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抗挫折教育下的積極心理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抗挫折教育是社會發展的要求高校是人才的集散地,高校培養人才以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肩負著建設祖國的偉大使命。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時期,隨著高校大學生畢業人數的增加,就業壓力也逐漸增大。隨著經濟飛速發展,精神文明的不斷進步,當今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也與過去不同,種種原因都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甚至擇業觀有很大影響。導致學生群體中出現很多不和諧現象,如人際關系緊張、盲目攀比、學習氛圍差、考試作弊等等。如果這些現象不及時發現并加以制止,很有可能會使一些大學生產生心理問題,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容易導致生理上的不協調、不理性,甚至引發犯罪。為此,高校應當在注重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學習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會學生在面對挫折時應該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對待。高校應該以培養大學生的完美品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抗挫折教育是預防大學生心理疾病的要求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和學校的關注。調查顯示,許多校園暴力大部分是因為學生的心理問題引發的。如1991年11月1日的“盧剛事件”,盧剛在取得博士學位后,因為未獲得最佳論文獎,并且面對巨大的就業壓力,最終釀成悲慘血案。當然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學生在面對挫折時,消極情緒不能及時排解。長期處于壓抑、痛苦的心理環境下,學習生活的積極性受挫,如果不及時調整就會進入一個“死循環”,甚至有部分大學生會在絕望中輕生。高校作為育人的地方,必須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抗挫折教育環境,防患于未然,要建立積極的防控體系,緩解和疏導學生消極的挫折情緒。
(三)抗挫折教育是增強大學生生存能力和競爭力的需要每個人都是“社會人”,我們不可能離開社會而生存。因此不可避免地會遇到諸如工作不順心、人際關系緊張、家庭矛盾等問題。大學生在走向社會以后,當他們單獨面對生活上和工作上的問題時,只有具備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才能在社會激烈的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高校在大學生在校期間,有針對性的對大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讓大學生學會面對問題和挫折時,不逃避、不放棄,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面對,培養自己頑強的意志,是高校培養大學生全面素質的本質需要。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抗挫折教育路徑探析
以往心理學研究重點多放在了心理問題的研究上,認為心理學是為了解決心理問題而存在的一門學科,而積極心理學作為一門年輕的學科,更是不被重視。隨著抗挫折教育的發展,人們更多地關注個體內心對生活所持有的態度,團體情緒在團體協作中也被列為重點參照因素,積極心理學的主要理念與觀點能夠幫助個體和團體在遭遇挫折前、挫折中和挫折后找到積極樂觀的因素。所以,運用積極心理學開展抗挫折教育是一種時代性的探索。
(一)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抗挫折教育的原則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知識與文化的場所,在大學生遇到挫折時,應該充分發揮高校的主渠道作用,把大學生抗挫折能力培養納入到教育教育體系中,使之成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心理學視域下的抗挫折教育有其獨特性,所以運用積極心理學開展高校抗挫折教育應該遵循三點原則:第一,預防性原則。積極心理學研究方法不同于傳統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它更注重個體或團體心理問題產生之前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個體或團體應該以一種樂觀、積極向上、開朗的心態面對生活、工作或學習。雖然與抗挫折教育的目的一致,但積極心理學更強調發揮人性中的優點來預防挫折感的出現,這樣的心理治愈理念比傳統的修復遇到挫折后的心理問題更具有價值。并且運用積極心理學能夠節省解決心理問題的成本。因此,在抗挫折教育中,運用積極心理學能夠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的認知以抵御挫折。第二,體驗性原則。積極心理學不僅強調教學目標和知識技能目標的實現,更強調學生的積極的情緒體驗。所謂的積極的情緒體驗,早在1998年B.L.Fre-drick就提出了拓延建構理論“認為某些離散的積極情緒,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都是拓延人們瞬間的知性的能力,并能構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自愿,如增強人的體力、智力、社會協調性等。”大學生的情緒特點趨向于強烈且不穩定,所以在抗挫折教育中,不僅要注重大學生認知因素,更應該注重大學生的情感因素,通過各種防范喚起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第三,希望性原則。積極心理學強調每個人心中都有自我實現的向往與需求,這種需求會激發個體的潛能和積極力量。高校在開展抗挫折教育時應注重學生的優點和價值。在生活中大學生往往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希望有人能夠發現他們的價值。所以,在抗挫折教育中,高校應該充分的理解學生,充分的信任他們,給沒個人提供發展的機會,相信他們可以形成積極的人格。
