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當代農民畫民間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博里農民畫市場化現象分析
在對復制技術和新興文化充分肯定的基礎上,我們來進一步分析農民畫的現狀和發展。博里鎮地處淮安市楚州區,自1980年10月博里農民畫創作組成立以來,全鎮先后培養了115名農民畫師,20多人成為全省、全國的美協會員。博里農民畫家群體創作了10000多幅作品,其中1200余幅先后參加了國內、國際畫展,江蘇美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了《博里農民畫集》。雖然博里農民畫作者群體長期以來創作了大量民間繪畫作品,并且受到了體制的充分肯定,然而他們卻沒有得到相應的報酬。許多作品雖然獲得了各類大獎,走出了國門,走進明信片、電話磁卡、畫冊,但是在計劃經濟和意識形態高度統一的時代,幾乎都是被政府和有關部門無償“使用”,僅僅給予官方的榮譽或者象征性的獎金。1991年文化部命名博里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畫鄉”,也沒有給任何資金和體制支持,只是掛一塊牌子而已。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劇,大量農民離開了土地,進城謀生。大部分畫家因為創作沒有報酬,只好出去打工,離開了土地和鄉土生活,也就沒有了創作源泉。再加上同一地區手工作坊林立并低價傾銷,惡意競爭,賣畫幾乎無利可圖。種種因素造成博里農民畫家隊伍日漸萎縮,2003年前后,農民畫師從原來的上百人減少到區區幾個人,幾乎到了瀕臨滅絕的境地。農民畫最初的組織者、當時的博里鎮文化站站長朱震國總結道,由于資金和體制原因,一度輝煌的博里農民畫,前幾年轉入低潮。老骨干外出打工,而年輕人壓根不愿畫,不要說發展,能否傳承都成了問題。由于博里農民畫作品經常被各級政府部門用作政務、商務活動的禮品,當幾乎無人從事繪畫時,這種情況終于引起了當地政府的注意,博里農民畫畢竟是當地比較打得響的文化資源和品牌。在當時流行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思路指導下,當地政府采取了“與集團掛靠,與市場對接”的做法,運用市場化手段,將博里農民畫作為一項文化產業來發展。博里鎮通過招商引資活動,引進了擁有億元資產的民辦教育實體———翔宇教育集團,前來投資開發。2003年6月,淮安市楚州區博里鎮政府與投資方翔宇教育集團簽約,與政府共同建立“中國博里農民畫院”和“中國博里現代民間畫藝館”,計劃建造一座面積1500平方米的場館,作為博里農民畫創作、研究、展覽的場所。據介紹,這種“與集團掛靠,與市場對接”的思路,在文化部命名的全國67個畫鄉中,博里還是首開先河。投資方將通過產業化發展模式,有償引進農民畫師,有償使用收集作品,承諾將有計劃地培育農民畫創作隊伍,同時以農民畫為基礎開發系列民間美術工藝品、刺繡和各類服飾產品,多渠道地展現博里農民畫的鄉土風情和文化魅力。場館竣工后,掛上了“中國博里農民畫院”和“中國博里現代民間畫藝館”兩塊牌子。先后有幾十位農民畫師簽約駐院,現在常年投入創作的有30多人。在資本的推動和保證下,越來越多的農民畫作者又重新拿起因為謀生而生疏了的畫筆。與過去不同的是,他們不再是一家一戶式的單打獨斗,而是像文化館的創作者一樣在這里集體交流、構思,有專人輔導,有專門的創作主題,有政府籌辦展覽、出版、研討會等事項?,F任畫院副院長潘宇,原先是地道的農民,成為簽約畫師后一直保持優質高產,在全國和省里拿了多個大獎,被破格錄用為博里鎮文化站站長。成為“公家人”,有體制的保證,這是農民一輩子最大的愿望。投資方翔宇教育集團表示,投資建畫藝館,成立農民畫院,目的是用市場手段對傳統工藝進行搶救性發掘和拓展。集團將借鑒國內外文化產業的多元發展樣式,謀求以商養畫,以商養文,支持博里農民畫的發展與壯大,服務地方文化事業與農民畫師。博里農民畫既是原創性的,又是純手工制作,價格較高,主要面向海外市場,每年有500幅博里農民畫在國外的畫廊里展銷。集團旗下的農民畫公司負責具體策劃、操作,開發了三個系列八種衍生產品,作為旅游商品在當地有一定的市場。