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簡述書法雅言的妙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資學
簡單地說就是“天分”與“學養”。天分是與生俱來的,人的天分高,接受能力強,有天生的領悟力和洞察判斷力,容易達到一定的高度,這是后天難以通過各種渠道能夠獲得到的。學習書法雖然需要天賦,但僅憑天賦是不夠的,還必須通過后天的不斷努力才行。
2詳述
作為書法的點畫、結構和章法,屬于形而下的技術層面的東西,是需要通過后天的努力才能不斷提高,而作為書法的形而上的抒情表意性,有先天的成分。項穆認為“天資”與“學養”同等重要,必須取得平衡,書法才能達到理想的境界,所謂“資貴聰穎,學尚浩淵”、“茍非交善,i巨得從心”。但天資與功夫的均衡畢竟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一般情況下是很難均衡的,因此要更注重于學。但學的范疇太過寬泛,牽涉到方方面面。簡要地說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不斷提高審美能力。
從美學原理來說,凡是能體現美的東西,就會引起人們的興趣和注視,也會相應地豐富人的精神生活。從意念感受來說,人們看到美的事物,思想上必然產生聯翩遐想的映象,引起心理上的喜悅和快慰。這就是常說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沒有這樣的能力,就難以涵有欣賞條件及欣賞水平。那么即使美的東西放在眼前也發現不了,更不用說鑒別了。因此,書法的實踐必須由審美來指導,才能不斷得到提高。
二是要廣采博取。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社會生活豐富多彩,藝術來自于生活,涵寓有濃郁的大自然的生活氣息。黃賓虹說“法從理中來,理從造化中來”,所謂造化,就是大自然的萬象也即生活。所以作為書家,不僅要專事臨摹古人的法帖,更要走向大自然,去觀察、體驗、探求世間萬物的運動規律和美的狀態,集萬物精粹,表現于筆端。在書法歷史上,這類故事不勝枚舉。蔡琶在鴻都門外見工匠用刷帚而創飛白;張旭見擔夫爭道、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得書法的神韻;懷素見夏云奇峰和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得用筆結體之意;黃庭堅見梢公蕩槳而得書法開張之勢等,不一而足。
三是加強字外功夫的修煉。
學習書法不僅要掌握書法本身的知識,還須吸取多方面的營養,開闊視野,拓展思路,豐富想象。所謂字外功夫,主要是指社會經歷,實踐結累,學識水平,藝術修養和人品素質等方面。由于書法注重格調、風采與氣勢、神韻,這就有賴于人們的胸襟學問和修養。歷史上一些有名的法書,如《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的作者,不僅是著名的書法家,同時也是才華橫溢學富五車的政治家、文學家、詩人與學者。
四是書品人品俱進。
中國書法的品藻之風,一直將書品與人品揉合在一起,甚至直接說書品即人品。諸如“書如其人”“書為心畫”“心正則筆正”等一直被作為書法銘言廣為傳頌和引證。因此爭取書品人品俱佳作為書法修為的一個方面。當然,客觀地說,人品于書法藝術造詣的關系不大,這也是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所形成的舊的道德觀念在起作用。正如蘇東坡所說“人的相貌有美丑,但不能依此來定是正派人還是邪惡人,人的說話有流利和遲鈍,但不能依此斷定講得正確與否。書法的墨跡有優劣,但不能依此確定書寫者的人品是高尚還是低下”。
3總結
書寫者在其作品中所表達出來的境界,有賴于對書法先天的真賦和后天學養的積累,“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書法藝術能否達到理想的境界,兩者缺一不可。即使有較高先天察賦,也須濟之以學問,助之以德性。王羲之可謂天才,也“鉆堅彌高,忘其疲勞,夕暢不息,仄不暇食”。其被為之破,池為之黑的用功之勤。相傳羲之少時即訪名山名碑,重游歷積累,善于思考。在其五二三歲辭官歸里后,更是將自己的所有精力都投注于書法,同時王羲之對生活的社會、環境、人文、趣尚等的融合、積淀和升華,成就了他的書圣地位,王羲之的不可超越,不只在其筆墨技巧,更是因為其深厚的精神內蘊和文化基礎。
作者:任正雷沈麗萍單位:杭州市余杭崇賢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