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擇業心理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現已成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關注的焦點,文章分析了當前大學畢業生的擇業心理問題,并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提出了調適辦法。
【關鍵詞】大學畢業生;擇業;調適
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致使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悄然來臨,隨著擴招,大學畢業生數量急劇增長,據了解,200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人數為280萬,2005年全國高校畢業生達到338萬,就業問題已成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關注的焦點。面對如此大的就業壓力,每一個大學畢業生感受到了形勢的嚴峻,在關系到自身前途與命運的人生重大選擇中,大學生顯然沒有足夠的信心坦然面對,因此,給畢業生以正確的心理引導,幫助他們作好就業的心理準備,建立良好的就業心態,盡快實現就業,對于促進社會穩定和國家教育事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大學生擇業心理分析
(一)存在“精英意識”,對工作期望值過高
近些年,我國高等教育雖然已經實現了向“大眾化”的轉變,但不少大學畢業生仍存在精英意識,以“天子驕子”的身份自居,認為是“我去擇業”,而不是“職業擇我”,對就業單位和應聘崗位挑三揀四,特別明顯的現象是在諸如北京、上海等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求學的學生在擇業時對工資待遇、工作環境要求是苛刻的,都希望在東部沿海地區工作,而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則缺乏就業熱情。
(二)不能正確認識和面對日益激烈的就業競爭
當代大學生們畢業時都已意識到要找到自己滿意的工作必須把自己放入人才市場與別人進行激烈競爭,然而面對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他們往往顧慮重重,具體表現有:
1.恐懼:有些學生由于在平時沒有認真學習和積累經驗,求職的知識、能力、心理準備不充分,在因幾次求職受挫后,產生恐懼心理,一提擇業就心理緊張,甚至產生絕望心理。
2.急躁:有些大學生受到就業壓力的影響,在求職時草率急躁,對用人單位不作詳細了解,草草簽約,一旦發現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大學生的這種急躁心理,常常使他們煩躁不安,缺乏自制力。
3.自卑:有些大學生因自我意識發展不健全或性格內向或有某種生理缺陷而存在強烈的自卑心理,在擇業時缺乏自信心,不敢大膽地推薦自己,不敢主動展示自己的能力與個性。
4.孤傲:有些自身條件比較優越的大學生自視過高,在擇業過程中看不上這單位,瞧不起那職業,這山望著那山高,好高騖遠。
(三)不能正確認識成功,存在僥幸投機心理
受社會風氣的影響,許多大學生渴求走捷徑成功,夢想比爾·蓋茨式的成功,一夜暴富,一舉成名,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不愿從小事做起,從基層做起,踏踏實實地去成就自己的一份事業。
(四)依賴心理重
在大學生擇業過程中,一些大學生把擇業希望寄托在自己父母、親戚身上,寄希望于拉人情關系完成自己從學生到職業人的轉變;也有一些大學生把希望寄托在學校身上,希望學校做好“全職保姆”,表現出消極等待的心理,缺乏把握時機創造機會的主動性。
二、大學生擇業心態的調適辦法
(一)大學生自身的逐步調整與完善
1.客觀評價自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每一個大學畢業生首先要認清自己,有一個適當的自我定位,客觀評價自己,明白自己能干什么和不能干什么,其次要認清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同時樹立職業的社會意識和長遠意識,在求職和擇業的過程中,既有對自己正確的評價,也有對社會長遠的認識和判斷,從而準確定位自己的職業坐標,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將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把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形成開放的大職業觀。
2.客觀認識競爭,保持良好心態。良好的心態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是不可缺少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同時作為社會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應的位置和不同的分工,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面對求職失敗,應該認真反思,吸取經驗教訓,努力爭取新的機會。在對部分成功就業畢業生調查中,絕大多數都談到自己在擇業過程中,注重發現自己的“賣點”、自身的優點或長處,并設法在應聘中突出自己的“賣點”,最終達到目的。
3.樹立艱苦創業、立志成才意識。成功的事業有時會由于良好的機遇而變得一帆風順,但是絕大多數必須付出艱苦努力。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立志成才不僅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對青年一代的要求,也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實現理想抱負、獲得幸福的良方,大學生只有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不斷付出才能獲得豐厚的回報;只有從小事做起、從具體事做起、從基層做起才能最終取得輝煌的成就和業績。
4.做好就業技能準備,增強競就業爭實力。大學生一進校門就要自覺把自己的專業與以后的就業聯系起來,認真學習,刻苦鉆研,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掌握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培養自己的實踐操作能力、科學思維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下轉第202頁)
(上接第199頁)
(二)外在的積極輔助與支持,給大學生就業創造條件
1.政府須加強宏觀調控,完善就業市場。當前,我國各級政府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難于吸納更多的大學畢業生,而非公有制經濟領域、經濟欠發達的邊遠省區、條件艱苦的國家重點單位和行業以及縣以下的鄉鎮企業卻急需這些知識型人才,因此政府必須加強宏觀調控,從實際出發,出臺符合學生就業實際的規章辦法,如戶籍管、人事檔案管理、專業技術職務評定及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貫徹措施,以解除大學畢業生擇業的后顧之憂,要給予去邊遠省區和條件艱苦的國家重點單位和行業的大學生以優厚的待遇并落到實處。
目前,我國大學生勞動力市場存在一系列的問題,如沒有統一的管理,政出多門;招聘市場管理混亂;存在明顯的學歷差異性、學校差異性、性別差異性;用人單位失信等問題。社會應該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就業機制,建立規范、完善的就業市場,為每一個有才華的畢業生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舞臺,毫不吝嗇地給予他們嘗試的機會,真正使畢業生找到自己與社會的契合點,實現其人生價值。
2.高等學校就深化教育改革,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實力。社會的變化、技術的發展和知識更新速度的加快對高校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必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做到人才培養適應市場的需要。學校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專業競爭力、動手能力、適應能力、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創新能力及思想素質和心理品質,增強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使畢業生有更多的就業機會。
3.高校應加強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和教育。高校加強大學生的就業形勢與就業政策的宣傳教育,既介紹本地區的就業形勢,也介紹全國整體的就業形勢;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的個性心理及職業對個性心理的要求,并加強思想教育和政治動員工作,引導大學生和家長認清當前就業形勢,樹立平和心態,從大學生自身條件出發確立就業期望和就業定位。
其次,高校應加強用人單位的情報收集、就業資料統計、行業需求分析、勞動力市場前景分析等方面的工作,建立成熟的信息系統,使大學生能充分地獲得就業信息;還應幫助學生掌握準備自薦材料等面試應聘技巧和克服求職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障礙,實現順利就業。
4.家庭教育配合學校教育,增強學生就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廣大學生家長在子女就業問題上一定要作促進派,家長要帶頭克服鄉土觀念和傳統就業觀念,引導子女形成“勞動即就業”、“找工作靠自己”的想法,鼓勵自己的孩子參與競爭,同時,幫助子女形成自主自立意識,主動積極爭取就業機會,促使子女盡快走上工作崗位。
總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首先大學生要確定好適合自己的理想和目標,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樹立競爭意識,克服攀比、焦慮、恐懼、依賴心理,不斷完善自己的文化素質、技能素質和心理素質;同時社會、學校、家庭也應為大學生就業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讓我們的學生能夠盡情學以致用,展其所長,更好地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