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行政化的合作課堂觀察實施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聽評課本應是教師的一種日常專業生活,但在實施中,出現了看似積極踴躍、實際上有些“不得已”的表面合作現象。具體表現在:一是聽評課者的“身不由己”。每到學期中要檢查聽課記錄的時候,教師們會異常熱情地申請聽課,但其實大部分人的聽評課動機不是出于專業合作的需要,而只是完成學校規定的聽課數量要求;二是上課者的“迫不得已”。一般情況下,教師們開課并非出于自身專業發展的需要和學生有效學習的主動愿望,而是為了完成學校管理層安排的任務,比如公開課、優質課評比等等;三是評課方式的“情非得已”。評課時,評課者的地位明顯高于被評教師,評課者多抱有挑剔與評論的心態,往往憑借自己的身份和權威發出權勢話語,獨霸課堂教學的評價過程,而本應是評課主體的教師卻淪為被評價的客體,深受權勢話語的貶低與壓制,致使他們在課堂教學評價中話語權缺失和主體意識日漸失落。參加聽評課的教師大多保持沉默,除非到不得已時才發言,即使發表意見也往往過于客套,蜻蜓點水地說一些不痛不癢的場面話。為改變這種現象,我們成立校學術委員會以行使學術權力、管理學術事務,是學術權力最有效的表達方式。學校歸還學術事務的權力,主任委員是校教科室副主任(教授級高級教師),副主任委員是普通高級教師(市學科帶頭人),學委會成員是我校所有高級教師,輪流為學術群體承擔一種義務,而不是一種“官位”。去行政化的校學委會不受其他規制或者權威的干涉與控制,其精髓是規范行政權力。去行政化的課堂觀察使得校學委會成員與授課教師由對立、孤立的關系轉變為相互幫助、共同提高的合作關系,目標直接指向促進教師和聽評課的專業發展。課堂觀察需要學科組課前研究觀察點和課后討論分析,是一種團隊合作,是教師之間多向互動的過程,并且合作體研究不是形式化的,而是一種建立在真正“合作”意義上的專業化聽、評課。
一、去行政化的課堂觀察從“感性描述”走向“理性實踐”
去行政化的課堂觀察從“聽課個體”走向“觀察合作體”。聽評課活動的動力源自每個參與主體的主動與自愿,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專業追求和向往,它不受外在力量,如學校領導、教研部門的支配和干預,目的直接指向專業發展而非教學任務。課堂觀察時,校學委會成員、聽課教師和授課教師在“自愿互利、資源共享”的基礎上建立“觀察合作體”,“合作體”成員的交流與協作能加強聽課的針對性,較全面的收集、分析課堂信息。聽課前,“合作體”通過課堂會議,進行校學委會成員和授課教師的課前互動,了解授課教師的教學任務、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方式等內容,加強聽課的針對性。校學委會成員之間根據聽課需求、個人能力、興趣愛好開展“合作體”成員分工,實現合作聽課;聽課中,校學委會成員根據分工任務,利用聽課工具有針對性的觀察和記錄教學信息,對教學信息進行分析整理;課后會議,“合作體”成員從多個方面討論教學過程,通過觀察分析教學的不足和優點,尋求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合作體的分工、交流,有計劃地開展課堂觀察,減輕了個體教師的聽課負擔,豐富了整體的觀察信息,有助于提高課堂觀察效率。去行政化的課堂觀察內容從描述“課堂表象”到分析“關系緣由”。課堂是一個豐富的教學系統,包括學生、教師、課程及課堂文化四個方面,課堂要素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多樣的教學事件,如激發動機、教學指導、師生互動、課堂氛圍等。教學事件的多樣性要求教師課堂觀察時,要描述教學事件的發生情形,也要注意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分析教學事件產生的原因。“合作體”成員依據分工任務,預設觀察問題,帶著“問題”開展課堂觀察,與教學過程中的生成事件進行比較,就容易發現教學過程中的關鍵事件,準確分析教學事件產生的“關系緣由”。