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全球化政治文明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
全球化是當今世界覆蓋面最廣、滲透性最強、影響力最持久的發展態勢。它改變社會歷史的進程,更新人們的思想理念和行為方式。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資本、技術和市場力量推動各個民族國家相互作用,其深度、廣度和強度超過以往任何時候。
全球化是一個不斷演進的整體性歷史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社會活動跨越國界,實現超出以前特定范圍的密切聯系。全球性事件影響一國,而一國情況會引發全球性后果。全球化進程使得國際事務與國內事務的界限變得模糊,使得人類活動的空間日益縮小。全球化既不是單一狀態,也不是線性過程。經濟生活的日益同質,要求不同體制、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遵循共同的游戲規則和制度安排,從而導致世界范圍內的政治生活和文化價值觀念發生改變。人們高度重視經濟領域的全球化,同時更為關注非經濟領域的全球化。
如果說,全球化把各個國家不可抗拒地納入世界經濟發展的市場體系,那么,全球化也把政治文明送到每個國家。政治文明是指人類社會政治生活的進步狀態。作為動態的歷史過程,政治文明在每個時期都有不同的內涵。這些不同歷史階段的政治文明,均體現著以民主為核心的實踐價值和運作機制。諸如,平等、自由、人權、民本的價值,權力制約、民主監督、公正選舉的機制等。政治文明與全球化進程中市場經濟的演變十分相似。市場經濟的體制、政治文明的價值和機制最初產生于某一國度,但后來卻超越了國界,成為整個人類的共同文明成果。
政治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社會都有特定的經濟基礎,有與其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和意識形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1]因而,任何社會形態都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統一體。衡量其進步狀態,相應地也就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社會文明在市場經濟向全世界拓展的過程中,逐漸裂變為經濟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并且三者間相互聯接、相互作用,構成了現代文明社會。民族的文明由此才能夠成為世界的文明。全球化把各國文明吸納、揉合在一起,把先進的、具有共性的文明成分和文明因素創新成人類的共同文明。
二
政治文明在人類社會的文明體系居于重要位置,發揮重要作用。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必然發生三方面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思維的關系,相應地形成社會的物質經濟結構、政治法律結構、思想意識結構等三大結構和社會物質生活領域、政治生活領域、精神生活領域等三大領域。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不僅表現為勞動產品的剩余和書寫文字的應用,而且表現為階級的出現和國家的產生。古希臘留下的文明遺產,不僅包括物質文明成果和精神文明成果,也凸現出政治文明成果,如強調個人的自由和責任,以及城邦制、共和制的理論和實踐。近代資產階級創造的政治文明成果異彩紛呈,既包含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更突出了資產階級民主的政治體制和法律制度。
政治文明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政治文明不能在封閉的環境中形成和存在,只能在開放、交換的條件下,不斷地從人類文明的其他形式中吸收營養,豐富和完善自己,在人類社會文明體系的發展中演進。政治文明的發展過程就是政治現代化的過程。政治文明的演進與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不可分割。全球化把碰撞整合過的各種政治文明聚集起來,作為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加以推廣。
人類文明的發端,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形成緊密相聯。而政治文明最早萌發于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產生的階級和國家。政治文明從萌發的那一天起就包含著悖論:在私有制條件下,政治文明表現為不同形式或不同藝術的階級統治和階級壓迫;追求民主、實行平等始終是政治文明的根本要求。
西方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人類社會政治文明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在市場經濟這塊沃土上,資產階級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精巧又充滿矛盾地揉合在一起。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呈現加速增長的態勢,遠遠超出了馬克思當年的預估。生產力的大發展促進資本主義文明的大飛躍。包括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在內的制度創新,使資本主義社會獲得新的生命力。“從宗教到科學是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完成的最為重大的制度創新。”[2-1]沒有這個先導性的創新,就不會有隨后的科技革命、產業革命、政治革命和社會革命。資本主義“用議會制取代君主制,用選舉制否定世襲制,用任期制廢除終身制,并實行兩黨或多黨競爭機制”[2-2],使代議制成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核心。資本向全世界擴張,也把具有歷史進步性和時代局限性的文明輸入到世界的每個角落和每個層面。
三
