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十六大報告科學總結了過去13年的基本經驗,全面闡述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一系列新的理論觀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展示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開創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新境界的巨大理論勇氣和創新能力,在新的世紀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新飛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涵蓋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全面體現了黨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實現新任務、新目標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是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從哲學方面說,它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境界。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新境界的科學根據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理論,偉大的理論來自偉大的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產生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新境界的實現是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把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科學分析當今世界、當代中國和我們黨自身狀況發生的重大變化,深刻總結我們取得的豐富實踐經驗,以非凡的膽識和卓越的智慧,進行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必然結果。
首先,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新境界,是時代、實踐和科學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實踐和科學迅速發展的客觀要求,對當今時代提出的許多重大課題進行科學探索的偉大成果。正如同志所指出:“當今世界和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過去相比發生了很多深刻的變化。無論從國際還是從國內看,我們都面臨著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從理論上和實踐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決。我們必須與時俱進,繼續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注:《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第632頁。)
就世情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但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沒有根本改變,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確定因素在增加,世界還很不安寧,人類面臨許多嚴峻挑戰;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多極化的發展是曲折的,多極與單極的斗爭十分激烈;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正在加快,但它象一把“雙刃劍”,在給發展中國家帶來發展機遇的同時,又使發展中國家在整體上處于更為不利的地位;世界科技突飛猛進,不僅使經濟增長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而且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通訊方式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從而對各國的對內、對外政策都提出了新的課題;自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受到嚴重挫折,目前仍處于低潮,國際上一些執政時間很長的大黨老黨相繼喪失了執政地位。這些復雜而深刻的變化,迫使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思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這種新的國際條件的必然產物。
就國情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整個中國社會進入了快速而巨大的轉型期,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改革處在攻堅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社會經濟成份、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如何使黨的領導更加切實有效地覆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廣闊領域,使各種經濟成分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如何使黨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協調好不同社會群體的具體利益,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把全國人民和各方面的積極性調動好、保護好、引導好、發揮好,為實現共同目標而奮斗。這正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境界產生的國內歷史條件。
就黨情看,經過80年的發展,我們黨的黨員隊伍、黨所處的地位和環境、黨所肩負的任務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黨已經從一個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一個領導人民掌握著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一個在受到外部封鎖的狀態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在全面改革開放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如何堅定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的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黨的莊嚴使命。但是,從黨的現實狀況看,正如同志所指出的,還存在三個“相當不少”,即“現在黨的建設同新形勢新任務不相適應的地方還相當不少,黨內在思想上、組織上、作風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違背黨和人民利益的也相當不少,在加強黨的建設方面,我們需要研究解決的新情況新問題也相當不少。”如何以改革的精神推進黨的建設,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時展的要求,進一步解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這兩大歷史性課題,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這是我們必須回答的重大課題。所有這些都迫切要求我們黨以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總結新經驗,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發展的新成果,在理論上作出新概括,開拓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境界。
其次,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新境界,是13年來偉大實踐和成功經驗的科學總結。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13年,我們黨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異常復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面對極其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準確地把握時展的脈搏和特征,堅持以改革總攬全局,咬住發展不放松,集中力量解決事關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經受住了來自國內國外以及自然界的考驗,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勝利前進。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13年,是新中國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以及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外交等各項事業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取得歷史性進展,中國的國際地位空前提高。這一切充分展示了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駕馭全局、從容應對各種復雜局面,帶領全國人民開拓前進的高超領導藝術。
