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藝術創作古典主義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傳統持久性的主要成因
1.統一的審美標準與既定規則的支撐
所謂的傳統即是不斷被肯定的慣例,它“需要公認的美善標準和既定的規則來支撐,這些標準和規則不是個人所能決定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公意,進而形成社會的審美價值”。馬克思認為藝術品的最高價值是經由其他社會方面的價值一起完成的,包括社會價值、道德價值和宗教價值。這種價值觀經各代的思想者通過研究藝術和詩歌來給美作以抽象的定義,用最帶普遍性的術語來表達美的標準,為其找到一些普通使用的公式,成為一種審美經驗。相應地在藝術創作中便形成了藝術運動的固定原則乃至共同的標準。而在傳統社會中,個人生活在傳統之中,傳統是代代相傳不變的經驗,古典主義藝術正好符合這種不具有個人色彩、不反映個人觀點、不具有過激的創新風格,也不是為了適應市場需求而創作的特征。在現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現代人除了自己以外已經對任何價值系統喪失信仰,出現了藝術上的個人主義。人們或是對社會秩序公然表示敵意,或是根本漠不關心,任何形式的限制都被視為是一種局限。但是,這些社會和心理事實已經使藝術家在現實社會中難以立足。也就是說,如果藝術家有絕對的自由,任何事物只要經由他的認可都可以成為藝術,那么藝術就將停留在這種情況下,再無超越和進步的可能了。因此,在現代社會中,傳統的已受到認可的古典主義被繼承、弘揚,形成先后延承、生生不息的發展態勢。
2.哲學與美學的影響
理論對實踐起到不可小視的指導作用。從這個角度出發,西方文藝實踐的發展與哲學思想的發展息息相關。就藝術創作上的古典主義傳統而言,它的形成是同古典哲學、美學的不間斷發展相聯系的。西方哲學源于古希臘,從古希臘諸位哲學家提倡的希臘藝術創作的最高理想—合式原則,到17世紀波瓦洛提出的文藝創作上的理性原則,以及18世紀啟蒙運動的滾滾洪流中康德、黑格爾締造的德國古典哲學的殿堂,而德國古典哲學也成為現當代哲學的直接源頭。現當代西方哲學不論哪個流派,都不能不面對古典哲學這深厚的傳統,那些試圖從古典哲學中尋找思想資料的現當代西方哲學家,固然會自覺地把古典哲學作為自己思想的起點。
3.文化源頭的相關性與古典文化的復興
就整個西歐范圍而言,各個國家擁有大致相同的文化源頭,擁有共同的宗教信仰。19世紀之前,在西方美術史的撰寫和美術史的教學工作以及歐洲重要博物館的收藏中,古典藝術仍舊占主流。由古希臘羅馬作為古典主義文化的源頭,自意大利在14世紀重新熱衷于古典主義文化藝術遺產開始,恢復古代文化及藝術風格便成為可能。歷經數代,雖然產生了其他藝術樣式和藝術風格,但突然出現了驚人的“退化”現象,20世紀的藝術家們,比如意大利新藝術運動的畫家卡索拉蒂、未來主義的藝術家巴拉等,這些藝術家的創作在經歷一段激進傾向之后便重新投入古典主義的懷抱。另一方面,西方現代文明也正是古希臘文明與基督教文明共同孕育的果實。當藝術作品進入傳統的藝術體系之后需要一種來源于藝術史的質量認證的標準,這暗示了恒久的質量需要一種傳統性的因素作為參照和比較的框架,而從文化的層面出發,古典主義傳統難以更移。
二、造成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傳統具有持久性表現的其他因素
18世紀的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認為:真理具有歷史性(它本身就是歷史),而藝術作為真理的表現形式,就應該從屬于真理的歷史性。傳統藝術作為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一種重要的上層建筑,已經納入同時代的歷史內容中。作為這一時期重要的經濟、政治、宗教以及其他的文化鑒證,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為一個時代的鮮明標志。我們去了解歷史,了解某一時期的特定文化就不可避免地去研究它的藝術,傳統藝術在現代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視的應用作用。相應的藝術意蘊與價值也脫離不了這種歷史性。傳統的形成有它的相對性,這種相對性就集中反映在歷史當中。但我們今天習慣于講“是傳統的還是現代的”,其概念的經緯連我們自己也很難分清。文藝復興時期傳統與現代之間似乎還有種難以言說的默契。向古希臘文化學習正是越過了中世紀去追溯傳統。印象派繪畫在19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法國那是絕對現代的事,今天也成為傳統了。甚至于超現實、超寫實、立體派、達達主義都已成為傳統。然而,這樣定義傳統似乎是危險的,它將失去傳統的真正意義,而變為“過去”了。傳統繪畫并不只是具有了某種優點或特別之處的繪畫,還是一件由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來欣賞的作品。因此,對于藝術作品真正的價值的評價也必須納入歷史長河之中。從這個角度出發,古典主義在西方藝術發展的各個階段均有表現,進而形成一種前后相連、互相繼承的現象。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傳統的形成符合藝術意蘊及價值的歷史性表現。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在傳統的繪畫語言與審美情勢脫胎而出的同時依舊與傳統血脈未斷,其中的“背叛”與“打破”則是為了更好地“繼承”與“建設”。而“繼承”與“建設”的關系問題也是藝術創作理論問題中的一個永恒的命題。20世紀很多非常有影響力的藝術家都采用一種古典方式進行創作。他們在創作實踐的過程中一方面繼承傳統,一方面對其內部具體的因素進行演進和改造,并且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反映這種傳統性。盡管不同的時代存有不同的解釋,但是古典主義傳統還是貫穿整個歐洲藝術的一條隱秘的線,即使是在現當代繪畫藝術中,古典主義傳統仍未消失,它在與現當代文化碰撞的過程中發生了變異,卻依舊以一種迎合時代審美和時代需要的摻雜以表現為創作目的的奇特方式延續著。古典主義藝術表面上看似處于一種被動狀態(或接收、或排斥),但是這種互動性是相對的。藝術作品反映出藝術家的思想和審美追求,盡管它們凝固在特定的媒介中,但現代的創造性的解讀卻是同古典主義藝術家的思想和智力的深刻對話。
作者:呂美郝燕單位:沈陽建筑大學設計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