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課程教學改革公共心理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運用積極心理學理念,營造幸福課堂的教學模式
無關國別,無關種族,“追求幸福”一直是全世界人民所共同關注的問題。沒有人會在幸福的時候不停的抱怨,我們生來便會喜歡讓自己感到幸福。快樂課堂,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到積極、有活力、有動力,在聽課和課堂行動中找到愉悅的感覺。那些認為自己最幸福的人的幸福感,既不是來自出身,也不是來自于考試成績,更不是來源于智商,而是來源于他們對于學習的渴望和對于身邊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積極心理學并不是創造快樂,它僅僅是觀察、理解、參與,為生活感到高興,強調快樂。營造一種積極幸福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作為觀察者、參與者融入到公共課心理學中,讓大家想要變得幸福,在內心約束自己,使自己不越過那些破壞幸福的規矩,用積極地視角看待這門課,積極行動實踐。
二、精心組織教學,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在講述心理學概念的同時可抽選一些趣味性以及實用性的案例,不僅可以拉近學生與枯燥理論之間的距離,也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極強的學科。在制作課件的時候避免與其它學科的雷同性,將抽象的知識變為可視的圖片或視頻,同時通過課堂討論、心理測驗等方法加強學生的學習主動的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心理問題的深入了解,發現自身的不足以及平常沒有注意的心理現象,促使學生走出心理誤區,積極而對生活,促進心理健康成長。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互動過程,教師的情緒與高語以及肢體語高對學生有一定的感染作用。積極情緒的教學狀態有助于促進學生打開心房,多鼓勵和多肯定的方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不能夠因為學生回答不上來問題對學生加以嘲諷,這對學生的自尊心是極大的傷害,也會使學生對心理學的學習產生畏難心理,束縛了學生的創造性。社會生活壓力的加大導致大學生對于戀愛、工作、學習存在許多問題,他們渴望擁有一個傾述與解決的渠道,心理學教學就可以為學生創造這樣的機會。
三、改革教學內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理論學習一向是較為枯燥乏味的,如何將其生活化,通過理論聯系實際將基木理論與大學生心理特點結合,保持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以及掌握心理調試的方法是在課堂教學中要解決的目標。由于人們某些傳統的觀念使學生對于心理問題存在忌諱的心理,教師應該使學生認識到心理健康問題就如身體健康一樣不僅重要而且十分平常,同時要提高學生的心理自助能力。在課堂教學時加強實踐環節,從現實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的分析與探討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理論,如心理素質的各方而(認知、情感等)的特點、規律,在教學中使學生樹立健康心理意識作為主要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師范類專業的學生認識到未來工作中的中、小學生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教育方法和行為會對其產生深遠影響,更應該有意識的培養健全的心理素質。要及時轉變傳統的只簡單追求學科的完整與邏輯性,進而向加強教學工作實踐內容的方向變化。結合當代大學生競爭、創新與合作意識的具備,幫助他們樹立止確的認識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采用探索試的體驗課堂教學法,不斷增強學生的遠景應對能力
透過對心理經驗的反思覺察,會發展出一套更有效的想法及問題解決方案。但是有時,透過真實經驗的代價太大了,可能一場意外,或者是一筆損失,這樣的風險性心理體驗不一定的每一個人都樂意接受的。探索試的體驗課堂模式,會透過情景模擬,借助團體互動的共同參與的具體經驗,經過反思覺察,與現實連結產生的意義,進而討論出未來可行的認知情緒行為的想法或者做法,即使失敗,它的代價也不至于太大。探索試課堂,著重在提供及塑造出一個貼切的團隊共同經驗,沒有經驗就沒有進步。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健康行為是受他對健康的意見、看法、態度和價值觀所左右的。行為不僅僅與認知有關,僅有認知,而沒有信念和內在的熱情,認知就難以轉化為行為。價值情結是信念的核心,它既包括理性的成份,也包括感情的成份,健康教育要高度重視個體“價值結”的解開工作。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不能成為命令者,不能強制灌輸自我設定的價值觀,而是需要創造民主氣氛,讓受教育者自己去思考、選擇、決定,減少抗拒,受教育者通過發揮自己的力量,形成某一個態度的轉變,最后導致與這個態度相連結的一系列行為的轉變。
五、注重認知行為改變技術的運用,注重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
健康行為應從生理、心理、社會三個方面來改變,以實現完全健康的目標。除了引導學生閱讀來輔助治療心理疾病和身體疾病的一種方法外,學校和社會可以通過個別心理咨詢、團體咨詢和朋輩輔導,采用認知治療、焦點解決治療、敘事治療、行為矯正治療,開展心理行為訓練,積淀個體的積極心理能量,幫助個體走出抑郁,戰勝自卑,建立良好人際關系,提高心理健康素質。學校、社會應為個體合力打造積極的育人環境,建設積極的組織系統,以鞏固和發展個體的積極人格、增加積極體驗,培養他們的真誠、忠誠、正直等積極心理品質。
六、滲透情緒教育,內化正向的社會標準
情緒是人與生俱來的,人人皆有情緒,正是因為情緒之復雜和可變性,情緒教育能增進學生之間的人際互動,引導學生認識情緒,有助于自我實現與人際的良性發展,建立其正想積極地生活態度,更加肯定情緒教育的重要性。情緒教育就是透過以情緒為核心的課程活動,由認識情緒、覺察情緒、接納情緒、處理情緒、表達情緒,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正向管理自己的情緒,朝向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這個目標買進。情緒教育對于情緒學習有著正面的成效,故而希望在幸福心理學課堂中滲透情緒教育培養的主題。大學生成長過程都會遇到人際方面的沖突,到遇到問題時,能適時發展,修正各種策略,讓學生不斷透過課程對于情緒獲得基本的認識外,也能于真實的校園生活中,掌握解決問題沖突的技能,使每個大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能獲得豐富且恰當的情緒體驗,并具備與人相處的能力。
七、完善課堂考核評價,透過教學反饋解決學生問題
以往對學生的成績考核注重心理學概念等的理論記憶,導致學生學完課程就認為這門課程結束了,對實際心理問題的分析與解決無法得到有效的幫助。成績按百分制來核算,課程內容考試,以心理學基木理論知識和心理現象分析及綜合性的論述題為主。平時成績,其中包括課堂表現或小組討論以及案例分析報告。小組討論是一種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很有效地一種方式,鼓勵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夠加強學生的責任心。當然不能過于片而的強調情感的重要性,同時也要注重教師的指導作用,并且加強系統知識的學習。完善考核方案和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將心理學知識與學習生活相聯系,學會調整自我心理狀態。課程結束后可以請學生通過郵件、信件或口頭表述等方式表達學習感受以及建議以供教學改進,促進學生的全而發展。
八、結語
總之,追求幸福是全世界共同關注的議題,讓每個學生健康成長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中共同關心的話題。精心組織課堂教學,促使學生積極而對生活,培養他們的守信、忠誠的心理品質。使每個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并具備與人相處的能力。讓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充分的發揮,讓學生在與老師、同學的相互合作中發現知識、掌握知識,真止做到有效教學,不斷完善公共課考核機制,引導學生將心理學知識與現實相聯系。作為教師,應以更開放的思想、實踐的模式、傾聽的心態去不斷探索心理學公共課的未來。
作者:栗波 單位:韓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