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間藝術的文化蘊蓄闡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納吉求福的吉祥文化
客家民間藝術滲透了強烈的文化觀念和審美意識,從而使其審美創造具有鮮明的特征,這種特征是與客家民間藝術的文化背景相一致的,與客家文化和審美意識是一脈相承的。正如“吉祥”在我國從古到今就是福瑞喜慶、事事如意的代名詞。客家民間藝術里,客家人把“吉祥”作為一種特定的觀念符號并將自己的思想情感澆灌其中,同時訴諸于視覺的表現形式。它寄托著客家人的祈福、趨吉、避禍的精神訴求,造型上或是祈求子孫繁衍長壽,或是對榮華富貴的期盼,或是對驅邪、納吉的愿望。因此,納吉求福成了客家民間藝術創作恒常的主題,吉祥圖形造型、圖案紋樣、色彩等,成為地道的民間文化觀念的象征性寓意符號,在客家民間藝術作品中經常出現。唐家路先生在《民間藝術的文化生態論》中指出:“不論民間藝術或宮廷藝術、文人藝術,其表現內容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出現過以吉祥內涵為主題的藝術形式,尤其是民間藝術,吉祥主題始終是貫穿其中的主要內容。”客家吉祥藝術的創作觀念源自民眾普遍而持久的求吉心理,客家人強韌永恒的生存要求及祈福消災的意愿使得客家民間藝術在吉祥的意識形態里有了豐富的特征。這種豐富的藝術形態具體表現在吉祥藝術樣式的多樣性,題材內容的多樣性,生活實踐的多樣性,以及材料技藝的多樣性,它為客家民間藝術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原動力。通過裝飾重組,將素材加以主觀化、理想化,體現了紋必有意、意必吉祥,并以視覺的審美形式蘊涵著濃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如花瓶與如意組合紋飾“瓶”與“平”同音,如意是佛具,在瓶中插如意寓意“平安如意”;壽字寫成圓形篆體,周圍五只蝙蝠排列紋樣裝飾,蝠與福同音,壽為五福之首,“五福捧壽”寓意多福多壽等等,均以寓意、諧音、借喻、象征等形式表現,由此生動地表達了人們對豐收、長壽、子孫繁衍昌盛等美好生活的展望。我們應該意識到民間藝術作為一種賦予人們生活世界以物質化形式與秩序的藝術,是民眾生活態度的真實寫照。吉慶迎祥題材、圖案、與造型常頻繁出現于客家人的建筑裝飾、宅居陳設、雕花木器、磚雕瓷繪、穿戴服飾等藝術形式中,如大吉大利、吉慶有余、福如東海、丹鳳朝陽、五福臨門、吉慶有余等等。呂品田先生在《中國民間美術觀念》中談到:“中國民間美術存在著三個恒常的主題,即希望宗族門姓傳承延續,家眷親屬增壽延年;盼求日常生活豐衣足食,門第居位顯赫高貴;祈求社稷農事免災無害,家人牲畜平安無事。”這三個主題指出了中國民間趨利乞吉的審美功利性的藝術特點,圍繞著這三個主題形成了一系列的吉祥圖案,它所蘊涵的含義在本民族中得到認可,就成為隱含一定文化價值的吉祥藝術,在經過長期的演變后,用固定的藝術造型方式傳承下來。如閩西寧化集音樂、舞蹈、美術、剪紙、燈光、裝潢、竹木工藝制作等多種民間藝術于一體的燈彩表演,在寧化客家方言中,“燈彩”與“丁財”諧音,隱喻“添丁發財”,舞燈彩有祝愿人財兩旺,慶賀吉祥之意。但由于吉祥藝術觀念性極強的藝術特點和象征性,他的創作直接來源于民眾生活,因此在婚喪嫁娶、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等生活情境以及生產活動中,成為動態的文化過程。客家民間藝術中擅長運用表號、諧音、象征等手法,將祈福納祥的寓意巧妙含蓄地轉化為意象符號,形成一些固定的意象符號的寓意造型,融入服飾、雕刻、陶瓷、編扎、舞蹈、音樂及傳統生產工具等等。如在客家民居建筑中柱、梁、門、窗、欄桿、屋檐、斗拱、屏風、神盒、香案等處畫喜鵲立于梅花枝頭諧音“喜(喜鵲)上眉(梅花)梢”,葡萄、蓮蓬寓意多子,虎寓辟邪、護生,桃象征長壽,五毒用于祛病消災等,都是客家人渴望幸福生活、趨吉避兇的情感寄托和表達。在客家民間藝術里,客家服飾及其裝飾物,如服裝、鞋帽、織錦、刺繡和首飾、佩飾、繩結等裝飾品上往往可以看到象征美好富貴的龍、鳳、鶴,象征多子多孫的石榴、魚、蛙、葫蘆,象征鎮宅辟邪的虎、豹等兇猛之獸,這些都被賦予了特定的吉祥文化內涵。
二約定俗成的民俗文化
民俗活動是客家民間藝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文化之源,它為客家民間藝術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客家人在生產、生活的過程中不僅有了民俗文化的生成,也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客家民間藝術。作為歷史與文化范疇的客家民間藝術,與客家民俗交織一體,即豐富了民俗活動的內容,加強了民俗活動的情境,同時也將客家文化的性質特征以形象展現。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作為從中原遷徙而來的南方六大民系之一,客家人一方面延續了中原儒家文化影響的民俗觀念。