在人類社會全球化發展的時代,資本主義面臨著深刻危機。全球化給資本運動開辟了新的生存空間,突破了原有國家范圍的局限,同時也減少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外部化成本。當今的全球化生產過剩所帶來的全球性危機就是明證。全球化將經濟、文化、政治統一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內在邏輯之中。“隨著各種形式的個人主義把整個政治制度(特別是政黨以及工會)銷蝕成僵死之物,政治上的倒退趨勢很有可能日益加劇,隨即吞沒新的局面。同時,……借助這種倒退行動賦予被蝕空的制度空殼以新的內容”[3]。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已經不僅是一種國家制度,而且還是一種文化、信仰和生活方式,其內在矛盾可能導致政治上的倒退,或者以新的民主政治來替代。西方傳統的民主制度發展到當代,暴露了許多固有的弊端,出現被西方學者稱之的“民主的危機”。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認為,現有的政府和政治機構已經過時了[4]。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盡管形式精致,但與生俱來的弊端決定它仍然是不合理、不公正的政治文明,總是表現著剝削階級對被剝削階級的政治統治關系。少數社會成員對于多數社會成員的權力控制是代議制民主政治的實質。人類社會政治制度的更迭依次表現為更高層次的政治文明,但資產階級政治文明的性質,卻沒有因為在政治文明演進中發生量的積累而導致質的飛躍。馬克思主義不否定在西方政治形態中民主作為人的內在要求而存在,但全球化并沒有改變人們現實的、具體的、階級的屬性。民主不僅是人的解放的要求,也是階級的解放的要求。西方民主政治的精神內涵和價值基礎是平等、自由和博愛。全球化使得當今世界不同國家、不同文明之間的和平共處與密切交往成為可能和現實,而民主政治本質上是一種倡導和平與平等的政治。因此,全球化與民主政治并不矛盾。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價值選擇上,否定以私有制為基礎的政治理念,積極倡導社會公正、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的價值取向;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統治的主體與客體關系上,第一次實現了多數人對少數人的統治,使人類政治文明真正達到國體與政體的統一;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發展趨勢上,徹底批判舊的政治文明,大膽創造新的政治文明,鮮明地展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優越性。
中國傳統政治模式和政治體制使國家權力與社會權力高度合一。整個政治建構以高度集權為特征,權力的運作走向呈現自上而下、單向發生的特點。
中國現代政治文明的發展遇到兩極偏向的干擾。一種是將西方政治文明看成是人類政治文明的全部,主張照搬西方的“三權分立”、多黨政治的政治制度,也就是“全盤西化”;另一種是過于強調中國政治文明的個性特征和階級屬性,否定中國政治文明與人類政治文明的共性,使中國政治文明的建設遠離人類政治文明而停滯不前或封閉進行。事實證明,上述情況有礙于中國政治文明的健康發展,會導致中國政治走向歧途。全盤西化的政治文明,把整個人類的政治文明歸結于或等同于資產階級政治文明,這實在有失公允。雖然資產階級政治文明是人類政治文明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它確立和發展的主權原則、法治原則等,為人類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政治文明的階級性、復雜性、民族性,決定了中國政治文明建設如果搞全盤西化,必定會脫離中國國情。任何一種政治文明都是一定社會生態的產物,必然受制于一定的歷史背景、文化傳統、民族習俗、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水平。過于強調一國特色或一種政治文明的優點而去否定政治文明的開放性和世界性,并不可取。政治文明中蘊涵著的共性,實際上體現了人類和人類社會對于政治法則、政治規范的認同和遵從。在現時代,背離人類政治文明的共性,會造成人類文明的中斷甚至倒退。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政治文明,只能按照人類政治文明的普遍規律加以推進和拓展。
四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對人類歷史上其他類型政治文明的揚棄和升華,是人類社會新型的政治文明。
從政治文明的主體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在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第一次將政治文明的主體拓展到社會大多數成員,真正實現了多數人對少數人的統治。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主體所包括的政治個體、政治組織、政治群體,都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都體現或代表著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主體的核心——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三個代表’要求,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始終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強領導核心的基本要求”[5-1]。中國共產黨在我國社會中的政治核心地位,保證了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先進性、廣泛性、真實性。
從政治文明的要件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所涵蓋的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為、政治關系,體現著人類政治文明的先進性。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科學。它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主張科學的政治理念,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思想基礎。在社會主義社會,以政治改革推進政治文明的發展,變革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政治體制和政治行為,是政治文明建設的經常形式。
