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英語教育心理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心理學對英語教學的作用與意義
高中英語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促進者”,師生互動的過程。它不僅是教育學意義上的活動過程,而且是心理學意義上的過程。眾所周知,教育心理學對于優化課程設計,改善教學方法,提高學習動機和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難題都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合理使用一些教育心理學的知識便能夠更合理地安排教學,更好地進行師生互動,更有利于教育教學效果的優化。然而,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是博大精深的學科,作為普通教師在實際操作中很難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加以利用,而教育心理學效應卻是實實在在的案例,形象生動,啟示性強,教師如果能對教育心理學效應進行分析探索,了解學生心理上的個體差異,結合英語教學的規律和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心理施加影響,這無疑會對教師在教學中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更好地發揮教師“促進者”的作用,提高高中英語的教學效果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作為一名高中英語教師,筆者在日常英語教學過程中,積極嘗試活用一些教育心理學效應,頗有收獲。因此,對一些教學實例加以整理,以期對于廣大師生高中英語教學有所幫助。
二、教育心理學效應及在高中英語教學過程中的應用
1.皮格馬利翁效應
古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皮格馬利翁愛上了他自己雕塑的一個少女像。他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她接受。愛神阿芙狄羅忒被他真摯的感情和真切的期望所感動,就賦予雕像以生命。這個效應給人們的啟示是:積極的期待能促使人們向好的方向發展,而消極的期待會使人往壞的方向發展。因此,要想使一個人發展得更好,就應該給他傳遞積極的期待。高中學生雖然已經過中考的篩選,學生間的差異不再像小學初中那么巨大,但是個體間的差異仍然存在,單個學生自身各門功課之間的差異仍存在。因此,即使是同一個班級,學生在英語這一門課程上的基礎、能力和成績也存在不小的差異。如果教師給學生草草地貼上“優等生”、“差生”的標簽,并加以區別對待,那么無疑,所謂的“差生”可能會因為教師和同學的消極期待而產生自我否定。這種心理對學生的英語學習是極為不利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人類是具有天生的學習愿望和潛能的,這些愿望和潛能在合適的條件下才能釋放出來。一旦學生接受了“差生”的標簽,他就失去了激發自己才能的條件。筆者在日常英語教學中則注重尋找學生在英語學習上的“積極因素”,注重向學生傳遞積極的期待。筆者有一位學生,她在高一時英語成績較弱,但是,筆者發現她的英語書寫字體優美,每次作業卷面整潔。于是,在與她的溝通中,刻意強調她的英語學習態度認真,表揚她“字如其人”,并列舉了一些開端并不順利但取得巨大成就的一些名人事例,對她進行激勵,給她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她相信自己在英語學習上是具有很大潛力的,同時針對她的較為薄弱的閱讀理解能力進行細心輔導。到了高二上學期,這位同學英語成績和能力都達到了班級上游。
2.第一印象效應
所謂第一印象效應就是指人最初接觸到的信息所產生的印象對人們今后的行為活動和評價形成的影響。由此可見,第一印象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一個人對某個人或事物產生了錯誤的第一印象,這會影響到他對事實的判斷。而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第一印象效應同樣能影響到一個學生的英語學習。在高中英語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得到的啟示是:打破錯誤的“第一印象”。很多高中英語老師有要求學生培養整理錯題的習慣,認為把錯題摘錄下來,整理在一起,有利于提醒學生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實踐證明許多學生總是“跌倒在同一條陰溝里”。往往學生形成了錯誤的第一印象,再經過整理錯題,無形中加深了錯誤的第一印象,因此學生在同一知識點上犯同樣的錯誤就不足為奇了。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用記憶來代替思考,用背誦來代替鮮明的感知和對現象本質的觀察——這是使兒童變得愚鈍,以至最終喪失學習愿望的一大弊端。”但筆者并不否定英語的錯題整理,正確的做法應強調先打破學生錯誤的第一印象,然后分析正確的思路,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最后確立新的第一印象。以高中英語單項選擇題的錯題整理為例:1.每周梳理一次錯題,把梳理時還是做錯的題目和老師強調的重要的題目,整理在錯題本上,這樣輕易就能得出正確答案,并能舉一反三。2.努力回憶教師講解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尤其要關注解題的切入點,也就是“關鍵詞”等。3.通過翻閱資料或向老師求助,強化理解,并盡量多地進行“舉一反三”的練習。4.錯題整理應遵循一定規則:在錯題本上絕對不要出現第一次做題時出現的錯誤答案,取而代之的應是正確答案和正確的解題思路和例題。而且,題目、答案和解題思路應該分開整理。例如,題目和例題整理在一頁紙的正面,正確答案和解析整理在紙的反面。學生整理好的錯題本應該是一本新的個性化習題冊。4.指導學生定期復習,也就是重新做這些題,包括補充的例題。通過這種方法,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第一印象,真正理解并掌握知識,同時學會學習。
3.鲇魚效應
挪威的漁民們捕獲沙丁魚后總是急忙趕到市場去銷售,但是由于沙丁魚好集群又不好動,往往窒息而亡。唯有一個老漁民總能售賣活蹦亂跳的鮮魚。原來奧秘就是在沙丁魚群中投放幾尾生性好動的鲇魚。由于鲇魚在沙丁魚群中游來游去,沙丁魚群也就因此受到擠壓,只能搖擺尾。這樣,空氣得到了流通,沙丁魚的活力也得到增強。我們的高中學生在英語學習上和沙丁魚的生活習性有共同之處。比如說在英語課堂上,學生們習慣于聽老師講課并記筆記,往往缺乏主動思考和創新思維。為此,筆者在日常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應用“鯰魚效應”。在課堂上,筆者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小組。各小組的成員組成大致均衡,有一兩位英語基礎好或特別活躍的學生,也有英語基礎一般或不是特別活躍的學生。在課堂上給他們分派不同的任務,同時要求小組內的每一位同學必須都要參與活動,強調團隊的集體成果。在活躍的學生的帶動下,小組內各個成員團結協作,各自發揮特長,形成合力。久而久之,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就提高了,相應地,英語學習的效果也就更好。例如,在上牛津高中英語Unit2WishYouWereHereProject—Makingatravelleaflet這一課時,筆者要求每一小組完成一個旅游宣傳冊。在引入“鯰魚效應”的理念后,筆者發現:活躍的同學馬上開始積極投入,統籌安排任務。在這些同學的影響下,小組內各個成員積極分工,各自認領任務,有的負責簡介,有的負責旅游手冊內容的翻譯和排版,有的負責美術設計,有的負責聯絡其他小組,進行組與組之間的協調和比較。最終,全班完成了多個高質量的英語旅游宣傳小冊子。學生們的英語能力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三、結束語
總之,教育心理學與高中英語教學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注重研究并運用教育心理學能夠改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相信通過更多的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的這種教學實踐,高中英語的教學能更好地落實“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學上取得更好的成績,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多能與國際接軌的優秀人才。
作者:宋云霞 單位:江蘇省常熟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