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學下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伴隨網絡信息的快速發展與普及,學生對互聯網構建的虛擬世界表現出了極高的熱情。使學生的思想教育發生了改變,教育環境、方法、載體等都發生改變,而伴隨網絡行為而生的各式心態,學校必須充分關注,并采取相應的引導和整改措施,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強化時代感和適用性。
【關鍵詞】心理學;思想;教育
1.網絡心理學對教育工作的影響
網絡與計算機科學的區別范式在于,計算機科學只關注在一臺機器的輸入、輸出和信息加工,而網絡的關注的是,在不同的電腦之間的信息相互交流。在網絡的信息流不在是某臺電腦的內部過程,而是作為一個整體,使網絡具有每臺電腦都不具備的特點,網絡心理學因這種新方式的出現而誕生,網絡心理學通過,人的群體和計算機網絡進行比較,人和人交流的心理通過網絡的信息交流得以體現。
1.1.學生迷戀網絡。
信息時代帶給人們便捷的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焦慮與不安,學生們也是如此。他們熱衷于網絡,卻不知有利才是網絡提供給大家的初衷,他們期待著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卻又不假思索的相信網上的虛假信息,最初只有一個或幾個人迷戀網絡,慢慢發展到幾個甚或是一個團體,基于網絡的隱匿性、開放性、便捷性,當外界的刺激使他們產生不良情緒時,這種情緒得不到適度、適時地轉移、傾訴和宣泄排解或疏導,他們通常會選擇一些極端方式來解決,對精神、學業、健康、生活都帶來了不利。
1.2學生網絡犯罪。
隨網絡技術的發展,學生對網絡的沉迷更重,網絡安全問題暴露,學生網絡犯罪的比例越來越高,網絡信息安全性降低對社會造成了不良后果,而網絡平臺的迅速性、智能性、隱秘性吸引了很多學生,使許多人意志力、道德喪失,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
2.學生網絡心理行為形成的成因
2.1學生具有雙重性。
網絡心理學最熱門的研究題材是網癮形成及戒斷方法、互聯網對人格形成改變和重建的影響,使用者在網上和網下的雙重個人問題。虛擬世界和現實空間中難以區分。長期下去造成學生心理、精神、生活等各方面需求,出現嚴重錯位。
2.2雙刃劍效應。
從影響范圍上看,互聯網帶來的效應是多方面全方位的;從性質上看,網絡的影響是即令人喜悅又令人擔憂;既有正面的積極的、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正因如此,互聯網具有雙刃劍的雙重效應。僅對生活領域來說,它們可以緩解使用者的緊張心理,釋放使用者的工作壓力和生活帶來的不良情緒,給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帶來了潤滑劑,發揮了其積極的作用。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兩面性,網絡世界在帶給人們積極因素的同時也帶有一些負面影響,主要表現是:網絡世界導致人際關系疏離。對網絡太過于依賴乃至于迷戀,使得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接觸交流的機會大量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虛擬的人際關系出現,因而導致人際關系不協調,出現矛盾或裂痕。長時間依賴于網絡會出現焦慮和浮躁,而使人的正常思維受阻,容易出現極端,走入污途如何把握這個度需靠自己去掌握。
3.思想教育采取的方法
3.1引導學生自我認識。
正確認識自己是自我體驗和調節的基礎。在學生當中,有的學生自視自己是最優秀的,,無人勝過優于自己,有的學生自視過低認為自己處處不如人,無論是生活上還是精神世界里,遇到困難和挫折,除了抱怨和哀嘆命運的不公外,只會退縮,不知怎樣尋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兩種相反的自我認知偏差中,學生要正確認識自己,學校可以引導學生學會用辯證的思維方法認識自己、通過與他人的關系認識自己、通過對自己在具體活動中所取得的成果來認識自己等途徑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
3.2制定新的教育方案。
伴隨網絡媒介的飛快發展,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無不與微信、微博、論壇、騰訊等聊天工具息息相關,甚至用它們作為一種交流、交往、溝通的方式,在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專注新媒體、新信息技術的特點,充分發揮它們的積極作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根據學生反映出的問題,制定相應的計劃和教育解決方案,借助個性設置、特色宣傳、專題體驗等方式開拓學生的積極思維。
3.3加強教師工作的落實能力。
逐步加強教師在思想、網絡技術、新媒體、心理教育、傳播學等個方面的知識技能,從而使他們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能合理選擇所教內容及采用方式,在教育開展方面自如統籌的能力得到加強。教師也可以利用新媒體手段及平臺建立一些群、公共帳號等,以方便教師和學生自由共享積極信息,做到師生互動,從而有利于教師時刻掌握學生的最新動態、思想信息等。
3.4鼓勵學生參加實踐。
實踐是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相互聯結橋梁。通過實踐,學生能自然而然地將自己與他人形成比較;將自身素質與完成實踐任務所需、自我預期與實踐成果等相比較,從而更能客觀、理性地分析、認識自我。與此同時,實踐對自我體驗有著深化作用。在社會實踐中,學生將自己的所學所長應用于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也獲得了自身價值的肯定,從而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體會到被人需要和認可的快樂。另一方面,積極有趣的社會實踐也有利于學生進行適當自我調節。通過參加社會實踐,學生可以對社會有更加深入、全面、細致的了解,從而不斷自覺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質。
結束語
總之,發展健康的自我意識是學生在青年初期不可回避的課題,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促使學生在不斷學習、實踐的過程中,在自我調整與自我教育的過程中完善個性品質、提高自身素質、實現全面發展,才能為服務國家、奉獻社會作好充分準備。
參考文獻:
[1]劉秀榮.心理學視域下構建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繼續教育研究,2015,(6):103-106.
[2]農毅.網絡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J].社會科學家,2014,(6):123-126.
[3]付洪濤.網絡心理學視域下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28):37-39.
作者:羿爭 單位:西安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