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公共藝術介入鄉村景觀策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為解決鄉村景觀同質化、鄉村文化流失等問題,文章基于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的視角,探索鄉村景觀的建設策略。文章首先對于藝術介入鄉村建設的典型案例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出了公共藝術從鄉村景觀符號的提取、鄉村景觀的地域性表達、視覺形態表達、功能性表達、氛圍表達等方面的介入,探討公共藝術在鄉村景觀建設中的作用,為我國鄉村景觀建設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鄉村景觀;公共藝術;藝術介入
引言
近年來,鄉村發展成為我國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鄉村受城鎮化的影響失去特色,鄉村文化逐漸流失,鄉村自然環境的破壞等問題逐漸顯現出來,我國對于鄉村的建設問題也愈為重視,并頒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來幫助解決鄉村問題。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員紛紛用自己的專業能力下鄉建設,其中藝術介入鄉村建設是近些年新興起的方式之一。鄉村景觀是鄉村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鄉村建筑景觀進行研究,探討公共藝術介入鄉村景觀的策略與方法。
1公共藝術介入鄉村景觀研究緣起
1.1我國鄉村景觀的現狀問題與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鎮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鄉村人口逐漸流向城市,鄉村與城市的問題日益凸顯,傳統鄉村的結構和形態也發生著變化,很多地區出現了鄉村景觀的城市化、模式化,城市的設計手法簡單移植于鄉村,導致鄉村的特色化缺失,與當地環境不協調的狀況。在鄉村景觀保護與發展中,對鄉村傳統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景觀考慮不充分。隨著我國對農村建設的重視,鄉村景觀也有一定的發展。在鄉村景觀的建設中,部分農村地區對于鄉村景觀建設存在著一定的誤解,認為將城市景觀移植于鄉村,就是在發展進步,比如常見的在鄉村修公園、廣場、大面積地鋪硬化道路。在城市化的發展下,鄉村基礎條件雖得到了提高,但也導致特色化的民居建筑、鄉村文化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物質、文化遭到了破壞。整體而言,我國的鄉村景觀目前存在著鄉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鄉村風貌特色化消失、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逝等問題。
1.2公共藝術介入鄉村景觀的必要性
隨著二元化與城鎮化對鄉村的影響,雖然國家加大了對鄉村各方面的支持力度,包括建設資金、設施建設等,但是鄉村仍然存在人口大量削減、失去特色以及鄉村傳統文化流失等問題[1]。公共藝術以文化為切入口,對鄉土資源進行挖掘、利用,從而對鄉村景觀進行特色化營造,避免城市手法的簡單移植。藝術通過對鄉土資源的挖掘利用,對鄉村環境進行美化,比如鄉土素材的墻繪表達,對于鄉村生產生活用的農具、鄉村生活用品,則通過藝術的手段,對其進行再創作,轉化為具有藝術性的、鄉土氣息的裝飾小品,從而美化鄉村環境。鄉村具有豐富的人文資源,這也是鄉村特色的重要一部分,隨著村民觀念的轉變,嚴重向經濟方面發展,導致村民流向城市發展,鄉村呈現空心化狀態,鄉村人文資源遭到漠視,逐漸遭到破壞與消逝。藝術家通過藝術的手段將這些人文資源進行轉化,轉化成經濟效益的資源。鄉村人文資源在藝術的作用下,不但不會消逝,反而轉變成具有鄉村特色的經濟資源,鄉村文化景觀得到保護與發展。
2公共藝術介入鄉村景觀案例分析
2.1日本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節
瀨戶內海地區位于日本九州、四國、本州幾個島嶼之間的內海[2](圖1)?!岸稹焙?,隨著經濟的快速恢復,城市化帶來的水質污染與生物污染等不利影響,使得瀨戶內海的島嶼發展逐漸衰弱,人口逐漸向外流失。針對此情況,日本商人富武總一郎致力于改變此現狀,首先邀請了建筑師安藤忠雄在直島進行建筑設計,并設計了直島的酒店和美術館,通過此措施,該地區吸引了外界的關注。富武總一郎隨后邀請藝術家來島上進行創作,作品素材靈感均來源于島上,并因此舉辦藝術節。藝術節始辦于2011年,每3年舉辦1次。藝術節的成功舉辦,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使島嶼重獲活力。
2.2芬蘭菲斯卡藝術村