在這一偉大實踐中,我們黨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黨的十四大在總結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基礎上,概括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內容。在十四屆五中全會上,同志提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要處理好的十二個重大關系。黨的十五大確立了鄧小平理論的指導地位。在1998年紀念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大會上,同志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取得的十一個方面的歷史經驗。黨的十六大又進一步系統總結了13年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個方面的基本經驗。這些基本經驗,是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統一,時代特征和中國特色的統一,理論指導性和實踐操作性的統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與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有機統一,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這些基本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新境界的產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再次,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新境界,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必然結果。
十四屆三中全會以來,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始終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崇高歷史責任,積極倡導理論創新,努力進行理論創新,在全黨興起創新的熱潮。同志反復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道理,就是不能用本本去框現實,而只能用實踐去發展本本。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堅持在實踐中發展馬克思主義,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指引社會主義中國勝利前進的同時,傾注了極大的心力,探索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問題,探索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建設問題。同志經常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親自總結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順應時代潮流,把創新作為社會前進的根本動力,堅持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形成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其中最重要就是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決定我們黨、國家、民族前途命運,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偉大創新。
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不僅注意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13年來的實踐經驗,而且注意總結我們黨80年來的歷史經驗;不僅注意總結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以及黨的建設的豐富經驗,而且注意認真吸取世界社會主義的經驗教訓,借鑒當代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新境界,正是在充分總結國內外的歷史經驗和最新實踐的基礎上,集中了全黨的創造和智慧,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新境界的科學內涵
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關注的視野是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十六大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推進到一個新境界,最根本的表現就是繼思想、鄧小平理論之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根據新的歷史條件,總結新的實踐,針對新的問題,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深刻地回答了一系列新的時代課題,使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提高到了新的水平。黨的十六大不僅提出了一系列直接涉及世界觀方法論的新思想和新觀點,而且在總結實踐新經驗、開拓理論新境界、規劃建設新藍圖的全過程中,都貫穿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十六大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推進到一個新境界,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對唯物史觀和歷史辯證法的重大貢獻。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發展規律和動力理論推進到一個新境界。
在社會發展規律和動力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有過不同的論述,歸納起來,就是認為發展是由多種力量構成的動力系統推動的結果。“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把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有機地聯為一體,看作是社會發展中最具決定作用的因素,因而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發展規律和動力理論推進到一個新境界。
同志多次指出,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這一精辟論述,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發展動力和規律的基本原理。
創造性地提出了共產黨執政規律這一范疇,并強調它同社會主義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一致性,揭示了歷史規律的層次性。黨只有堅持“三個代表”,才能保持自己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歸根結底是因為共產黨的執政規律要服從于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因為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類社會、特別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中最具決定作用的因素。黨的先進性之所以是具體的歷史的,其根源也在于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人民利益是變化發展的,不會停留在一個水平上。
把最終動力和直接動力、物質動力和精神動力等統一起來,強調了社會發展動力的系統性。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杠桿,革命和改革是社會制度變革的基本形式,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些都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它們分別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揭示了社會發展的動力機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生產力、文化和人民利益三個方面,用“最具決定性的因素”加以概括整合,集中體現并進一步深化了社會發展動力的系統和機制理論,發展了社會發展問題上的“合力”思想。
突出了生產力和文化的“先進”性,強調了“創新”是生產力和文化發展的“靈魂”和“不竭動力”;突出了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利益”動因,并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各種具體的利益和內部矛盾”結合起來。這些新思想、新觀點,以及關于新的社會階層構成和性質的新判斷,關于推進科技創新、體制創新、文化創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一系列新方針、新舉措,都既堅持了唯物史觀“動力論”的基本原理,又充分反映了現代社會發展的新特點和當代中國實踐的新經驗,賦予這些基本原理以嶄新的時代內涵和鮮明的中國特色。
其次,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全面發展理論推進到一個新境界。