在產業化扶持、走向市場的同時,政府也在各個方面予以了支持。2006年,在南京舉辦第六屆中國藝術節期間,江蘇省文化廳和有關部門牽頭舉辦了“博里農民畫展覽”,以政府行為引發媒體和社會的關注。同年9月舉辦了“2006中國南京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系列活動,其中的南京文化產業交易會是南京歷史上首次舉辦的文化產業交易會。在交易會設立的淮安展區,市政府把博里農民畫當作文化品牌。2010年,省委宣傳部把博里農民畫列入全省重點發展的特色文化項目,2011年撥出8萬元專款予以扶持?;窗彩小⒊輩^兩級政府也將其列入重點扶持和發展的特色文化項目,給予人力、財力、物力的投入和幫助。總起來看,投資方采用的這種產業化發展模式,有償引進農民畫師和使用收集作品,有目的地進行精品創作,或者瞄準市場需求,或者圍繞主旋律,借助市場策劃運作或者政府之手,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目前情況下,生存狀態良好,但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二、體制與市場之間的張力與博里
農民畫的發展之路類似的情況,在全國其它農民畫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比如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上海金山實行“樹畫先樹人”,率先引進畫師評定制度,有專門的經紀人負責銷售,在市場價值與藝術價值之間形成一定的平衡。河南民權縣王公莊村把手工繪制的年畫變成木版印刷,作品直接定位為商品畫,由農民畫商通過畫廊進行市場化運作,以“工筆虎”作為主打產品,全村每年賣畫的收入大約在200多萬元。四川綦江成立了版畫院、版畫協會和版畫公司。版畫協會以民間的形式,負責農民版畫作者的交流、輔導。版畫公司則是國有單位性質,主要負責定期收集農民版畫作品、推廣和對外銷售。但購買綦江版畫的主要消費群體還是當地各級政府部門,市場化程度仍然有限。吉林東豐對農民畫作者進行考核評級,分初級、中級和高級,根據不同級別,對作品訂立不同的價格。采取以畫養畫的方法,根據市場賣點,批量復制商品畫。這種產供銷一體的農民畫產業化已經形成了相當規模,現在成了農民畫中的銷售老大。市場經濟對農民畫的發展影響是巨大的。從宏觀上看,農民畫作為一種現代民間藝術,既深受主流意識形態的強大影響,又有濃烈的地方民間色彩,成為外國人想象鄉土中國、解讀當下中國的又一種載體,所以受到了熱烈追捧,每年出口創匯幾十億元人民幣。在短短的幾年內,市場的認知度和接受程度以驚人的速度飛快發展,農民畫產業已經成為藝術品出口創匯的一支重要力量躋身國內藝術品行業,出口量以每年15%到20%的幅度遞增。除了市場因素之外,官方的影響也是巨大的。2005年9月,以“傳承民族文化,展示中華藝術瑰寶,發掘農村藝術人才,繁榮農村文化,促進民間藝術交流”為宗旨的第二屆中國農民書畫展啟動,由農民日報社與北京博陵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共同舉辦,國內20多家報刊和70余家網站對此進行了報道。在展覽期間還舉行了中國農民畫產業化研討會,目的是促進中國農民畫藝術形成產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郎紹君、劉驍純、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盧新華等19位著名美術評論家、畫家出任書畫展評委,香港鳳凰衛視全程跟蹤報道。2006年,上海市楓涇鎮政府建成了金山農民畫村。2007年10月,第三屆中國農民畫藝術節在浙江省嘉興市秀洲區舉行,以“今日中國新農村———中國百縣農民畫大展”為主題,展出全國103個畫鄉的401幅現代民間繪畫精品,集中展現了近兩年來全國現代民間繪畫發展的新成果。同年11月16日,中國農民畫高峰論壇在上海市金山農民畫村舉行。
三、總結