早在17世紀,芬蘭還處于瑞典的統治之下,菲斯卡藝術村曾是菲斯卡制鐵工業的發源地[3]。在20世紀80年代,菲斯卡發生了產業的轉型,隨著工業的撤離,村民也相繼離開,菲斯卡村遺留的許多空置的房屋,逐漸面臨著消亡的危險。菲斯卡村依靠獨有的環境和老建筑吸引了藝術家來此入駐創作,并逐漸發展起了附屬的配套設施。該村的發展是由人們的想法和彼此間的合作共同推動起來的,這不是一個自上而下的模式,而是由藝術家與村民共同推導出來的,在這過程中,村落既沒有得到公共資金的投入,也沒有得到政府的資助。整個過程是自下而上的模式,這種模式可為中國其他有自然以及文化優勢的鄉村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2.3碧山計劃
碧山計劃由藝術家左靖與歐寧提出。2007年左靖與歐寧來到碧山村時,被碧山村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所吸引,加上梁漱溟、晏陽初的鄉村實踐對其的影響,便發起了碧山計劃。2011年,左靖與歐寧在碧山建立“碧山共同體”,計劃探索出鄉村振興之路,探尋失落的歷史文化傳統,重建鄉村公共生活[4]。通過邀請藝術家來到碧山進行生活,與地方形成一個互助且自制的共同體,然后對于當地的民俗文化、傳統手工藝、歷史建筑進行調研與記錄,通過與當地村民的合作,對于當地文化進行激活與再設計,重新以一種嶄新的視角進行鄉村激活與振興。雖然碧山計劃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其對于鄉村振興有非常大的影響。
3公共藝術介入鄉村景觀的策略與方法
3.1鄉村景觀符號的提取
公共藝術介入鄉村景觀,通過藝術的手段對于鄉村景觀進行介入,在鄉村的環境背景下重塑鄉村景觀。當代藝術介入鄉村景觀,首先對鄉村景觀符號進行選擇與提取,鄉村景觀符號主要包括鄉村的自然特征、傳統肌理、傳統文化、民俗活動以及當地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鄉村景觀符號具有獨特性,鄉村景觀符號表達著不同階段的鄉土歷史,傳遞著地域文化信息。比如在美國景觀設計師奧姆斯特德設計的馬薩諸塞州Philips莊園和北卡羅來納州的Biltmore莊園中,大量采用了新英格蘭鄉村景觀元素作為鄉村景觀符號,汲取自然景觀作為設計靈感,將文化與鄉土景觀完美結合[5]。對于鄉村景觀符號的提取與運用主要有直接借用、解構重組、材質裝飾和引申意境等手法。
3.2鄉村景觀的地域性表達
鄉村的地理區域不同,導致鄉村景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性?,F代鄉村景觀建設缺乏對于本地資源的考慮,容易誤入模式化,使鄉村景觀建設脫離鄉村,流于形式化。公共藝術設計的地域性是指設計上吸收本地的、民族的、民俗的風格以及本區域歷史遺留的種種文化痕跡[6]。藝術家通過藝術介入鄉村,應深入把握鄉村特性,對當地人文風情、自然資源進行綜合考量,從當地汲取設計元素,從而實現設計的地域性表達。
3.3鄉村景觀的視覺形態表達
視覺形態主要指眼睛對于外界物體的知覺描述。人們對于物體的感知主要通過視覺形態進行。在鄉村中,建筑物的形式、街道的形式、自然山體的輪廓,我們通過這些物體的視覺形態,反饋形成對于鄉村場景的畫面感知。這些視覺形態的產生主要由形式、材質、色彩共同組成表達。當代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在形式上將鄉村元素進行提取、重構,并運用于鄉村原有景觀之中,在形式上通過藝術化的處理,使鄉村景觀在視覺上與原有景觀形成對比,但形式來源于鄉村元素之中,整個作品融于鄉村,使藝術作品具有在地性。在材質表達方面,具體根據鄉村特色進行選擇,可以選用鄉村常見的或者廢棄的材料進行利用。在材質比較單一的鄉村中,藝術家可以通過將鄉村特性與藝術結合進行創作,創作出具有藝術性的鄉村作品。常見的做法有地景藝術,通過種植不同色彩的農作物,以大地為畫布進行藝術創作。地景藝術通過藝術創作打破了村落的單調,產生視覺的對比與沖擊。
3.4鄉村景觀的功能性表達
公共藝術介入鄉村景觀的功能性表達是多樣的,其中以基礎設施表達與景觀小品表達為主。在基礎設施表達中,比如將路燈與當地習俗的展板宣傳結合起來,既有路燈的屬性,又能宣傳鄉村習俗文化。在景觀小品表達中,藝術家構建同時具備自然符號、地域符號、文化符號、藝術符號的景觀小品,通過景觀小品的設計可以很好地表達鄉土文化,實現景觀的在地性,區別于城市景觀小品的直接挪用,這樣的鄉村景觀小品才能與鄉村整體環境相融合。3.5鄉村景觀的氛圍表達鄉村景觀氛圍表達應基于村民日?;顒印⑸a活動、地方文化習俗之中,立足于保留和還原場景化的設計理念,不僅僅是展示視覺的圖像,更重要的是為村莊留出更多的可交流的空間環境,帶來相互間的話題。鄉村氛圍表達通過對鄉村農具物品進行裝飾,營造鄉村農耕時期的氛圍,或者利用鄉村節慶文化,以簡單藝術化的手段,對鄉村節慶活動重新編排,讓游客可以參與其中,體驗鄉村節慶歡快的氛圍。鄉村氛圍具有地域性,根據鄉村的特性進行編排來實現鄉村的特色化發展。
4結語
面對我國鄉村景觀存在鄉村文化的流失、自然景觀的破壞、聚落景觀的同質化等問題,本文以公共藝術介入為角度,探討鄉村景觀建設的方法。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建設,作為一種新興的鄉村建設模式,目前還處于初期探索階段,但希望本研究可以為鄉村建設投入力量,促進鄉村的真正振興。
作者:王曉冬 余順利 單位:河北工程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