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積極心理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積極心理學的理念
積極心理學興起于上世紀80年代,它的代表人物賽里格曼和西卡森特米哈伊曾撰文指出:“當代心理學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轉折時期,心理學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進個人與社會的發展,幫助人們走向幸福,使兒童健康成長,使家庭幸福美滿,使員工心情舒暢,使公眾稱心如意”。積極心理學批判傳統的消極心理學長期以來對心理疾病成因、治療方法等主題的專注,以為相關問題的解決就能帶來個體生活的改變,幸福感的獲得。但事實卻是,隨著心理疾病研究的深入,患心理疾病的人數卻日漸增多,這一現象似乎是與心理學的研究初衷背道而馳,作為一股新興的心理學思潮,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人類積極的情緒體驗,積極的人格品質以及積極的社會制度。它以普通大眾為研究對象,其核心思想是強調心理學要重視人類積極品質的挖掘與培養,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人類的潛能、動機和能力。Seligman曾概述了人類6種美德和24種積極力量,包括(1)智慧和知識:創造力、好奇心、開放性思維、熱愛學習、正確觀察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能力;(2)勇氣:英勇、勇敢、堅持、風趣、熱情;(3)博愛和仁慈:和氣、熱愛、社會智力;(4)正義:公平、謙遜、忠誠、平等;(5)節制:自我調節、謹慎、考慮周到;(6)卓越:對優秀和美麗的欣賞、希望、感激、幽默、信仰。這些美德和品質對于健康人格地塑造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大學期間,學生的人格品質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引入積極心理學能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個新視角,為學生積極情緒和個性品質的升華提供方向。
二、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一)注重個別學生與全體學生的兼顧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都以預防和矯正學生的各類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為主,其他的學生被自然地忽略掉了,這些學生的情況如何呢?他們在大學生活中能感受到幸福快樂而有希望嗎?這些就不得而知了。積極心理學的引入,對所有人的積極情緒、積極品質以及潛力發揮的關注,能從理論上補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打破當下以少數問題學生為重點的局面,使更多的人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視線范圍內,實現個別學生與全體學生的兼顧。
(二)引入積極預防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心理學研究者們發現,人性層面的積極力量和美德如勇氣、愛、開放思維、樂觀、希望、堅忍等對于心理疾患起著不容忽視的調節和緩沖作用。對這些品質的挖掘培養,將積極預防的理念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當中,能更有效地實現心理預防。自我效能理論曾提出四種增強自我效能的途徑:個人直接的經驗、他人的替代經驗、言語說服以及環境。這四種方式在積極情緒和人格品質的培養中同樣適用。學校可以通過課程、講座等多種方式增進學生的積極體驗,挖掘他自身的積極品質,引導他去發現這些積極品質是如何形成的,他人身上有哪些積極品質是值得他學習借鑒的。當學生擁有相對積極的情緒體驗和個性品質之后,其抗壓能力、應對挫折的能力會自然提升,從而達到積極預防的目的。
(三)強化全員育人的教育措施積極心理學將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從個人的內部研究擴展到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良好的社會環境能促使個體發揮其人性中積極的層面。學校作為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環境對學生的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營造一個關愛支持、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氛圍同樣有助于學生獲得快樂幸福的感覺。目前對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著這樣的誤區: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僅僅是心理輔導教師和輔導員的工作,與其他教職人員無關。這是非常狹隘的觀點。相對于人數眾多的學生,心理咨詢師和輔導員人數有限,也沒有機會與所有學生進行接觸交流。而與學生接觸最多,影響最大的則是各門課程的任課教師。如果他們在授課過程中能重視學生積極體驗的培養,將其自身積極、正面的品質示范給學生,這在無形間能對學生產生諸多積極的影響。因此,強化全員育人的意識,在教育宣傳中滲透積極心理學,能有效地擴大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的范圍,營建促使學生積極品質發展的環境。
作者:來燕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