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哈佛大學經費管理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科研經費在哈佛大學發展中的地位
科研經費收支是哈佛大學財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哈佛大學作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科研在學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這一點從哈佛大學的資金來源與運用方面可以看出。從資金來源看,2008年哈佛大學總收入超過34億美元,其中,除了為世人所稱道的捐贈收入(約占總收入的34%)之外,資助科研經費收入與學生收入(20%)、其他收入(20%)并駕齊驅,約占總收入的19%。從資源運用看,科學研究支出也占據了重要地位。2008年哈佛大學科學研究支出占總支出的l7%,僅次于教學支出(34%),與機構支持支出基本持平(18%)。從學院來看,在哈佛大學15個學院中,醫學院、公共健康學院和文理學院是獲得科研經費最多的三大學院。如2008年,醫學院和公共健康學院的科研經費分別占哈佛大學全部科研經費的1/3,文理學院科研經費也接近全校的1/5。在這3個學院中,醫學院和公共健康學院是培養研究生的專業學院,其所涉及的健康科技、生物醫藥和生命科學事關民生大計,不僅是新科技革命爆發以來最為前沿的科學領域之一,更是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時代條件下各國搶占科技制高點、全球進行產業振興的關鍵領域和核心技術。近1O多年來,美國聯邦政府尤其是美國衛生與健康服務部(DHHS)持續聚焦這些學科領域,提供的研究經費增長非常迅速,也使得醫學院、公共健康學院成為哈佛大學科研經費最多的兩大“諸侯”,不僅占據哈佛大學全部科研經費的70%還多,并且在本學院運營總支出中分別占據了40%、72.3%的超高比率(見表1)。而2008年從文理學院獨立出來的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的科研經費支出所占比例也高達46.0%,也進一步佐證了高科技發展在美國國家發展中的重要戰略地位。與醫學院和公共健康學院略有不同,文理學院是一所兼具本科生培養和研究生培養使命的元老級學院,包含哈佛學院(本科生學院)、文理研究生院兩大主體(原有的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已相對獨立),是哈佛大學最古老的學院,更是哈佛大學安身立命的根本。重視本科生教育與質量,注重基礎科學與研究,是哈佛大學370多年發展歷程中逐步形成的一個辦學傳統:一方面,本科生一直是哈佛大學這所私立大學的“衣食父母”,而以通識教育為特點的本科生教育也是哈佛大學常保不衰的一塊金字招牌;另一方面,注重開展基礎科學研究,不斷產生新的科學發現,推動科學進步與技術應用,不僅體現了哈佛大學的真知灼見,而且也迎合了美國國家崛起與發展的需要。
二、哈佛大學科研經費的主要來源
巨額的科研經費得益于科研經費來源的多元化,在哈佛大學多元化科研經費來源中,美國聯邦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對這所老牌私立大學科研事業的推動發揮著巨大作用,其他各項來源也是哈佛大學科研經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一)聯邦政府機構
聯邦政府機構是哈佛大學科研經費的最主要來源,也是哈佛大學科研經費增長的主要源泉。2008年哈佛大學科研經費收入的80.1%來自聯邦政府機構的投入,而且,聯邦政府的研究經費投入一直保持穩步增長的情形,1995—2008年,哈佛大學研究總經費增長了3.16億美元,其中,聯邦政府資助的經費增長了2.67億美元,約占研究總經費增長金額的85%,其年均增長率達到6_3%,幾乎是非聯邦科研經費年均增長速度的2倍。其中,美國衛生部不僅是資助哈佛大學科研經費最多的聯邦政府機構,而且是資助哈佛科研經費最多的單個組織。哈佛大學獲得的聯邦科研經費主要來自美國衛生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國防部、航空航天部和能源部等五大部門,這些部門資助的科研經費占到了哈佛大學所有聯邦科研經費總額的77%以上,反映出美國聯邦政府對健康科技、生物醫藥、空間開發利用等新科技的高度重視。而在這經費資助最多的五大部門中,尤以美國衛生部對哈佛大學科研經費的資助最多,2008年美國衛生部資助的科研經費接近哈佛全校科研經費的2/3,其資助總額與1999年相比翻了一番,同時,美國衛生部提供的科研經費也遠遠超出來自基金會、州政府、公司、研究機構的科研資助,儼然是哈佛大學科研經費來源的第一大“股東”。