如生活習俗、生產習俗、信仰習俗、占卦習俗、歲時習俗等;另一方面融合了遷居地畬、瑤等少數民族文化,形成了有別于其他民系而又富有地域之養和特色之美的民俗風情,如石城的燈彩、上猶的九獅拜象、坎市的打新婚、湖坑的作大福、五華的竹馬舞等。客家民間藝術創作多源于民俗活動,在題材選擇和造型形式上受到客家各種約定俗成的民俗系列活動的影響和制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民俗的直接承傳轉述,這種制約同時又是形成客家造型藝術魅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年畫、門神、窗花、燈籠、龍燈等諸多的藝術形式里,民俗內容及樣式大都源自現實或精神的功利要求及民俗活動,隨著歷史的演化及其整合,就有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客家民間藝術。如閩西古鎮撫市的“走古事”,這一民間具有濃厚的娛玩教化性藝術,又稱“走故事”,比過春節還隆重,在元宵節舉行,以歷代人物、傳說故事以及現實生活為情節,裝扮成古事棚,由青壯年抬著游走于大街小巷,其陣容強大,節目豐富,表演精彩,形象可人。“走古事”除了預兆文運亨通,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還稚拙樸實而真實地表現客家人的感悟和追求。無論是客家民間造物藝術、客家民俗表演藝術,還是客家民間語言藝術,都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客家民俗活動,其內容與形式又充分反映了民間風俗的各種事象,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一定的民俗文化觀念,使民俗活動更具有文化內涵。作為傳承客家民俗的藝術載體,客家民間藝術是客家民俗物化的視覺形象,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傳承方式和傳播手段,承載著客家人的民俗觀念及造物思想,在客家民俗的傳承與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張道一先生在《論民藝與民俗》中有一段精辟的言論:“民間藝術是藝術的一部分,是藝術的本體,然而民俗藝術卻不是民俗所必然,只是藝術的一種題材,表現、反映了民俗而已。就像繪畫表現了戰爭,不能說繪畫就是軍事;雕塑表現了運動,不能說雕塑就是體育。藝術表現了某種風俗,有助于這一風俗的傳播和發揚,但就其本質而言,并非就是民俗。”民俗文化從萌芽到成熟,歷經朝代的興廢而能延續至今,除了擁有廣大民眾為其推傳,其重要原因還與其在民間藝術中的廣泛應用有關。毋庸置疑,客家民間藝術已成為客家節日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點在客家人歲時節令、人生禮儀、宗教儀式、婚喪嫁娶、游藝活動的民俗活動中也是顯而易見的。如正月春節是客家人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包括臘八、小年、除夕守歲、立春、十五燈節等眾多節日在內的這段時間,圍繞著春節展開藝術創作的旺季,“小年”祭灶時用灶君像、紙馬、神盒門簾來祭灶,除夕時要“上紅”貼聯、紅紙、門錢、門神和財神畫,連同春節期間的豐富多樣游藝活動,如舞獅、舞龍、擂大鼓、鬧古事、“十番”演奏、木偶戲等,都離不開客家民間藝術參與。在客家民俗文化的生成和發展過程里,客家民間藝術中保留著許多古老習俗,許多遠古民俗在客家民間藝術作品中得以流傳,因而客家民間藝術可以看成是客家民俗文化的呈現載體,它為傳統客家民俗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客家民間藝術是異彩紛呈的,不僅因為它是客家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在于滲透于客家人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是客家文化的物化形式和形象載體,涵蓋了社會、文化等諸多的元素。這是一代代客家人不斷延續和積累的藝術,它的創作不是簡單的制作,還要在制作時使人感到作品所蘊含的文化,這就是有文化的客家民間藝術,凝聚著客家人的情感和智慧。但事實上,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同,經濟的轉型,生產與生活方式的轉變,現代與傳統思想的裂痕,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客家民間藝術的原生態。不容置疑的是文化是民間藝術之根,已獲得大多數人的體認,客家民間藝術的本源文化未被破壞,反而實現了雙重超越,在具體的藝術實踐和美學追求上吸取和消化了本土文化以外健康而有益的東西。
三總結
時至今日,在文化多元共生共存的語境下,客家民間藝術已為不同民族、地域的更多人所感知和認識,它的發展應以不斷追求新的藝術個性為重要取向,于此同時以其內在的文化積累與發展為依托,根植于傳統優勢而又有所突破、有所推進,實現縱向發展,這樣才能獲得全新的表現方式和更大的生存空間。
作者:邱國鵬 單位:三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