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家庭心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中學生個案心理咨詢工作中,我們發現中學生的心理問題產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長的主觀性教育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成也父母,敗也父母”已成為當前青少年學生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現象。
[關鍵詞]心理咨詢家庭教育家長
一
我們在近十年的上百個青少年個案咨詢工作中發現,相對于其他年齡段的青少年來講,中學生在個案心理咨詢中無論內容、形式還是咨詢效果都有其獨特性。總括其特點主要有:一是內容多為學習問題。涉及學習成績、學習動力、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以及學習計劃、生物鐘等;二是表現比較強烈。如與父母、同學關系出現問題之后負氣離家出走、心灰意冷的;三是極端化傾向。一次考試成功會使他們覺得自己不得了,飄飄然溢于言表,而一次考試失敗又能把他們打入十八層地獄;四是心理表現的表面性和簡單化。中學生尤其是初中學生面對生活學習中的挫折而產生的挫折感盡管表現強烈,但大多很膚淺簡單,或者說他們只是一種感性認識基礎上的情緒反映;五是可塑性強。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無論從認識上、情意品質上還是個性特征上都處于一個質的轉折期、從不成熟到成熟的過渡期。在這個時期合情合理的引導、推心置腹的溝通、沒有任何條件的尊重接納以及通情達理,都會給他們帶來積極的影響;六是家長的配合是咨詢效果的最基本保障。中學生來咨詢百分之九十五是有家長陪伴,這也就決定了我們在中學生咨詢模式很特別:家長——學生——家長——家長學生。在此模式中,家長的地位很重要。這不僅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我們發現并通過實踐證明——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的心理問題幾乎百分之百與其家長有高的相關關系、心理問題能否有效解決也離不開家長的全心全意配合,與其說家長想通過咨詢幫助孩子解決問題,還不如說是家長通過給孩子咨詢發現了自己的問題,結果是家長的問題解決了,孩子的所謂問題也就解決了。通常的情況是家長生病,孩子吃藥,也就是說當孩子有心理問題的時候,家長一般不會考慮到自己與孩子的心理問題有關系,認為孩子的問題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于是會想盡一切辦法給孩子治病,甚至把孩子弄到精神病院吃藥打針。然而在我們的中學生咨詢模式中,家長最終意識認識到自身的問題才是孩子心理問題滋生的關鍵,孩子真正的病根是家長。既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全家總動員共同解決問題,家長生病家長吃藥。這樣的效果在個案心理咨詢中的作用是隱性的但又是最大的,由此我們認為家庭教育是處在青春期的中學生能否順利走過人生這個轉折期、能否健康成長、成材的最重要因素,而家長又是家庭教育成敗的關鍵。
二
與學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優點和長處。家庭教育的特點表現在以下幾點:從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來看,他們之間更多一層血緣關系。就是這一點使家庭教育在實施中表現出感染性和隨意性的特點。血緣關系使子女對父母有一種特殊的信任感與親切感,因而,對父母的教誨愿意聽取。父母的喜怒哀樂時刻感染著子女,他們之間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時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覺的影響;從家庭教育的影響途徑和方式來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過耳濡目染而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它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有嚴密計劃和系統性的正規教育。