(二)非聯邦研究基金
首先,基金會組織提供的科研資助對于哈佛大學具有特殊重要意義。一方面,在哈佛大學,非聯邦科研經費僅占全部科研經費的近20%,遠遠落后于聯邦政府提供的科研資金。但在另一方面,在四大非聯邦科研經費來源中,基金會長期占據半壁江山,以在全部科研經費中占12%的優異表現坐穩了哈佛大學非聯邦科研基金的頭把交椅。2008年,由各類基金會提供的科研經費總額達到81.4百萬美元,在非聯邦科研經費中所占比例更是高達近62%(這個數據較1999年增長了1O個百分點),并成為哈佛大學所有科研經費來源中僅次于美國衛生部的第二大“股東”。哈佛大學這些基金會“股東們”主要是一些著名的基金會,如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金會(BillandMelindaGatesFoundation)等,其中,比爾與梅林達•蓋茨基金會、羅伯特•伍德•詹森基金會連續多年是哈佛大學非聯邦研究經費支出中提供最多經費的贊助者。
其次,積極融人全球,注重與外國政府或外國公司開展積極的國際合作,使得國外研究經費也成為哈佛大學科研經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表3顯示,哈佛大學與世界多個國家的政府、社會組織、公司企業、大學機構等開展廣泛的科研合作,這些國家從英國、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富庶的發達國家到新加坡、韓國等新興工業化國家,再到塞浦路斯、博茨瓦納、尼日利亞等貧窮的發展中國家,遍布世界各大洲,其科研活動國際參與范圍之廣,合作伙伴之多,科研經費增長之快,足以顯現哈佛大學作為世界頂級學府在全球的影響與作用。窺一斑可知全豹,哈佛大學科研經費的國際化來源,不僅體現了科學知識作為造福于人類發展的共同財富是無國界的,更反映出哈佛大學順應美國主導世界的國家利益需要,其全球意識、培養“世界公民”辦學理念主導下的國際化進程已走得相當深遠。
三、哈佛大學科研經費的管理模式
源源不斷的科研經費供應、不斷增長的科研經費支出,為哈佛大學確保一流水平的科學研究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科研經費的科學管理與合理使用,為保證科研經費獲得的可持續性而積極開展的經營、募集與培育等卓有成效的管理,更是為哈佛大學科研活動的順利開展營造了優良的管理環境。因此,科研經費管理是哈佛大學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哈佛大學管理體系隸屬于學校財務管理系統(FAD④,FinancialAdministration),在該系統中,贊助項目辦公室即OSP(OfficeForSponsoredPrograms),是學校主管科研的管理部門,負責制定學校科研財務政策,對學校所有科研項目進行全過程管理,通過提供專業化的資金撥款管理、優良的客戶服務,有效地協助哈佛大學研究與學術團隊開展各項科學研究活動。
(一)管理組織
OSP形成了一個分工明確、各司其責、管理有序的“四部七隊”的矩陣式管理架構。哈佛大學科研經費管理組織架構如圖2所示,OSP工作由主任全面負責,并向上對學校首席科研監察官負責并匯報工作。OSP下設四大部門:科研項目管理部、成本分析與執行部、財務服務部和行政事務部。其中,科研項目管理部專職管理除公共健康學院、醫學院外其他學院(主要是文理學院)科研項目經費,配備生命科學、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質量評價與業務流程、合同與談判4支工作團隊;公共健康學院、醫學院科研項目管理則由財務服務部具體負責,兼有現款管理職能,并相應配備3支工作團隊。上述7支工作團隊均由撥款、合同等事務專家和高級財務分析師、普通財務分析師組成。在科研項目管理部、財務服務部之外,成本分析與執行部專門就科研項目經費支出與使用狀況進行適時財務分析與監督;行政事務部則具體處理OSP正常運行的日常行政事務。