對唯物史觀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突出地體現在人類社會的全面發展觀上。他強調指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而解決發展問題,又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社會全面進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就是一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生態協調發展的社會全面進步的戰略目標。
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不僅強調“先進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和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而且提出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統領文化建設、弘揚主旋律與全面繁榮文化市場相結合,科學教育建設與思想道德建設相統一,吸取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推進文化創新與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相促進,發展文化事業與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相配套等等一系列方針政策和舉措。這一切,都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社會意識各種具體形式特別是科技文化與人文文化之間既相區別又相統一的基本原理。
科學闡明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和社會自身的全面進步。十六大第一次把“政治文明”范疇鄭重地載入黨的代表大會文獻,強調了物質文明的基礎地位、政治文明的中介作用和精神文明的導向功能,把鄧小平倡導的“兩個文明一起抓”發展為“三個文明協調發展”,深化了唯物史觀關于社會不同領域發展既相對獨立又內在統一的基本原理。
明確提出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十六大報告在談到新世紀新階段“發展要有新思路”時,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在規劃建設新藍圖時,更是將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與經濟、政治、文化并列,確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四個方面之一;強調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不僅重申了馬克思原本闡發過、而被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遺忘了的生態哲學思想,而且將“可持續發展”上升為歷史觀的基本范疇,納入社會的“全面發展觀”,從時代的高度開拓了唯物史觀的新境界。
再次,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推進到一個新境界。
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并把它作為主體價值觀的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是同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的一個重大理論成果。這一問題,最初是他在“七·一講話”中提出來的,后來又在“5·31講話”中加以重申,最后在十六大報告中以黨的文件確定下來。
提出和論證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全面發展問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認為,人的發展可以劃分為三個大的歷史階段:由“原始的豐富”即自然經濟下狹小范圍內人的完整性,經過商品經濟特別是資本主義下的“異化”和“片面化”即人的主體性的喪失和片面發展,最后在共產主義下達到全面發展。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提出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無疑是對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
把人民群眾利益的實現和人的全面發展統一起來,深化和發展了鄧小平的社會主義本質論和以民為本的價值觀。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291-292,382頁。)落腳點是人民群眾需要的滿足,而人的全面發展則強調主體自身素質的提高,并且這種提高,不僅指群眾,也包括個人。
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統一起來,并付諸實踐。十六大既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大動力,更把它作為黨執政興國的最終目的和歸宿。這就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
最后,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辯證法理論推進到一個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哲學所實現革命性變革,不僅表現在徹底地貫徹了唯物主義,創立了唯物史觀,而且也表現全面地堅持了辯證法,特別是注重運用辯證法全面的觀點、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等分析社會歷史問題,創立了社會辯證法,從而深刻地揭示并科學地闡明了社會歷史領域的一系列矛盾運動規律。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鄧小平在社會主義改革時期,都對社會主義辯證法作出了突出貢獻。在新的歷史時期,在深刻分析和全面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面臨的世情、國情、黨情發生的一系列重大變化的基礎上,闡述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社會辯證法理論推進到一個新境界。
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我國社會發展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即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這就在經濟全球化和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把社會發展所要經歷的工業化和信息化兩個過程合并為一個過程,從而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過程論思想。
在加速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歷史時期,深刻分析了我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系列矛盾運動,明確提出并科學闡述了我國社會發展中的十二大關系,即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速度和效益的關系,經濟建設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第一、二、三產業的關系,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關系,市場機制和宏觀調控的關系,公有制經濟和其他經濟成份的關系,收入分配中國家、企業和個人的關系,擴大對外開放和堅持自力更生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關系,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把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十大關系”思想推進到一個新境界。
針對我國經濟體制進一步改革推進和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過程中我國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在描繪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藍圖的同時,十分關注社會的弱勢群體,明確提出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提出要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發展城鄉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事業,提出要千方百計擴大就業,不斷改善人民生活,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盡快使尚未脫貧的農村人口解決溫飽問題,并逐步過上小康生活。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問題上,他明確提出加強東、中、西部經濟交流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實施西部大開發,爭取十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中部地區要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東部地區要加快發展。這些重要思想豐富并發展了鄧小平的“先富”、“后富”和“兩個大局”的思想。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新境界的科學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過程中形成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我們黨在新的世紀里,面對新形勢、新情況、新問題和新任務,從理論上作出的新的概括和回答,是我們黨在新世紀里高高舉起的理論旗幟和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它不僅為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明了方向,而且為繁榮社會科學研究,進一步開創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新境界指明了方向。