(二)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抗挫折教育的路徑
1.心理健康課高校的心理健康課是針對全體大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的一種路徑,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高校心理健康課的主要目標是在挫折產生之前進行積極的預防,面向全體大學生普及專業的抗挫折知識,讓學生們正確認識挫折、抗挫折,并且通過專業講解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抗挫折意識和抗挫折能力,而這一目標恰巧與積極心理學的中心思想相契合。積極心理學強調發揮人性中的優點,培養積極的人格力量,預防面臨挫折所產生的心理問題。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心理學理論,只有將理論具體化才能發揮其實際效用。高校教師可以在心理健康課上課之前與學生們分享一個或兩個積極向上的小故事,也可以在課后與學生進行積極溝通,幫助學生樹立強大的自信和積極樂觀的態度。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安排中特定課時進行積極心理學知識普及,能夠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系統的了解到挫折的概念、挫折情境、挫折反應和挫折防御、應對挫折等知識。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引導大學生認識到挫折的兩面性,增強大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使大學生處于低強度的積極生活事件中,培養大學生的積極人格,以預防挫折的發生。
2.團體心理輔導所謂團體心理輔導,就是通過團體內部的人際交互作用,促進個體學習團體中大多數人的態度和行為的一種輔導方式。團體心理輔導是高校抗挫折教育的輔助路徑,也是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當前心理學界講心理團體按照功能分為“成長性”團體和“治療性”團體。“治療性”團體輔導注重成員經驗的深層解析、人格的重塑與行為的重建。這種團體輔導方式多用于遇到強大挫折之后,產生深度心理問題的人群。而“成長性”團體輔導注重成員的身心發展,注重成員的正向行為的建立,這種輔導方式符合積極心理學應用于高校抗挫折教育的基本規律,可以作為大學生應對挫折的重要方法。團體心理輔導具有實踐性、高效性、趣味性等特點,因此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更強的適用性,更明顯的成效性。但是一直以來,受到傳統主流心理學(消極心理學)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大學生團體心理輔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問題解決取向的弊端,因此,需要積極心理學思想和理念的介入。高校應充分利用黨小組、學生會、社團等活動團體,定期開展團體心理傾訴活動,幫助學生發泄內心的負面情緒。也可以指定團體心理輔導方案。高校抗挫折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樹立大學生的積極的自我概念,所以將積極心理學引入團體心理輔導中,能夠對當前價值取向傾斜的團體心理輔導進行不斷的平衡和完善。
3.積極心理咨詢心理咨詢是指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對心理適應方面出現問題并乞求解決問題的求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過程。積極心理咨詢是高校抗挫折教育的補充途徑,為受挫嚴重的大學生進行個別調試和輔導。也可以說心理咨詢是一種語言發泄方式,內心釋放的過程,心理導師對咨詢者的輔導可以是一種引導過程,在解答咨詢者問題的過程中加入積極心理相關知識,為可能復發的心理問題做好充分的預防。同時,積極心理咨詢認為每個人都具備兩種能力,一種是愛的能力,一種是認知能力。積極心理咨詢主要針對于遇到挫折之后具有不良心理反應的大學生,消除他們的消極情緒和想象,幫助他們從挫折中解脫出來,為此學校設立了心理咨詢室和心理咨詢電話,并且專門安排心理老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高校抗挫折教育采用積極心理咨詢的方式主要是幫助學生們對挫折進行積極的歸因,指導他們形成樂觀積極向上的解釋風格,同時,為學生提供消極情緒宣泄的場所,幫助他們學習講情緒進行轉移、宣泄、升華等調節方法,以提高他們的心理調節和抗挫折能力。
偏重于大學生挫折教育的積極心理咨詢又不同于傳統的心理咨詢,教育者需要在咨詢的過程中引導大學生進行價值澄清,給出正確的是非判斷,對于大學生錯誤的、不切實際的目標應給予勸解和修正,幫助他們制定合理的奮斗目標。總體來說,積極心理咨詢重點并不在于問題的解決,重點在于問題解決過程中教育者對咨詢者心理狀態的重塑。
作者:方鴻志李智智林森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