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求提升學生管理工作水平的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給高職學生管理帶來新的挑戰
1.工學結合在學生教育培養效果上優勢明顯。工學結合的最大優勢就在于其將學校的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踐有機結合,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反復印證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加深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為今后就業創業積累經驗,并在實踐學習中認識到自己知識、能力方面的不足,回校后再進一步有針對性地完善,從而激發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在校學生通過到企業邊工邊學或者集中進行實踐學習,有利于加深對社會的認識,尤其是通過團隊合作完成工作,培養自己的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對社會和工作崗位的環境適應能力。另外,通過工學結合的學習實踐,企業與實習學生也可以相互考察,從而達成雙向選擇的意向,學生可以選擇合適的單位,企業也便于錄用滿意的員工。
2.工學結合打破了傳統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高職院校多年來傳統的學生管理模式是學校—系—班級三級管理,其中管理的最基本單位就是班級。無論是課堂教育、課外活動、宿舍管理,還是考核激勵、評獎評優等,都是以班級為單位來實施的,通過校紀校規、班級的內部約束力和凝聚力來強化學生管理。而在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下,班級建制被打亂,學生管理的主體、客體、管理環境都發生了變化。輔導員、班主任不再跟班管理,學生也由學習者變為企業員工,校園里原有的管理制度和要求也不再適用,學生有種松口氣的感覺。這就要求學生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路徑渠道要及時與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相適應,學生管理工作要盡快延伸到企業。
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校企雙方認識不統一,難以達成共識。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很多企業對工學結合的認識還不夠充分,他們認為培養人才是學校理所應當的責任和義務,致使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實習就業層面。而有些企業即使參與工學結合,企業管理者大多關注的也是工學結合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沒有把積極參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融入企業價值鏈中。目前,政府在法律等層面對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支持政策久久未能出臺,學校在實施工學結合中過度依賴企業,合作時往往處于弱勢地位,因此在工學結合崗位設置、人員安排、崗位流動、企業指導教師、日常管理等方面無法提出要求,實現自己的教學目的。粗放式的管理只能導致學生將工學結合理解為有組織的打工,并使得學生不再關注實踐教學的教育功能和職業技術的培養,這與工學結合的初衷相悖。
2.學生思想準備不足,難以調整定位。很多學生在工學結合的過程中沒有做好由在校學生到企業員工的角色轉變,在對企業的要求、人際關系處理、工作的協作以及身心的適應等方面準備不足。很多學生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對工作報酬斤斤計較、急功近利,有的學生甚至認為學校推卸教育責任,減少教學成本,收了學費又不上課。一旦在工作中遇到問題,不是先進行理解和溝通,而是將注意力更多地轉移到如何保護自己的權益,關注自己的報酬,給自己尋找各種理由挑剔學校的安排和崗位,從而產生對立情緒,使得工學結合的實施無法正常進行。
3.學生工作崗位分散,難以統一管理。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際運行中,在一個企業整班地安排學生往往比較困難。一些比較偏僻的高職院校甚至不能夠在本地區安排,而不得不異地、零星、分散地安排學生工學結合,學生往往分布在多個企業的多個崗位上,這就很大程度上給學校的組織、指導、管理帶來了難度。另外,部分學校指導教師不足、交通不便、資金投入也不足,沒有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激勵專業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到企業參與指導和管理,結果大部分學生的管理基本上處于真空狀態,嚴重影響工學結合的教學效果。
