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大學畢業是大學生寫作論文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當今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使大學生在求職擇業過程中產生了焦慮心理、挫折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等不良心理狀態。研究大學生擇業的心理問題,幫助他們消除心理障礙,形成良好的心態,以健康的身心求職擇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求職擇業;心理障礙;調適
一、大學生擇業的心理障礙及其表現
心理障礙指心理不健康的現象或傾向。它是由心理壓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應有的心理平衡的結果。大學生擇業過程中的心理障礙主要有:
(一)自我認知失調
1.自負心理。有部分畢業生自認為很有才華,各方面條件都不錯,應該有個好的歸宿,因而傲氣十足。一旦產生自負心理,很容易脫離實際,以幻想代替現實,使自己擇業目標和現實產生很大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們的情緒就會一落千丈,從而產生孤獨、失落、煩躁、抑郁的心理。
2.自卑心理。某些畢業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學校畢業、專業不熱門、人長相平常,既沒有權勢關系可利用,又沒有金錢支持,總之,別人具有的先天優勢自己都沒有,自卑感油然而生。在擇業中,他們往往缺乏自信和勇氣,看不到自己的優勢,不敢競爭。過度自卑,使這些畢業生產生精神不振以及沮喪、失望、孤寂等心理。
3.攀比心理。有這種心理的大學生,在求職活動中往往顯得缺乏主見,極易受別人干擾。他們把注意力過多地集中到別人的就業取向中,即使有的單位非常適合自身發展,但因為某個方面比不上同學選擇的就業單位,都放棄了。而且這種心理往往會延續到就業后,帶著失敗者的心態進入社會。
(二)情緒困擾
1.焦慮心理。由于種種原因,有相當一部分畢業生臨近畢業還沒有落實就業單位,心理普遍有焦慮感。特別是一些基礎學科專業、或學習成績不佳、學歷層次不高的大學生以及女大學生,表現得更為焦慮。他們往往會表現為心神不寧,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嚴重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影響順利就業。
2.急躁心理。大學生擇業中常常出現憂心忡忡、煩躁不安、心理緊張、無所適從等現象。有的恨時間過得太慢,有的怨用人單位選人條件太苛刻。一旦發現職業選擇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3.挫折心理。在就業問題上大學生受到挫折,是因為他們的去向和抱負不能為社會和親友所理解和接受,從而產生了懷才不遇的感覺,感到苦悶、失望、無奈和悲觀。如果在挫折中不認真反思,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礙。
(三)人際交往障礙
1.依賴心理。有的大學生不能自主地選擇就業單位,總想依賴社會關系,依賴學校和老師,甚至依賴父母和親屬為自己找工作,或當要做出選擇時自己又不能決斷,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從而失去了職業選擇的機會。
2.羞怯心理。羞怯是指有的大學生在求職面試中常常出現面紅耳赤、張口結舌、語無倫次,把面試前辛辛苦苦準備的“臺詞”、腹稿忘得一干二凈。有的謹小慎微,生怕一句話說錯、一個問題回答不好影響自己的形象。
3.問題行為。問題行為,即違背社會規范的適應不良的行為。常見的有損壞東西、報復、遷怒于人、拒絕交往或過度消費、酗酒等。
二、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學生擇業心理障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歸納起來有:
(一)客觀因素
社會價值導向對大學生擇業觀的影響。市場經濟的等價交換和競爭,喚起人們的熱情和積極性的同時,也促使人們最大限度地追求個人的物質利益,實現人生價值。如獲得高薪、職業待遇提高等,使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出現了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傾向。
家庭因素,如父母的價值觀、家庭經濟情況等的影響。有的學生來自于偏僻落后的農村,希望自己能夠去一個遠遠高于自己生活環境的地方生存發展。而下崗職工則希望子女大學畢業后能到層次較高的單位,不希望子女碌碌無為、平平庸庸。所以,這些學生在擇業時必然要考慮物質利益,更重視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
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和我國傳統封建主義糟粕也影響著大學生的擇業觀。在大學生中存在著拜金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等錯誤價值觀。
另外,就目前我國高校教育體制而言,還不能完全實現大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順利過渡,無法讓他們在心理能力上完全適應社會的要求。這也是造成大學生擇業心態不正常的原因之一。(二)主觀因素
大學生們是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大學生主體意識較強,在探尋人生價值過程中崇尚“自我”,主張“自我選擇”、“自我成才”、“自我發展”,突出強調個人價值,追求人格獨立。在貢獻和索取之間,在義與利的價值選擇上,功利色彩日益濃厚、“務實”。表現在擇業上便形成了追求個人價值實現、才能的發揮和較高的物質待遇,尋找良好的工作環境。他們把過去那種“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三到”變為“到外資企業去,到國外去,到掙錢最多的地方去”的“新三到”。“新三到”實現不了,心理失衡、心理障礙的發生就在所難免了。