2008年8月,“2008中國農民畫創作精品展”在北京程田美術館拉開帷幕,展出的都是近年來的農民畫創作精品,主題是展現中國新農村、新農民的藝術創新精神。據舉辦方官方的程田美術館介紹,此次畫展作品來自陜西安塞、上海金山、天津楊柳青等全國16個最有代表性的當代農民畫鄉村。中國農民書畫展組委會主任、中國農民畫創始人之一張鐵峰認為:“中國農民畫下一步的發展是探索如何將農民畫從分散作坊上升到產業經營的層面,怎樣思考中國農民畫的發展前途和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我們發現,官方都是從反映主流意識形態和產業化的角度考慮農民畫的。“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的命名突出了現代性,而現代性是20世紀最宏大的主題,民間是邊緣的、微弱的,強勢的現代性最終引領并主導了民間性。在中國現實的語境里,農民畫這種“亞民間文化”在政府和市場之間,經過摸索,找到了微妙的平衡點,離開其中任何一方,它都難以生存。從政府的角度看,基本上采取了體制內“包養”起來的辦法,給予制度支持,同時又是比較重要的買方。這種“包養”的方式,與傳統體制下的“作協”、“美協”有相似之處,雖然政府不再全部包下來,但是毫無疑問導致了產品市場化程度較低,也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這種體制下的精品思維,只能產生主旋律作品,同質化傾向較嚴重。從市場角度看,許多商品畫直接面向海外市場和城市高端消費群體,利用熟練手工批量復制,把本來具有高度精神創造性的繪畫活動變成了工業流水線行為。藝術品變成了消費品,這其中消費者的“陌生”心理起了很大作用。這類作品迎合了海外和城市消費者的口味,變成了“定制”類文化商品??梢?,在政府和市場的引導下,農民畫的民間趣味日益淡薄,欲望的利比多被政治和利益的利比多所取代,日漸變成大眾文化商品。這是中國現實語境里特有的現象。同時由于走高價路線,作品內容失去了鄉土氣息和原生態,就遠離了農民這個群體。而農民和土地,是農民畫之母體,一旦離開他們,農民畫還有生命力嗎?在全球一體化的步伐加速的今天,保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后現代語境中,不同文化類型之間的堡壘正在消除,一是美學領域已開始向理論思辨領域道德實踐領域擴張;二是文化不再刻意與社會相分離;三是“文化經濟”的出現意味著文化與生產、消費以及商業性運行機制之間分化的消除。也就是說,文化產品、商品、意識形態今天是可以合為一體的。按照這種思路,我們可以嘗試把農民畫創作進行分類。一類是主旋律作品,表現主流意識形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現代性。這類作品最得到官方的肯定,政府和各類官辦收藏、展覽機構是主要買方。一類是商品畫,針對域外的想象,展現一個異域的中國,鄉土的東方;或者針對都市消費者,展現鄉村民俗或者“偽民俗”。這類作品自覺地以“他者”的眼光,主要采取手工或者技術復制的手段,走市場路線。一類比較接近現實鄉土生活,反映農民的欲望和習俗,表現了當時當地性和最具有活力的歲時節令納福與迎祥的民俗性,既保持了自己的在場性,也與板結的意識形態保持了一定的距離,其民間藝術價值是最大的,也是離現代性比較遠的。在政府大力肯定扶持第一類、市場流行第二類的同時,對第三類作品進行保護,可能是目前比較現實的發展策略。誠然,由于文化的不同層次性,在傳播、消費中可能存在著誤讀,甚至是嚴重的反誤,可是藝術品是多層次、多向度的,在多次解讀中不也接近了藝術的本源?即使不能準確解讀藝術品,僅僅止于消費或者占有,甚至炫耀,又有什么不可以?農民畫的發生與發展始終映射著中國社會發展的心理,折射著中國當代民間文化的發展歷史,是中國現代性與本土性的博弈“場”,充滿了各種張力。在城市化和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各種影響因素交織在一起,情況更加復雜。美學本身就是現代性的產物,審美的非功利性頑強地抵御著現代性,今天功利性卻大大地壓倒甚至否定了非功利性,藝術品離開市場生存是難以想象的。必須針對藝術的現實生存語境深入分析,才能合理保護不同類型藝術的發展。
作者:亢寧梅 單位:淮陰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