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化項目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據麥肯錫公司最近一項研究表明,在1995年到2000年期間,和人們普遍預料的相反,創造美國生產力增長“神話”的主要力量,并不是對IT行業的高額投資。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絕大部分經濟領域中,對IT方面的大幅投資沒有起到任何幫助生產力增長的作用。
根據有關方面調查,在經歷了MIS和MRPII兩次管理信息化熱潮之后,我國企業在應用MRPII系統方面已投資80億元人民幣,但是應用成功率不到10%,達到預期目標的更是寥寥無幾。現在,ERP項目實施中又是哀聲不絕于耳。
據專家統計,至少90%的ERP系統的失敗原因要么是超過預定時間,要么是超過預算。在對ERP系統的投資超過1000萬美元的公司中,能夠在預定的時間和預算內開通的幾率幾乎等于零。
像戴爾這樣的國際一流的公司在花費了兩億美元巨資和經過兩年疲憊不堪的努力后,也宣布取消它的ERP系統。
種種跡象表明,眾多的企業在IT應用方面的投資似乎遇到了一個巨大的“黑洞”,使得企業的大量投入見不到任何回報,這已成為IT光環之下無法抹去的陰影。
“信息化黑洞”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業務流程(Process)、產品(Product)以及項目(Project)三個方面的問題形成的“3P漩渦”,是企業遭遇“信息化黑洞”的主要原因。
“禍根”:企業信息化目標有偏差
企業信息化的實質是業務與管理的精細化。首先,信息化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業務管理的優化、運營效率的提升以及競爭力的提升,而不是為了技術而技術。其次,信息化的對象是業務運營與管理控制。
技術只是信息化的手段、載體和實現形式,如果沒有業務和管理的優化,即使運用再先進的信息技術或系統都可能導致“南轅北轍”。實踐表明,IT應用沒有釋放其潛能的原因之一就是企業在應用信息技術時,總是沿用舊的或業已存在的方式做事,而不是注重工作應該怎樣做,然后考慮應用IT手段來輔助實現它。舊有的流程和方式沒有改變,即使引進了先進的信息技術直接模擬手工業務處理方式和處理流程,也只是固化了落后的操作,將會對很多不合理或無效的工作(也許手工業務處理方式下必須存在)進行計算機自動處理,只能使得問題更為明顯和嚴重,甚至有可能導致工作效率不如手工方式,IT應用根本達不到預想的效果。
“漩渦”:業務流程與管理基礎薄弱
更有甚者,由于業務流程不清、管理架構不明,企業在實施IT應用系統時肯定會遇到很大障礙,從而導致系統實施陷入曠日持久的拖延、“拉鋸”狀態。因為這些是IT應用系統的基礎,無法回避或繞開;而讓系統實施人員來解決業務流程與管理體系優化的問題,也是不智之舉。所以,如果業務管理基礎薄弱,再先進的IT系統也只能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宮殿。缺乏以業務和管理為本,單純由信息技術部門驅動IT應用項目,或者業務部門參與不足、領導支持不到位,是“信息化黑洞”形成的根本原因。
“導火索”:產品與方案選擇不當
產品與方案是實現信息化的工具與載體,是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產品選擇不當或未有針對性地進行優化,從而無法滿足企業信息化的需求,是引發“信息化黑洞”的直接導火索。
雖然目前IT應用市場一派繁榮景象,各種產品層出不窮,但很多企業根本無從選擇,他們缺乏選擇和評價的標準與方法,甚至缺乏明確的目標與需求,導致產品的選擇缺乏針對性。據賽迪顧問的調查,在大部分應用不成功的案例中,因軟件選擇失敗的比例高達67%。
研究表明,不同階段的企業對于IT應用有不同的需求。在企業初創或成長期,人員少、業務規模小,管理的復雜度小,而且業務快速發展,變數很大。這時候就不宜采用特別大型的、集成的管理系統軟件,只需在業務的關鍵環節采用靈活適用的信息系統作為常規管理的輔助手段,例如采用財務管理軟件將資金管住,采用進銷存軟件將物料、銷售管清楚就可以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需要建立明確的流程、規則、制度,就需要集成的管理系統軟件作為運營管理的支撐平臺,此時企業需要諸如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系管理(CRM)等集成的系統。
因此,明確自己需要什么,是信息化的基礎,也是指導信息化建設的“綱”。如果缺乏明確的需求,企業就會陷入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盲目”狀態,或者陷入無從下手、無從選擇的“茫然”狀態,從而導致投資浪費。
“火藥桶”:項目管理混亂
項目管理是一項需要很高技巧的復雜工作,需要制定合理的實施計劃、良好的組織管理、溝通、整合,強有力的成本、時間、質量、風險控制。尤其是大型IT應用項目,項目管理更是一門藝術。
IT項目本身的復雜性是造成項目失控的重要原因。IT應用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項目,它涉及企業的業務、技術、項目管理等方面,需要具有很多專業性的知識,不僅要求項目參與人員具備全面的知識(例如項目經理要求同時具備技術、業務、項目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對于某個具體企業也要有深入了解,并在企業中有一定影響和推動力),而且需要不斷學習新的技能與方法。
“IT黑箱”效應使IT應用項目缺乏規劃并容易脫離管理人員的控制。很多企業的管理者仍然將IT視為一個“黑箱子”(Blackbox):他們不了解IT到底是什么,在IT內部發生了什么,認為IT只是技術部門或信息中心的事,離自己很遠。管理者對IT缺乏深刻的了解,因此也就不會深入追究。
隨著管理人員放松了對IT的控制,技術部門就被迫在管理人員缺席的情況下作出重要的決策。由于缺乏來自業務和管理層強有力的推動,項目范圍和目標很快會失去控制。不可避免地,僅系統的安裝就遠遠超出了預定時間,而丟失的數據、緩慢的反應時間和沒有經過嚴格培訓的員工會使這種局面雪上加霜。混亂局面的最終結果就是項目實施舉步維艱,不得不完全放棄或者回過頭來調整。
流程(Process)、產品(Product)和項目(Project)是IT系統的支撐,也是系統失敗的癥結所在。任何一個要素出了問題,就會使系統失去平衡,陷入“3P旋渦”,并最終滑入“信息化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