首先,與時俱進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新境界的內在前提。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誕生,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變革,但馬克思主義哲學只是開辟了人類認識真理的道路,而不是終結人類認識的終極真理。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開放的體系,發展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承認任何絕對真理、永恒真理的神話,在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看來,“我們的理論是發展著的理論,而不是必須背得爛熟并機械地加以重復的教條。”(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第681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理論特征和品格,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斷發展、超越自身的內在動力。能不能與時俱進,不僅是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問題,而且是判別真假馬克思主義者的問題。“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根據新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291-292,382頁。)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堅持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致力于把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分別形成了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用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指導著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勝利。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對黨的思想路線作出了新的概括,特別強調與時俱進的重要性。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與時俱進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內在要求和必然展開。堅持黨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黨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能否做到這一點,決定著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堅持與時俱進,不斷開拓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的新境界,要求我們正確處理好堅持與發展的關系。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發展的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脈相承又不斷發展的科學真理的統一體。繼承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最好的繼承。既不能丟掉老祖宗,又要說新話;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要譜寫新的理論篇章;既要發揚革命傳統,又要創造新鮮經驗。要像同志強調的那樣,做到兩個“堅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點,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一定要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這一點,也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與時俱進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新境界的法寶,也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特征。沒有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和理論勇氣,就沒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也不會有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我們學習、研究、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定要堅持與時俱進,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認識,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不斷地用新的思想觀點來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新的實踐。
其次,理論創新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新境界的根本動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發展著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的世紀里需要有新的大發展,這都是毋庸置疑的。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發展。同志曾多次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他在十六大報告中強調:“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是社會發展和變革的先導。要通過理論創新推動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不斷在實踐中探索前進,永不自滿,永不解怠,是我們要長期堅持的治黨治國之道。”把理論創新同治黨治國聯系一起,充分說明了我們黨對理論創新的高度重視和對理論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我們這里所說的理論創新,就是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善于把握客觀情況的變化,善于總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必須樹立對理論和理論創新的正確態度。一方面要反對把理論、理論創新簡單化、庸俗化。重復不是創新,簡單地照搬照套也不是創新。動輒就把一些還不成熟的理論觀點或別人已經提出過的東西自詡為創新和發展,這是一種華而不實的學風和夜郎自大的表現;另一方面也要反對把理論和理論創新神秘化。鄧小平同志說過,“我們講了一輩子馬克思主義,其實馬克思主義并不玄奧。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373,291-292,382頁。)他把馬克思主義和思想的精髓歸結為“實事求是”四個大字,這和列寧關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髓和活的靈魂的論述是一脈相承的。有的人把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解得非常片面,固執地認為只有給馬克思主義增添了具有普遍意義的新論點,才談得上發展馬克思主義。誠然,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馬克思主義的新論點是發展馬克思主義,但發展和創新的涵義絕不僅限于此。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應用于本國實踐,提出具有時代特征和符合國情世情的新的理論觀點,解決了本國革命和建設的實際問題,也是一種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是一種更重要的發展。因為這樣做,一方面在實際上拓寬了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的應用范圍,使理論上的普遍性在新的實踐領域中變成為可以確證的經驗;另一方面在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應用于本國實踐過程的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會遇到各種復雜的情況,在理論和實踐的交互作用中,必然會形成一些新的理論觀點,而這些理論觀點中又總會有一些普遍性的意義。一般寓于個別之中,一般不能離開個別而存在。離開當代中國的實際,侈談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只能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妄自菲薄,輕視黨和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和理論創造,也只會在事實上堵塞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的發展道路。