4.學生學習需求與企業的要求錯位,難以達成一致。學校在安排學生工學結合時,一般是根據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的進度,對學生所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安排。學生到企業進行工學結合的時候,希望將自己所學習的知識與技能在工作崗位加以印證或強化,并期盼在崗位實戰訓練中,能更多、更全面地學習到實踐知識。而大部分企業卻是根據自身崗位空缺、經濟利益和生產計劃的需求,把學生當作員工一樣進行管理和使用,安排其在一個固定崗位上從事簡單勞動,工作內容枯燥,所學知識與技能有限,容易產生倦怠,因而經常發生頂撞管理人員、曠工等情況。
三、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加強學生管理的對策
1.尋求企業、學校、學生三方面的平衡點,做到各方意愿統籌兼顧。工學結合模式得以順利推行的關鍵,就是使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參與者找到校企合作的平衡點,能夠實現各自的利益,體現“三贏”效果。學校通過工學結合,可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可以提高教師的“雙師”素質,改善師資隊伍的“雙師”結構;學生可以提高綜合素質、職業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企業則是通過提前介入,有目的地培養、選擇企業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可以減少培養成本,同時承擔了社會責任。作為工學結合組織者的學校,應該積極主動與行業、企業加強聯系,遴選理念先進、管理規范的優秀企業作為工學結合基地長期合作,按照各專業的不同要求,有針對性地設計實施方案;還要努力爭取地方政府的政策或者資金支持,盡可能地減輕企業的負擔;同時要對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進行改革,以適應當前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
2.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學生對工學結合的認識。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進行實踐實習,首要問題是調整心態、轉變觀念。實習期間學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學校派出的學生,為完成人才培養方案既定內容到企業去學習;又是企業的員工,學習的同時要為企業產生經濟效益。首先,要在學生即將到工學結合基地前,利用班會、實習動員會、企業專題報告會、優秀畢業生、實習生代表報告會等會議介紹實習經驗,讓學生了解工學結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好“吃苦觀”“金錢觀”“敬業觀”的教育,讓學生做好吃苦耐勞、服從管理的心理準備。其次,學校與企業要共同開展細致的崗前培訓,通過對企業文化、規章制度、生產安全、勞動紀律的宣講,讓學生了解企業、熱愛企業,使學生順利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變。最后,還要闡明學校關于工學結合的有關要求、管理辦法和考核標準等,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3.強化日常組織和管理,完善工學結合期間的學生管理機制。鑒于工學結合期間管理主體多元化、管理內容多樣化、管理地點分散化的情況,為保證效果,必須強化管理,構建以學校管理為主、企業管理為輔的校企雙方共管機制。學校要根據學生管理實際情況和特點,加強對工學結合學生管理的研究,制定專門的規章制度,鼓勵學校教師到企業指導學生。學校應成立工學結合領導小組,統籌全校的工學結合管理工作。各二級系部也要成立工學結合工作組,負責做好與企業的協調工作。而班級層面則應成立由輔導員(班主任)牽頭、專業教師共同參加的若干個管理小組,直接參與班級的教育教學、工學結合和就業等班級教育管理工作,讓專業教師做到既教書又育人,既管教學又管實踐,為學生提供全方位、個性化的指導和幫助。班級在各基地企業實施工學結合的學生則可成立一個或者多個臨時團小組,在工作之余積極主動地開展活動,充分發揮團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調動學生干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班主任、專業教師做好細致入微的思想政治工作。
4.保障學生權益,解決學生工學結合的后顧之憂。對于絕大部分學生而言,參加工學結合是他們第一次踏上工作崗位,他們既期盼早日進入實踐崗位實戰,又對未來的工作充滿緊張感,擔心自己的合法權益無法保障。對此學校在加大培訓使得學生了解企業、崗位的同時,應切實加強對學生的關心和保護。首先,學校要按照《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對工學結合基地的場所、工作環境、指導教師、安全防護措施進行評估和檢查。其次,要與相關企業簽訂《實習管理協議書》,協議明確學生到企業工作的安全保障由企業負責,規定學生每天與每周的合法工作時間,確保學生的報酬、加班時間、休息與休假。最后,學校要為學生購買相關保險,解決學生參加勞動的后顧之憂。實踐證明,為學生購買實習責任險是有效解決學生工學結合期間意外傷害的有效辦法。
作者:徐進單位: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