從政治文明的關系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能夠科學配置、合理調整人們的利益及利益關系。協調的政治關系是衡量政治文明發展水平的尺度,是保持社會政治穩定的關鍵。政治關系集中反映政治主體的利益關系。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關系具有非對抗性、平等性、和諧性的特點。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也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內在要求。
在全球化進程中,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無可例外地成為世界政治文明體系的組成部分。全球化以每個民族國家開放經濟體系、文化體系、政治體系為前題。開放的政治體系應對全球化問題,要求中國的政治文明實現兩方面特點:
(一)中國政治文明必須遵循人類政治文明的基本法則。全球化對于民族國家的政治價值,要求維護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標準,諸如民主、平等、和平、人權、法治、權力制約……。在全球化大家庭中,民族國家無論是什么樣的經濟形態、政治形態、文化形態、社會形態,都必須以這些共同價值為取向,將其體現在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為、政治關系之中。離開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規定,就會遠離全球化的歷史進程。
中國的政治文明曾在人類政治文明史上創造過輝煌篇章。治國之道在安民,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理國之道在于公平正直[6-1];為政之弊,苛政猛于虎也,君劣于上,吏禍于下,政事所以不理[6-2]。這些在當時都是比較先進的政治理念,對人類政治文明產生過積極影響。當代全球化把開放的中國納入國際社會的發展軌道。中國的政治文明在&n不改變社會主義性質的前提下,在制度安排、程序設計、行為規則等方面,吸收西方政治文明的優秀成果,體現人類政治文明的共性,做到以政治民主、政治穩定、人的全面發展為政治文明的主要價值取向。當然,全球化也會給中國政治文明帶來負面效應,諸如全球化對國家主權的侵蝕、三權分立的制衡原則、多黨政治等。對此,我們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高度的警惕。
(二)中國政治文明必須根植于中國大地,帶有中國特色。全球化是一個國際化與本土化并存的過程。西方國家企圖借經濟全球化之機,將自己的本土政治與文化價值推廣成全球的普遍價值。這實際上是以自己的本土化來否定他國的本土化和真正的全球化。“全球化正在沖破傳統的民族國家的壁壘,隨之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國際性標準和國際規范為世界各國所共同接納和遵守……但是,各國在接納和遵守這些普遍的國際準則時,沒有忘記本國的傳統和本國的特征,而是將國際準則與本國傳統結合起來,使國際準則本土化。”[7-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現代中國政治文明的真實起點。社會主義作為取代資本主義的一種更高階段的文明,創造出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需要的新的文明成果。公有制使勞動者成為經濟關系中的主人,進而提高勞動者的社會政治地位。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是通過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為、政治關系來實現的。這一實現過程使得政治文明具有新質。全體勞動人民共享生產資料不同形式的所有權和支配權,并在此基礎上管理國家的所有事務。這一政治制度構成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是自然歷史過程與自覺能動過程的統一。中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中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封建社會歷史悠久、舊體制慣性強大的國度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其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是不言而喻的。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是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基點。
五
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應該充分考慮三個方面的要求:
(一)以開放的姿態進行政治文明建設
人類政治文明沿著由低級形態到高級形態的軌跡發展,呈現漸進的積累過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政治文明有了質的飛躍。這不僅表現在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而且體現在人與人之間的平等關系,人們享有廣泛的自由、民主權利。
政治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政治財富。政治文明帶有濃厚的統治階級色彩,而這并不排斥和否定政治文明的歷史繼承性。政治文明的多樣性、民族性,使不同政治文明之間的開放、借鑒、依存成為必要和可能。某些類型政治文明的具體規范、程序、形式、載體,可以給其他類型的政治文明提供借鑒。全球化為各國政治體系創造了開放的條件。社會主義政治文明不能脫離人類政治文明而孤立存在,應該也能夠與其他類型的政治文明通過碰撞發展自己,顯示自身的優越性,推進人類政治文明的發展。全球化作為一種載體,大大推進了不同國家間的交流與開放。全人類共同的文明成果層出不窮,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因此有了更多的參照系,以便吸收精華來豐富和發展自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努力探尋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的政治體制,實行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理方略,民主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等等。取得上述進步,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共產黨以開放的姿態,吸收人類政治文明的成果和智慧。