三、大學生擇業心理的調適
大學生在求職擇業中,遇到困難、挫折和沖突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讓大學畢業生懂得如何去調適自己的心態,以減輕或消除心理障礙,用健康的心態去求職擇業。
(一)客觀地認識自我
自我評價是個體對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特征及行為的某一方面或整體的評價過程。正確的自我評價是大學生擇業的基礎。客觀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實力,作出對自己實事求是的評價非常重要。大學生應該全面恰當地認識和了解自己的理想、價值觀、素質、個人的氣質、性格、興趣愛好、能力、知識,甚至身高、外貌等,不要以己之長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長而自卑,要在實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長處的同時,善待自己的不足,通過努力逐步克服缺點。以社會需求標準來衡量自己,把個人客觀性與社會客觀性統一起來,注重以個人服從社會。認真分析用人單位的錄用條件,看看自己具備了哪些,不能把就業理想建立在不切實際的幻想之上。
(二)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大學生的擇業觀,即大學生由畢業走向社會時選擇職業的觀點和態度,實質上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反映。在擇業問題上,價值觀不同,擇業態度和行為會有所不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價值觀趨于多元化、功利化和務實化,影響部分學生過分注重物質待遇,出現不顧國家和社會需求的傾向。
職業是人生的重要組成部分,選擇職業就是選擇自己的未來,因而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是十分必要的。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必須要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充分認識當前的就業形勢,正確處理好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大學生要樹立遠大的理想,樹立起報效祖國、獻身社會的責任意識,樹立競爭和拼搏意識,自覺地服從社會的需要,到基層去實現最大的人生價值。大學生在擇業時必須具備超前意識、危機意識、社會意識,把價值觀由個人本位轉向社會本位,明確“自我實現”是一個為社會和他人做貢獻,履行社會責任的過程。
(三)調整擇業期望
擇業期望是指大學生對職業在多大程度上能滿足個人愿望的評估。適中的期望值是大學生正確擇業的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大學生的擇業期望值必須選擇恰當的定位點,突出重點,揚長避短,選擇適合發揮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負的職業。不能一味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志向把握就業機會,主動出擊,力爭在就業競爭中處于主動地位。
(四)增強自身的就業力
大學生就業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他們就業的質量。所謂就業力,簡單概括就是就業競爭力,它包括工作能力、適應能力和求職能力。其中,工作能力實際上就是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同時,大學生應具備適應環境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大學校園與社會畢竟有差距,甘于從基層做起,吸取經驗,關鍵就是依靠適應力。還應有一定的求職能力,包括個人面試素養,前期準備工夫等,這些不是一朝一夕“臨時抱佛腳”可以換來的,而是要長年累月地鍛煉。現在,大學生就業困難,與“就業力”的缺失不無關系。
(五)提高抗挫折能力
當前“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為畢業生提供了難得的契機,同時也給畢業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大學生們紛紛加入到競爭的行列中去,在競爭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在競爭中實現自己的抱負。但是競爭遵循的是優勝劣汰的原則,是成功與失敗俱存的。參與競爭就難免遇到挫折,畢業生應當對擇業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敢于面對現實,把挫折看成是鍛煉意志,增強能力,提高心理素質的一場考驗。要及時減輕思想負擔,消除急躁情緒;要積極總結經驗教訓,冷靜、理智地分析擇業挫折產生的原因,找出不足之處,加以改進,將消極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系;要根據客觀實際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擇業目標,使之適應社會的需要,然后為實現這個目標做出努力,絕不能一遇到挫折就灰心喪氣,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參考文獻:
[1]鄧凌.大學生擇業的心理誤區及調適[J].中國青年研究,2005(2).
[2]方成智.大學生就業的心理障礙及調適[J].當代教育論壇,2006(3).
[3]唐威林.高校畢業生就業改革研究[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