崔允漷教授在研究課堂觀察時,將觀察內容設計為“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堂性質”、“課堂文化”四個維度,并依據觀察需要對四個維度進行了細化,如學生學習維度細化為“準備、傾聽、互動(或合作)、自主、達成”等,教師教學分為“環節、呈示、對話、指導、機智”等,課程性質分為“目標、內容、實施、資源、評價”等,課堂文化分為“思考、民主、創新、關愛、特質”等。維度細化和指標分析可以幫助校學委會成員預設觀察問題。去行政化的課堂觀察結果從“監督評級”到“共同發展”。“以共同發展為目的”的課堂觀察可以打破聽課教師和授課教師的隔閡。當教師能認識到課堂觀察是自己日常生活、專業學習和合作研究的一部分時,授課教師就愿意陳述自己的教學感受,說出自己的困惑,和大家共享自己的教學成果。以“專業”的方式開展課堂觀察,進行針對性的觀察匯報,提高課堂觀察能力。“以共同發展為目的”的課堂觀察消除了聽課教師和授課教師的對立矛盾,增強教師間的信任感。通過對話、傾聽、討論的方式形成開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師文化,在合作氛圍中,教師進行自我反思、開展專業對話,促進每一位成員的發展。
二、去行政化的合作課堂觀察實施策略
(一)課前的合作準備課前的主要內容是制定課堂觀察計劃,掌握學生基本狀況,了解教師教學意圖,確定人員分工。由授課教師說課,然后校學委會成員根據說課內容與授課教師進行討論與交流,并且結合自身的能力與興趣選擇觀察點,確定各自的研究主題。觀察主題不是由校學委會成員一時興起拍腦袋拍出來的,而是產生于教學實踐,同時顧及校學委會成員的專業觀察能力。確定主題解決的是研究的“角度”問題。確定內容則要解決“觀察點”的問題。如“課程性質一目標一學習目標預設的適切性”、“教師教學一對話一對話的有效性”、“課程性質一實施一情境一情境創設的有效性”。觀察方法有定量法、定性法、定量和定性結合法。觀察方法要根據觀察的目的、主體、主題和內容而確定。觀察工具分為核心工具和輔助工具。輔助工具包括各種量表和工藝學法(包括錄音法、錄像法等);核心工具即所謂的“自身感官”。無論使用何種工具,“人”才是課堂觀察中最為核心的工具。確定分工。其一是分時段,每位(或每若干位為一組)教師觀察某時段的課堂;其二是“盯人法”,每個(或每若干位為一組)教師對某幾位學生進行自始至終的觀察;其三是分時、盯人相結合,比較復雜的課堂觀察既有分時段的觀察任務,又有具體的“盯人”任務。
(二)課中觀察的合作實施課中觀察是整個聽評課活動的關鍵環節,其結果直接決定了觀察合作體所獲得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每一個校學委會成員立足于自己的觀察點,認真觀察課堂教學活動,做好課堂記錄,并進行思考。“細節”是觀察的生命,課堂觀察中的細節意識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敏銳地捕捉細節。課堂上充滿細節,但不是每—個細節都具有研究的價值和必要,這就需要觀察者有一雙慧眼。課堂觀察者要善于捕捉這些具有研究價值的稍縱即逝的細節。二是客觀地重現細節。觀察者要將捕捉到的細節進行“定格”并在課后客觀地“回放”,細節回放的過程也是細節的“放大”過程。三是深入地反思細節。課堂觀察是與“反思”緊密聯系的,課堂觀察“反思”的核心是對細節的反思。
(三)課后的合作總結課后會議是分析問題、說明原因、交換意見、提升教學效果的關鍵環節,是課堂觀察合作體群策群力、發揮集體智慧的重要時刻。首先授課教師進行自我反思,然后每位校學委會成員報告各自的觀察結果,交由課堂觀察合作體進行集體研究討論,最終形成一些有針對性的結論與改進建議。在這種平等的交流過程中,上課教師能夠直接聽到同行們的真實感受,得到更加直接、具體的幫助。同時,對評課教師來說,這既是一次自身理論與實踐的提升,又是一次專業學習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