(二)注意全球化帶給政治文明的負效應
全球化帶來的收益與成本是不均衡的。發達國家收益多而發展中國家收益少甚至受損,是不爭的事實。全球化與“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聯系在一起。“自由的世界市場的預言家在全球的活動愈是成功(這意味著民族國家和領土國家的結構遭到侵蝕),受世界主義觀念驅動的威脅就變得越大。西方的‘人道主義干預’將威脅越來越多的世界居民。人們在推行新自由主義的世界政策的過程中,鼓吹并創造一種弱國家世界體系。在這樣的世界體系中,帝國主義濫用世界主義使命將不再有任何障礙。”[8]消除全球化帶來的負效應,最重要的是根據本國國情,尋求適合自己的社會模式和發展道路。
對于中國政治文明建設來說,一是要高度關注全球化對政府能力的影響。全球化經濟組織的運行是以傳統意義的主權讓渡為條件的,中國也不能例外。隨著影響公眾的信息源日益豐富、特別是國際化程度迅速提高,政府對于組織、公民的影響力呈弱化態勢,而國際規則、國際組織對政府的制約力量和約束作用明顯增強。因此,通過行政改革應對全球化,才能夠全面提升政府能力。二是要高度關注全球化對政治文化的影響。在全球化進程中,西方文化處于強勢,借助滲透全球的媒介推行西方的政治價值、政治模式、政治思潮、生活方式。這無疑會影響甚至改變人們的政治理念,產生某種離散效應。“在這里,人們重視的并不是我們的全球化狀況,而是其他人即我們的競爭對手或我們的合作伙伴的世界觀的形成、改變或者貶值。”[7-2]
(三)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內涵
政治文明是由政治與文明兩個詞復合而成的概念。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包括政治文明的一般、即人類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殊、即社會主義方向與中國國情。中國政治文明是一般與特殊的結合。
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結合和辯證統一。”[5-2]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制度文明,中國政治文明的關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政治核心和根本保證。它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能夠根據各個利益主體與政治發展目標間的關系,實現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目標。
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根本屬性。社會主義國家的權力來自人民的同意和授權,政權的運作功能是表達和實現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立法和對行政、司法實行監督為主要職能。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就是要真正實現絕大多數人對社會的統治和管理。
依法治國是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法制保障。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它的本質在于依法治權,內核是充分體現人民意志的、在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具有最高權威的法律和法規。
上述三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最終統一于共產黨的領導。在全球化進程中,政黨政治、民主政治、法治成為各國政治發展和建設政治文明的常項。以全球化為背景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要在政治理念、政治制度、政治行為、政治關系等要件上體現上述內涵。
收稿日期:2002-11-11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2]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進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73[[-1]],76[[-2]].
[3][德]烏爾里希·貝克,[德]約翰內斯·威爾姆斯.自由與資本主義[M].路國林,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95.
[4][美]阿爾溫·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朱志焱,潘琪,張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3.486.
[5].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Z].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582[[-1]],304[[-2]].
[6]姜以讀,李容生.中國古代政府管理思想精粹[Z].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0.127[[-1]],721-722[[-2]].
[7][德]賴納·特茨拉夫.全球化壓力下的世界文化[M].吳志成,韋蘇,陳宗顯,譯.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98[-1],15[-2].
[8][德]烏爾里希·貝克.哈貝馬斯.全球化與政治[M].王學東,柴方國,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