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持用鄧小平理論觀察當今世界、觀察當代中國和我們黨的新變化,不斷總結新經驗所作出的新的理論概括。“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首先是馬克思主義黨建學說的創新,是新世紀推進中國共產黨建設偉大工程的偉大綱領。但它的意義不止于此。由于它建立在深入研究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這三大規律的基礎上,因而它所提出的理論觀點也不限于黨建范圍內,而是涉及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全面體現了黨面對新世紀、新階段,實現新任務、新目標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是一個完整的有內在聯系的理論體系,是一次全面的理論創新,把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推進到了新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奪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事業的巨大貢獻,這也使得指導這一偉大事業的理論具有了一定的國際意義。一切為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而斗爭的人們都將會從中得到啟迪,思考如何把馬克思主義理論運用于本國的實際,走出一條符合本國實際的革命和建設道路。
再次,以實際問題為中心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新境界的根本方向。
理論創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推向新境界,最重要的是選擇和確定理論創新的主題。理論創新的主題構成了理論創新的基本內容,決定了理論創新的根本方向和成敗。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有兩個最顯著的特征,一是它的階級性,馬克思主義哲學公然聲明自己是為無產階級服務的,“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67頁。)二是它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哲學高度重視實踐的作用,把“實踐性”規定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任何舊哲學的顯著標志。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于實踐,服務于實踐,在實踐中得到應用、檢驗、修正和發展。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來說,實踐是認識的唯一來源,而其它僅僅是流而不是源。因此,要實現理論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最重要的是要善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有的理論家輕視實踐,淡漠實踐和群眾的呼聲,熱衷于在象牙塔里做學問,從經典著作中找研究主題,看不起實際問題的研究和對實踐經驗的總結,總以為那樣出不了“大成果”,登不了“大雅之堂”。其實,他們這樣做恰恰顛倒了源和流的關系,他們所做的學理性的梳理至多是一種正本清源的理論創新的準備工作,而不是理論創新本身。真正的理論創新主題只能到億萬人民的偉大實踐中去尋找。面向實踐,深入實踐,傾聽群眾的呼聲,總結群眾的創造,從中汲取營養和智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之樹就會常青常綠,長成參天大樹。
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要求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這就提出了理論創新不僅要以實踐為中心,而且要以當代實踐為中心的問題,進一步明確了發展社會科學研究的根本方向。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全國人民奪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過程,高度重視理論工作和理論創新,并且率先垂范,身體力行,堅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在鄧小平弄清“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回答了“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如何建設黨”這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鍵問題,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當代化過程中的重大飛躍。這說明,社會科學工作者只要深入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去,注重對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進行科學總結和理論概括,不斷深化對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加強對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研究,就能夠在研究和解決重大課題上取得突破,奉獻出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發揮出社會科學和社會科學工作者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最后,寬廣的新視野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新境界的重要條件。
經濟全球化和現代科技革命是影響和改變當今世界格局和發展態勢的兩股最強有力的浪潮。它不僅使經濟的增長方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一切物質資料和精神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都變成了世界性的,而且使人類的生活方式、活動方式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使人們的視野和思維突破了狹隘的地區和民族國家的界限,開始用“世界公民”的眼光來審視、思考個人、民族、國家和全人類的未來發展。中國實行全面對外開放,加入世貿組織,成為國際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員,使中國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地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過程中。世界的和平發展離不開中國,中國的發展也離不開世界。在這種開放的條件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能不考慮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動對中國的影響,不能不研究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格局的發展規律,在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斗爭中采取正確的戰略策略,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和市場,必須學習和利用一切符合社會化大生產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同樣,實現理論創新,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推向新境界也不能閉關自守,閉門造車。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就是一種世界哲學,是人類文明長期發展的優秀成果的結晶,它的進一步發展同樣離不開世界文明發展的大道。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依相伴,離開民族性的世界性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離開世界性的民族性只能是丑陋的狹隘的民族主義的怪胎。立足于中國的大地,以博大的胸懷,寬廣的視野觀察世界,觀察中國,把握歷史和現狀,思考未來,在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迸發出思想火花,從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發展中汲取營養,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將會超越國界,成為世界文明的一株奇芭。
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創新就要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實踐沒有止境,創新也沒有止境。我們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會突破我們。這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規律。”深入學習、研究、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研究、回答、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帶有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在實踐的基礎上發展理論,用新的理論指導新的實踐,我們就能不斷奪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勝利,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