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分析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語言是人類溝通的工具,是人類交流信息的重要載體。只有具備了優秀語言能力的人,才能適應人類社會發展的需要。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培養,把握住幼兒語言發展與運用的有利時機,對幼兒進行適當的教育和訓練,提高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使幼兒“敢說、愛說、能說”是促進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發展的關鍵。
一、樹立自信心———激發幼兒“敢說”的內驅力
幼兒在受到尊重與愛護時,都愿意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流并會感到自己被重視,從而產生用語言交流的自信心。擁有自信的孩子,在得到適時的語言表達的滿足的體驗后,更能激起“敢說”的欲望。因此,自信心就是激發幼兒“敢說”的內驅力。
(一)尊重為前提,維護幼兒的話語權聯合國頒布的《兒童權利公約》(1989年)中清楚地表明:兒童有法律賦予的話語權。但在現實生活中幼兒話語權受尊重的情況并不樂觀。當孩子話多時,有的家長厭煩孩子“多嘴多舌”;當孩子與成人意見不一致時,有的家長責備孩子“不聽話”、“搗亂”,而有的老師就可能認為是個別孩子“起哄”的結果,采取不予理會或是轉移話題的態度。服從、話少的“乖孩子”,能得到成人更多的贊譽;持反對意見、愛辯駁的“多事孩子”,就顯得不那么惹人愛。可見,幼兒話語權若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與維護,就會造成幼兒自信心減弱,欠缺語言交流的積極性,不知不覺中說話的主動性就會被扼殺。尊重與維護兒童話語權對促進幼兒的口語發展是至關重要的。我們首先要認識到自身擁有維護幼兒話語權的義務,要創建平等對話的師幼關系,搭建師幼互動的平臺。要改變以往教師占據說話的中心位置,確保在教育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上發揮幼兒言語的主體積極性,同時自覺擔負起向家長宣傳“尊重與維護幼兒話語權”的責任。只有成人共同尊重幼兒話語權,幼兒的話語權才能真正得到維護。
(二)蹲下來傾聽,呵護幼兒表達的愿望蹲下來的動作很簡單,但是,與以往我們成人居高臨下地俯視幼兒相比較,卻是我們教育觀的轉變,包含著我們對幼兒的尊重所呈現的下蹲方式也是我們對幼兒話語權的一種肯定態度。當我們選擇俯身下蹲、與幼兒的眼睛平視時,我們還應真心流露出“渴望傾聽”的神情,讓幼兒真切感受到我們愿意傾聽,這時他們大多數就會高興地說出想說的話。與此同時,我們尤其要做到不推搪、不打斷、不插話、不逼問,讓幼兒在自然的狀態下暢所欲言。而面對與教師說話膽怯的幼兒,我們蹲下的同時,不妨拉拉他的小手,或是摸摸他的小臉,親切地說:“說吧!老師可想聽了!”或是說:“說來聽聽,老師知道你論文格式的小嘴巴是有本領的!”讓原本說話膽怯或平日不愛說話的幼兒,因受到鼓舞而逐步樹立說話的自信心,從而促使言語水平的發展。“蹲下來傾聽”是一種能讓幼兒體會到來自成人關愛的方式,也是一種成人通往幼兒內心世界的方式。這一方式有利于滿足幼兒表達的愿望,也能幫助幼兒點燃語言交往的自信火花。
(三)接納幼兒想法,保護幼兒交流的自信心面對愛提問、愛質疑或言語交流不順利的幼兒,我們要以最大的熱情和耐心,按《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下簡稱《綱要》)所說的那樣,“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對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偶發性問題,教師應及時給予適度的回應。對于幼兒的回答,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即使在我們看來是不準確、不完整的答案。而對于意見與教師不一致的幼兒,教師應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不妨當即請該幼兒說說自己的想法,讓孩子更多地體驗平等、尊重;而后采取與幼兒集體商議解決的方法,充分給予幼兒自行決策的機會,令幼兒更多地感受到自主、愉快。相信在“理解、平等、尊重”的師幼交往過程中,幼兒能不斷地樹立語言交往的自信心,激發“想說”、“敢說”的動力。
二、營造良好的語言氛圍———孕育幼兒“愛說”的沃土