家庭教育有兩種形式:一是家長有目的有意識地運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對子女進行影響。比如對孩子進行表揚和批評等,這是一種顯性教育;二是家長利用和控制家庭環境并使之對子女產生積極影響,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環境等,這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兩種教育形式使得家庭教育表現出熟知性和繼承性。父母子女朝夕相處,彼此了解最多,所謂“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便說明了這一點。長期的家庭教育熏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動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動化的條件反射系統。其實質就是人的人格心理形成的生理基礎。所謂“家風”、“家傳”就是家庭教育繼承性的一種證明;從家庭教育實施的時間看,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表現為早期性和終身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李全彩,2000)。正因為此的家庭教育特點也就必然帶來各種各樣的家庭教育問題,而家庭教育中最關鍵的也是最能動的因素是家長,家長在家庭中對于孩子的不良影響主要由于其有意無意中對客觀存在的孩子心理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的忽視——太主觀所造成。我們在咨詢中家長的主觀性教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想當然的家長
由于自己的生活經歷、認識水平,無論是低文化水平的家長還是高文化水平的家長,他們在孩子未出現嚴重問題之前都固守自己的教育方法方式,認為自己的教育沒問題,而有問題的是孩子,因此一般帶孩子來咨詢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的缺點數落的很多而且非常生氣,恨鐵不成鋼之情益于言表。這類家長的教育觀念與他們的自我中心思維緊密關聯,在他們的意識和潛意識中孩子其實只是他們的一部分或者延續,因此必然的只能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而無法站在孩子的角度。當然這種觀念不僅僅制造了許多問題青少年,而且造就了大批缺乏創造性的平庸者。家長的欲望就是孩子服從,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可以為所欲為的對孩子實施他的教育,也就是說家長認為的好的教育都能夠在家庭中進行,這是由家庭教育不可控的特點所決定的,有多少個家庭就有多少種家庭教育。盡管孩子會有不同形式的反抗如嬰兒可以哭鬧來反抗家長肆意的更換奶品,幼兒利用逐漸靈活的身體動作掙脫家長的手,甚至小學生學習撒謊來反抗父母的附加作業,但客觀上的力量懸殊、腦力的巨大差異,孩子絕對不是家長的對手,最終的結局,至少是短暫的結局孩子輸多贏少,家長是贏家。也就是這個贏家滿足了家長的統治欲、權利欲、占有欲,但恰恰犧牲孩子的敢為、敏感、求新求異、自我保護、抗挫耐挫、自信自尊、愛、理想等優秀心理品質的形成。任何心理品質都是一個養成的過程,一旦過程中的教育刺激是不良的,尤其是當個體的主觀經驗還不足以對刺激甄別的情況下,隱患是巨大的。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學生就是這些隱患的突顯時期,前來咨詢的青少年盡管問題不同,但根源性問題是一致的:普遍的家長都有自我中心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
(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家庭教育