(二)管理方式
OSP對科研項目經費實行專人負責的全環節、全過程管理。從管理環節來看,OSP對科研經費的管理環環相扣,囊括了尋找資金(findingfunding)、申請(preparingaproposa1)、立項(settingupanaward)、項目管理(managinganaward)、結項(closingoutanaward)等全部環節,并就每一環節都規定了詳盡的內容要求、明確的業務程序,還提供了大量相應的指導信息。例如,就尋找項目資金而言,OSP不僅要及時搜集聯邦機構、基金會等校外機構或組織的大量信息并通報科研人員,而且要配合密爾頓基金等哈佛大學社區贊助人、學校教務長辦公室等部門完成校內競爭性科研資金的申報與評審工作,并協助被提名人辦理立項撥款前的一系列相關手續。就項目申請而言,OSP要協助申請人完成申請案,規定并審核申請案必備的組成部分:核心內容(主要包括封面、摘要、目錄、研究計劃陳述、預算及理由、其他信息、簡歷、其他支持條件、主要參考文獻、選購圖書單)、贊助人具體信息、大學基本情況說明書、學院院長或研究中心主任批準表。在申請階段完成之后,OSP將積極促成科研項目的立項與撥款,并在“立項與贊助人撥款前——贊助人撥款后——現款到賬后”這一全過程中承擔全部的合同談判、財務分析與管理、質量保證等科研管理責任,每一項任務都做到由專業人員專項負責(見表4),在這個過程中,OSP強調對學校科研人員相關權益的維護,并通過協助科研人員合理使用科研經費,確保經費贊助人的利益與未來的持續投入。
(三)管理理念
OSP根據成本管理原則實行成本管理,將項目科研經費預算劃分為直接成本(directcost)與間接成本(indirectcost)兩大類。直接成本通常包括科研項目參與人員、研究助手的薪水以及以占薪水一定比例來計算的附加福利,還有項目所需的設備、物質、日用品、出版費用、差旅費、顧問費用以及分包合同費用等。間接成本(相當于國內大學的科研管理費用)主要包括設施與管理費用(F&A,FacilitiesandAdministrativeCosts)和成本分攤。設施與管理費用包括科研所需設施的使用和折舊費、水電費、綠化物的種植與維護費以及科研所須承擔的必要的大學行政管理費用,“包括學院和大學行政人員為科研所做的工作,科研輔助人員服務費,以及圖書館、網絡中心各項服務費等”⋯;而成本分攤則包括那些不是由贊助者造成的項目費用。由于間接成本并非總是能夠精確計算,其提取的一般做法是參照直接成本的一定比例收取。在哈佛大學,間接成本的提取比例由學校或學校的科研機構根據本單位的情況自行決定;同時,根據科研經費來源的性質不同,科研項目經費的成本分配比例也有不同。如2008年哈佛大學非聯邦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的比例約為9:1,而聯邦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的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的比例則約為7:3。旺顯然,哈佛大學對聯邦政府提供資助的科研項目提取的間接成本遠遠高于非聯邦政府資助項目。
(四)管理軟環境
OSP不僅建立起一整套較為完備的管理規章制度體系,而且建立起較為系統的定期培訓制度,不斷提高科研項目管理團隊的專業技能與服務水平。在政策制定方面,OSP政策手冊涵蓋了哈佛大學科研政策概要、缺席管理、預支款管理、利益沖突、成本分擔、成本轉移、聯邦撥款的行政管理直接費用和辦事員薪水支出、直接費用、設備管理政策、差旅政策等眾多管理規定,所有規定均可在網頁上找到。與此同時,OSP還為科研管理人員提供了大量豐富的在線培訓資源。一是建立起為期一天的“科研項目管理概論”講習班,授課內容涉及科研管理的基本信息、項目資金的運轉周期以及為今后使用提供的資源和聯系;二是開設了在線課程:提供科研項目管理概論、科研管理制度規定、成本原則、直接成本等課程的在線教學;三是提供各類報告和工作指南在線資源;四是建立技術情報處理系統和工具等網絡在線培訓課程,從而將定期當面授課與方便快捷的在線學習結合起來,使得科研管理培訓不僅隨時隨地即可進行,而且是人人均可獲得。
四、結論與啟示