幼兒園是一個微縮的社會群體。在幼兒語言發展的過程中,需要營造適宜的語言交流氛圍,這是催生自信、自主、自由表達語言,獲得言語技能的平臺,也是培養“尊重、接納、友愛、共勉”品質,形成良好個性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平臺。因此,營造良好的班級語言氛圍對幼兒口語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一)為幼兒自由交談創造條件,讓幼兒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我們應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激發幼兒自發、自信地參與語言交流的愿望。在幼兒一日生活組織與實施中,《綱要》也提到“保證幼兒每天有適當的自由選擇和自由活動時間”,當然也包括幼兒有選擇自由交談的時間。因此,我們每日為幼兒增設一個自由說話的時間,保證幼兒有與自己朋友交談、與老師交往的自主性,也有隨意安排談話內容的自由度。這時候教師既是支持者也是交流者,可以從旁關注他們交流的內容,也可以同伴的身份加入談話。在此過程中,幼兒是談話的主體,教師應“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幫助幼兒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使幼兒在通過交互傳遞語言信息中體驗交往情趣的同時,口語表達能力獲得發展。
(二)關注幼兒語言發展的個體特點,為每個幼兒提供他所需要的教育機會幼兒的語言發展水平存在著差異性,語言教育在面向全體幼兒的同時,要關注幼兒個體的語言能力發展。作為教師,我們不能放棄幫助任何幼兒學習語言的機會,相反還要盡可能地為每一個幼兒的個別需要提供幫助。在學習中要確保幼兒人人都享有發言的權利,人人都有向老師提問的機會,人人都有表達所見所聞的空間,以激發他們“愛說”的欲望,促使每一個幼兒在原有口語發展水平上獲得提高。對有語言障礙的兒童應給予特別的關注。家長和教師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耐心與愛心,從建立寬松、平等、溫馨的活動氛圍開始,引發幼兒良好的情緒,幫助幼兒樹立自信心,鼓勵其與人積極交往,從而促進兒童語言水平的提高。例如,我班上有位語言發展障礙的小男孩,說話不如同齡幼兒流暢,每發一音都要停頓,口型變化不清晰,發音位置在胸腔,字音發出時可以聽到氣流,韻母發音及模仿普通話的發音較為困難。在分析原因后,我對他進行了專門的教育訓練。首先引導班內小朋友來關心這位小男孩,不譏笑他的發音;鼓勵他與朋友和老師多說話;只要他有一點點進步,我都在大家面前表揚他,幫助他逐漸樹立與人交往的自信心。其次,根據他個人的實際發展需要,我還設計并組織多種形式的、生動有趣的語音發聲游戲,既帶動了他的學習和進步,又活躍和豐富了集體的語言活動,提高了孩子們爭當幼兒園“推普小天使”的積極性。現在,小男孩的普通話水平大大提高了。
(三)營造民主、和諧、自由的交流氛圍愛與同齡孩子交流的幼兒,總是希望同伴傾聽,得到同伴的肯定和回應。因此,在幼兒聽說同步發展的過程中營造一種“你說我聽,我說你聽,敢于堅持自己觀點,能正確對待他人的意見,自信地表達,文明評議”的談論氛圍,才可能滿足幼兒語言交流的需要。首先,我們要允許幼兒說“不”,鼓勵幼兒據理力爭。主張幼兒堅持自己的觀點,敢于真誠地表達與老師、同伴或是集體不一致的想法,幼兒“想說”、“敢說”的積極性才能得以發揮。在集體談話時,只有重視“求異”,才能有“百家爭鳴”,才能推動幼兒口語表達的發展。其次,教育幼兒彼此學會傾聽對方聲音,積極尊重他人觀點。隨著幼兒口語的發展,其自尊心也日益增強,有時會以不文明的方式反駁同伴的觀點。教師應引導幼兒逐步學會尊重同伴的發言權與抉擇權,“有理說理”,不強求他人聽從。在一次主題為“如果昆蟲都不見了”的討論活動中,有的幼兒因為意見不一互相爭執了起來。于是,我建議以兩種不同意見分別成立“益蟲論壇”與“害蟲論壇”,每個孩子依據自己的觀點加入自己支持的論壇。在兩組的辯論中,還展開了文明禮貌的評比,讓幼兒懂得在他人發言時不插嘴,注意傾聽,能為自己的隊友加油打氣,也不向對方的同伴說不禮貌的話。從這以后,班內幼兒的言論也確實表現出了“注重傾聽、自由發言、文明辯論”。可見,只有在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和自由、民主、和諧的語言環境中,才能搭建起人際交往中文明溝通的橋梁。
三、擴展語言經驗———匯集幼兒“能說”的源泉
幼兒的談話內容來源于生活經驗,通過語言的交流,幼兒獲得來自多方信息的同時,也習得了更多的語言經驗,而語言經驗又反過來促進幼兒語言的交流。因此,語言經驗的獲得、運用、積累、再運用,周而復始,就形成了幼兒語言學習的連貫模式,這是促進幼兒口語表達能力提高的有效渠道。而在這其中,語言經驗就成了匯集幼兒“能說”的源泉。
(一)拓展生活空間,豐富幼兒語言素材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我們要從豐富幼兒生活經驗和擴大生活環境方面入手,以幼兒的感性認識為切入點,豐富幼兒的語言素材。我們帶幼兒走出幼兒園大門,走進大自然,走進社區,使活動空間不斷延伸,并創設豐富的活動內容,拓寬人際交流的空間。例如,組織對外開展的主題宣傳活動,師幼商議活動的主題與內容,選擇活動的時間、地點和宣傳對象,設計制作宣傳單,以及到活動地點實施宣傳活動。這不但豐富了幼兒的社會實踐,還增進了幼兒交流的主動性。而與路人對話的環節,也促進了幼兒的自身語言的運用,有效地帶動了其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隨著社會交往能力的提高,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幼兒的閱歷豐富了,詞匯、句式積累到了一定的量,句子表述逐漸完整,語言的理解能力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也獲得了有效的發展。