盡管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明顯的生理和心理的反應,但反應的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的外向孩子反應強烈,有的內向孩子反應舒緩甚至表面很平靜。前者從客觀上會引起家長的關注、會造成矛盾的激化,使成長問題明朗化,一般不會導致嚴重的心理問題;后者的成長問題則往往被家長忽略,許多家長說孩子一直都很乖,沒想到會弄成這樣。如一位叫小敏的初三復讀生在新學校學習不到兩個月的時候,她離家出走,家長動用警力被找回,后又割腕自殺而因刀不快未遂,按她的原話就是“想死,刀都不快”。這位少女是不是真的對生活絕望了呢,不是!作為一個內向又剛剛轉入新學校的復讀生來講,她的自尊因為剛開學的一次課堂上表現不佳被老師罰站多達10節課,受到了近乎完全的破壞。于是她多次向家長提出轉學,但家長總以該生所在學校教學質量高等理由拒絕;她多次向同學表達她對老師的做法的反感情緒,以期試圖從同學中找到緩解自己心靈痛苦的途徑,但她又失敗了,因為已經習慣了老師做法的同學并沒有與她產生共鳴。小敏最后選擇了前述的反抗方式。終于喚起了家長的注意。小敏在其父母等幾個大人的陪同下來到了工作室。我與小敏只聊了短短半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就達成了共識:換一個環境,重新投入生活。小敏顯得信心十足。小敏的悲劇性故事可以給予我們很多啟示,但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作為一名中學生家長,務必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只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和標準想當然地去要求孩子,甚至于去逼迫孩子,就如小敏的父母,那不僅不能培養出人才,而且連培養出一個健康的孩子都危險。
三
家庭教育是一件很復雜的工作,一個很難掌握的問題就是在教育子女中,家長如何講究分寸,把握尺度。有一種翠鳥,開始窩筑得較高,怕小鳥摔死,便住下挪窩,一次又一次,最終把窩移得離地面很近,結果小鳥被人抓了去。同樣嚴格要求也是需要的,但過了度,不講分寸,就會成為苛求,不但不能對孩子起積極的教育作用,反而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就會束縛孩子個性的發展,使孩子成為一個萎靡不振、少年老成的小老頭。平等、民主、寬容自然是我們教育孩子時必須遵循的原則,但一旦過了頭,就會成為放任,姑息養奸,家長也會失去教育的主動權。馬卡連柯曾說:“不管你們采取哪一種教育方式,你們都需要一個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的身上培養分寸感。”這話是頗有道理的。家庭教育難就難在分寸的把握上。家庭教育與其說是科學,不如說是藝術。(季成軍,1998)若不能很好地把握這種藝術,教育的結果往往于希望相反。
(一)追求完美的家長造就了一個一無是處的休學女生
夢成第一次來咨詢室面詢是爸爸媽媽陪來的。之前夢成的父母單獨來聯系,他們介紹孩子情況的時候是聲淚俱下的:17歲的夢成已經休學一年,在過去一年里,去過國內許多大醫院的神經科室檢查過,結果是沒有生理疾病,也有家醫院希望孩子住院進行精神治療,因為孩子母親考慮名聲不好拒絕;在家體養的夢成仍然念念不忘的學習,但一拿起書本就胡思亂想,越是看不下就越著急、焦慮,便向父母尤其是其母親發泄,其母親經常被打罵撕咬;新的學期如期到校,但很短的時間后,不在愿意去學校,不僅如此,繼而不愿出門、不愿意見別人,但母親必須在家里陪她,陪她的母親就是她任意發泄的對象(其母說道此處哽咽不能語)。夢成的父母一再請求救救他們的孩子。于是我們約好了第一次的面談。
父母在前,夢成在后。我仔細留意了夢成的舉止:1.7米的個頭,身材瘦長;低頭頷胸彎腰斜肩,漫漫踱進來。簡單的介紹,我請其父母離開,并請夢成坐下單獨交流。從走進咨詢室時,我不能看到她的臉,坐進沙發的她頭幾乎與漆蓋連在一起,更看不到。開始的半小時除了極個別的常規性人口學問題的答話外,她沒有主動說一句話,頭也一直沒抬。快到40分鐘的時候,她才抬頭用眼翻看了我一眼,回答了我非常友善的問題“咱們來想一想除了學習外你的優點?!”她沉默了足以讓我快要沉不住氣的時候,伴隨著再一次的抬頭,看著我的眼睛,她說了一句我永遠都不能輕松的話“我使勁地想了,要說優點一點也沒有,但我的缺點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夢成的這一抬頭和這樣一句話讓我接受了這樣一位服務對象,也找到了我工作的切入點:自卑和追求完美是癥結。經過了大約三個月十次的咨詢,本案主基本能繼續學業,后期的電話追蹤是她如愿考上高中。)
