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煤礦事故的心理學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針對煤礦事故安全心理研究系統整理的不足,對目前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并對其發展方向進行展望。研究了安全心理因素、測量方法以及預測體系。對環境及組織的研究落腳點是職工的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決定環境及組織的效用性;根據研究對象的特性,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定量的研究;運用動態的思維預測安全心理水平的變化,確定不同的應對策略的效果。
關鍵詞:安全心理;預測;組織
1研究內容及方法
國內外眾多學者對安全的研究正逐步轉變到對人的研究,而人是事故研究中的最不確定因素,人的行為不僅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同時還與后天的環境密切相關。影響安全心理的因素,種類繁多,我們需通過調查及軟件分析,獲得最關鍵的因素,進而確定與之相適應的研究方法。
1.1安全心理研究因素
對安全心理進行研究,首先應分析獲得影響安全心理的因素,在此將其劃分為個體、環境、組織三個方面,針對不同的方面進行研究。關于個體的影響因素研究,把人作為分析的重點,指出工作責任心、工作態度、情緒、生理疲勞都可作為安全心理的研究內容[1]。選取個體心態、生理疲勞、意志品質、個性氣質、情感情緒、人際關系、認知能力作為影響礦工安全心理的個體因素[2]。道德品質、情緒情感、思想觀念、文化素質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對安全心理產生影響[3]。研究發現提出心理契約對煤礦工人的安全感有重要的影響,在企業內部是否有良好的溝通平臺,對企業和員工之間的心理約束有至關重要的作用[4]。在總結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得出對礦工的安全心理的影響因素應包括:冒險麻痹、情緒不穩、情緒穩定、自覺主動、安全意識、責任心、紀律堅持、滿意度[5]。采用結構方程建模技術,通過調查問卷采集數據,分析了生理疲乏、情感耗竭和疏離工作都對不安全行為產生影響[6]。關于環境的影響因素研究,研究指出工作環境、時間、強度以及生產技術等都會對礦工心理產生影響,并著重對工作環境中的色彩、照明、溫度、濕度、噪聲等的影響進行了闡述[7]。研究后發現,高溫、風速、熱輻射及微氣候環境[8],都會對員工的勞動效率造成影響,危害身體健康,進而影響心理安全。研究指出環境的不佳會加重員工的不適,進而加重疲勞,引起不安全的行為,最終引發事故的產生[9]。關于組織的影響因素研究,研究造成事故的原因是礦工自身以及煤礦的管理[10]。探討了管理相關的制度、管理方式、工資的分配都對職工的安全心理產生影響。指出造成此行為的原因包括工人的安全意識不足、基層管理者指揮不當、煤礦薪酬體系不合理、煤礦工人日常生活過于單調等。關于個體、環境以及組織的綜合關系研究,指出個體心態、生理疲勞以及工作應激為直接因素;個性氣質、作業環境、組織公平為間接因素;安全教育、組織管理、工藝技術為根本因素。將煤礦事故分為管理、設備、信息、環境、人因風險,其中人因為內源潛變量,其余為外源潛變量。研究發現加強對礦工的安全教育培訓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內源潛變量,同時不安全行為和安全心理受外源潛變量的影響最大。以上研究成果表明個體、環境以及組織三者是研究安全心理的主要內容,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對環境及組織的研究落腳點是職工的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決定環境及組織的效用性。
1.2安全心理測量方法
對基本因素進行分析了解后,需要采取測量方法獲得準確的結果。用操作測試度量認知心理,用問卷度量安全心理,用生物節律預測人體三節律。設計了煤礦作業人員安全心理測量表,該體系有兩個維度,心理素質和能力素質。運用前因———行為———后果分析法(ABC)編制煤礦安全心理行為測量表,該表由個人心理特點、個人行為特點、企業組織管理、人機環境因素四個部分組成。從3個維度建立個人的評估量表,包括:個體、組織、外部環境。在研究中指出,對礦工的安全人格心理測評采用“Y-G人格測驗”,能夠測量主提升司機的人格特質和人格類型,從而確保礦工的人格測量以及心理資源的開發利用。以上研究成果表明對安全心理的測量需在確定維度的基礎上,根據研究對象的特性,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定量的研究,進而得出心理水平的層次。
1.3應對安全心理預測及對策
針對煤礦的心理預測指標,對個性心理測試、認知能力、5種感知進行了測試。研究運用實驗心理學儀器和心理量表對瓦檢人員進行研發究,得到各項安全心理閾限值,取得了各項參數標準,建立了心理模型以及人格心理結構。有效控制人的不安全行為的措施有調查干預、咨詢干預、危機干預、文化干預等。運用粗集理論度確定影響安全心理尺度的因素的權重,依次為社會因素、環境因素、個性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建立函數計算作業人員的心理健康指數。根據主體與客體的相互關系理論,從人才、組織、資金和制度4個方面建立適應煤礦發展的長效機制。獲得不同因素對習慣性違章行為(HVB)的起效時間的長短,見效時間的最快的是安全自制力、礦工安全意識、過去行為和倦怠水平;其次是安全獎懲、安全督導以及安全培訓見效較快;最后是群體示范性規范和凝聚力效果。分析了影響心理的各個要素,提出員工接受度最高的是優化薪酬的分配。通過動態的仿真獲得最優的干預措施,為改善工作環境采用混合的員工援助計劃(EAP)模式。運用Probit和Logistic對多重復雜條件下的礦工的行為進行動態預警研究,研究發現煤礦工人的激勵程度能很大程度上降低事故的發生。以上研究成果表明,運用動態的思維預測安全心理水平的變化,確定不同的應對策略的效果,尋找能迅速的提升煤礦的安全水平。
2研究結論
當前煤礦的安全管理的重心在發生變化,已逐步從對設備的管理、環境的管理,轉變到對人的管理,只是相關的系統整理仍存在不足。本文從安全心理的研究因素,測量方法,應對策略,預測模式等方面進行了綜合闡述。研究表明對環境及組織的研究落腳點是職工的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決定環境及組織的效用性;根據研究對象的特性,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進行定量的研究;組要運用動態的思維預測安全心理水平的變化,確定不同的應對策略的效果。因此確定研究對象,尋找測量方法,運用動態的思維確定對策成為研究的一個方向。
作者:柳晶 單位:呂梁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