(二)整合論文格式各種活動,提供幼兒表達條件《綱要》明確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無論是哪一領域的教學活動,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游戲,都可以考慮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滲透語言教學,嘗試在各領域教學的有機整合中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如在音樂欣賞活動中,聽音樂編故事;在建構活動后,開展“小解說員”的評比活動等。又如,我班舉辦了一次“玩具新聞會”活動,這一活動有機整合了藝術、科學、語言領域三方面的內容。在開展主題為“小巧手”的環保小制作活動后,組織了“玩具新聞會”游戲,為幼兒提供自我表現的機會。幼兒紛紛報名參加了此次玩具新聞會的“電視直播”活動,大家高興地聚在師幼共同自制的“大彩電”前,一個接一個帶著環保小制作“上電視”了。在“主持人”的引導下,“發言人”介紹了自己玩具的名稱、玩法和制作玩具的選材。有的幼兒在認真地介紹完后,還會問大家:“你們喜歡我的玩具嗎?”隨即在觀眾席上發出了一陣熱烈的掌聲。這次活動,不但滿足了幼兒個體交流表達的需求,給予幼兒更多的表達機會,還有效地擴展了幼兒的語言經驗,促進了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超級秘書網
(三)優化語言教學,提升幼兒語言技巧在利用整合性教育活動發展幼兒語言表態能力的同時,還應發揮語言教學本身的價值,通過語言教學活動的有效實施,進一步幫助幼兒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因此,優化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顯得尤其重要。首先是要充分認識及挖掘每一個語言教學活動的教育價值,并注重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語言教學。比如,在句式練習中,學習關聯詞,培養幼兒語言邏輯性;在文學作品欣賞中,不但學習規范、優美的字詞句,還初步理解及學習應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豐富口頭語言生動形象的表現力;在詩歌學習活動中,鼓勵幼兒嘗試仿編詩歌,幫助幼兒在提煉口語表達技能的同時,也獲得作品創作的成功體驗。組織豐富多彩的語言教學活動,能為幼兒提供學習規范語言的多種途徑。而在有組織的語言活動中引導幼兒反復地練習,才能幫助幼兒正確運用語言和形成習慣。其次是在前者基礎上,調整教學策略,調動幼兒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如看圖講述是幼兒園語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是發展幼兒口語表達能力極其有效的活動之一。但是,怎樣優化看圖講述活動,使其在組織活動中富于趣味性,充分調動幼兒講述的積極性呢?我們不妨嘗試調整看圖講述活動組織中的策略,以尋求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活動中局部代入情景演繹法,即為幼兒提供故事情節中出現的道具,導入幼兒喜愛的角色游戲,引導幼兒將原本靜態畫面進行動態演繹,啟發幼兒在模仿畫面上角色的動態、表情的過程中,大膽發揮想象,積極創編角色間的對話。優化語言教學活動,關鍵是在教學中突出“以幼兒為本”的原則。要注重觀察幼兒,把握住幼兒的興趣點,并從中幫助幼兒鞏固日常生活中語言經驗的積累及應用,培養幼兒創造性語言;經常組織幼兒感興趣的主題漫談活動,鼓勵幼兒敢于表達“假設”,培養幼兒創造性語言的應用能力。(四)開展多種語言活動,給予幼兒交流機會除優化幼兒園正規的語言教學活動外,在日常生活中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展示交流活動等滲透性的語言教育,為幼兒提供更多的交流與表達的機會,也是有助于提升幼兒語言應用能力的手段。例如我班通過“每日一句”、“每日故事”、“每日閱讀”,每周組織情景表演、語言游戲,定期舉辦詩歌朗誦比賽、“故事大王”等形式多樣的活動,在幼兒園各班、同齡級組中舉辦友誼賽,大大調動了幼兒聽說普通話的興趣,也增進了不同年齡幼兒言語交往的技能。當然,培養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途徑有很多。我們必須清晰地認識到,“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從激發幼兒“敢說、愛說、能說”入手,是培養兒口語表達能力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