綜上所述,科研經費對哈佛大學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積極的影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對醫學院、公共健康學院、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來說,科研經費更具有主導性或決定性的意義。哈佛大學科研經費主要由聯邦科研經費和由基金會、地方政府、外國政府、公司、大學機構等提供的非聯邦科研經費構成,反映了學校科研活動與國家需要、社會需要、行業需要之間的密切聯系。在科研經費的管理上,OSP全面負責,構建起“四部七隊”的矩陣式管理架構,堅持成本管理理念和專人負責、全環節、全過程管理,并營造出規章制度完備、管理技能與服務水平優良的管理軟環境。哈佛大學在爭取科研經費、拓寬科研經費來源渠道、合理管理與使用科研經費等方面的成功經驗與做法,對于當前我國高校,尤其是“985工程”高校,積極爭取并合理使用政府撥款、爭取社會辦學資金、提高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一,服務于國家與社會發展需要,將科學研究與國家利益、國家發展戰略和人類發展需求相結合,充分發揮高校在自主創新、構建國家創新型體系中的積極作用,是高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獲得國家科研撥款的主要來源。哈佛大學的經驗表明,無論是公立還是私立大學,中央政府的科研撥款始終是高校最穩固、最豐富的科研經費來源,尤其是在高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科學的新發現、技術的更新與大學學術科研的聯盟,離不開國家政府部門的主導與推動。為此,急國家之所急,積極致力于科技創新,這是國內高校爭取政府科研撥款的前提。
第二,積極探索科技發展前沿,努力提升學科建設水平,搶占科技制高點,是高校提高科研經費籌措能力的堅強后盾。哈佛大學醫學院、公共健康學院、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之所以能獲得巨額的科研經費,依賴于這些學院走在了本學科發展的國際前沿,擁有一支一流的師生隊伍。鑒于此,國內高校要苦練內功,高度重視生命科學、生物醫藥、健康科技、節能環保、智慧地球、航天等高科技和基礎科學的發展,尤其是以理工科見長的高校要通過夯實與提升這些學科的整體實力與競爭力來爭取獲得更多的科研經費。
第三,大力培育校友關系,面向社會,努力拓展與省市等地方政府、公司、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的科研合作,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是高校科研經費增長的必然趨勢。在科研經費的爭取方面,國內高校一直注重國家縱向科研經費的獲得,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科研實力與水平,而對來自校外的橫向科研經費、國外科研經費的爭取不夠重視,管理也不夠嚴格規范。實際上,橫向科研經費的多少反映了高校為社會發展提供服務的水平,而獲取國外科研經費狀況也折射出學校國際化水平與科研國際影響力。在這個問題上,哈佛大學的經驗尤其值得我們學習。
第四,促進科研經費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與專業化,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完善管理組織機構設置,提高隊伍管理與服務水平,提供高效、優質的科研管理服務,是高校能爭取到更多科研經費、確保科研有效開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國內高校科研經費管理一般由學校財務處負責,并沒有相應的專門機構負責,人員配備也并不齊全,常常是一人身兼數職,培訓網絡與培訓機制不夠健全,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成本分析的管理手段運用較少。停留在這種層次上的科研經費管理顯然與國內高校、特別是“985工程”高校科研經費日益增長的趨勢不相適應,勢必影響到科研項目活動的正常開展和完成質量,從而影響到資助方對該項目的滿意度評價乃至其后續科研資助的可持續性。結合本國國情和本校實際情況,吸收哈佛大學的一些有益經驗,將有助于推動我國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