后來與夢成的父母交流,了解到夢成的父母對孩子從小要求嚴格甚至嚴厲。這是一種典型的苛求型家庭教養方式,是一種對子女要求過高,成龍心切的盲目的教育類型。父母對孩子盲目地進行教育,給孩子“加餐”,把孩子每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使他們沒有一點娛樂、休息和體育活動的時間。由“加餐”而承擔的任務是孩子力所不及的,他們會越干越沒勁,甚至對學習產生厭惡和恐懼心理。
(二)家庭關系不和諧是中學生心理危機出現的導火索
一位叫靜的初一女孩因吞吃安眠藥被父母認為有精神病前來咨詢。因為又瘦又小看上去不像中學生,從表面看你也無法把自殺與她相聯系。與靜的第一次面談,我認識到她是一種習得性無助,心理成熟的程度與其生理年齡極不相符。靜與我說話的時候要經常看看門口,在我一再的說明安全保密的情況下,她說了她的成長史:在記憶中父母除了吵架、撕打就是冷戰,不管誰不高興誰受了憋屈,她就是出氣筒,尤其是母親生病后,更是脾氣暴躁,稍不注意就會招來漫罵或毆打。初次咨詢的形成的初步印象,靜這個女孩是父母矛盾的犧牲品,要改變孩子的心理首先就要改善她的生存環境,而其父母是環境的主要制造者,由此咨詢工作找到了切入點。
按照我們的咨詢模式,我對起父母進行了咨詢。這對夫妻在形體上差別非常大,妻子高大粗壯,丈夫顯得比較瘦小。談話開始后不久,夫妻的矛盾就明顯暴露,即使對孩子的問題上也是互相指責、埋怨:丈夫說妻子不照顧家和孩子,妻子強調自己是個病人,需要人照顧,而丈夫不關心體貼自己,感覺很委屈。在交談中我了解到,靜的母親多年前被診斷為抑郁癥。這個家里的成員,一個是忙于工作的丈夫,一個是未成年的女兒,時間久了,誰也保證不了不惹病人生氣。由此夫妻矛盾經常的激化,孩子承受家庭的這種痛苦很顯然是別無選擇,她小小年紀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也是必然。
(三)母親的溺愛造就了一個怕臟的強迫癥患者
虎子的父母因感情不合在他上初二的時候離婚,當時的虎子并沒有什么太大的反應,跟著母親生活。母親是個好強的女人,家里家外都操持的很好,這些讓虎子感覺很溫馨,很快地習慣了只有母親操持的家,自己像所有的獨生子女一樣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因為單親的緣故,母親對虎子更是百依百順,某種程度上也縱容了孩子的自私行為,尤其是加劇了青春期的虎子的自我意識膨脹,以至于后來的他不能容忍除了母親之外的任何人。
離婚后經人介紹和規勸,虎子的母親有意重新組織家庭,幾次很好的機會都因孩子的反對而放棄,當時的母親只想到孩子是因為愛媽媽而反對,并沒有引起她的特別關注,考慮再過兩年孩子大了再組織家庭也不遲。誰知計劃趕不上變化,工作中遇到了一位男士不僅對她好而且對孩子也特別關心,兩人都有意生活在一起。這次他用默然來反抗:不說話,成績下降,期末考試時因寫錯了字而大鬧,既而寫作業時要不停地擦,后來發展到滿張紙上都是小洞眼,再后來回家就洗手,長時間地洗,嚴重時想洗手的時候要找水洗,即使冬天破冰也要洗,手都洗爛,不能正常學習,問其原因是手臟了。在我們對虎子的強迫洗手進行咨詢與治療過程,我們發現盡管他想治療但沒有決心、怕吃苦;在尋找原因時,他說都是她母親再婚造成的;他說他愛他母親,但說到最后都離不開一個我字,所以我們認為虎子根源問題是太自我,沒有任何責任心,不會愛。
四
家長們的素質參差不齊,但孩子又無法選擇父母。高爾基說:“愛孩子,那是連母雞也會的事。”為人父母者,不愛自己的子女者微乎其微,舔犢之情,動物尚有,何況人乎?對子女的愛是人性的集中體現之一。而在當今的獨生子女家庭里對子女的愛就更為強烈。然而這種愛太多、太濫使愛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往往是愛子有余而教子不足,結果只能是“慈母敗子”,培養出“比先天愚型兒更可悲的情感愚型兒”。家長愛的動機和效果沒有呈正相關關系。
愛是一種能力,我們在對中學生進行咨詢和治療中發現這是真理。我們要指導家長學習如何愛孩子:首先要讓家長了解孩子。一些家長總覺得與孩子朝夕相處,對孩子了如指掌,其實并不盡然。許多家長對孩子的了解都有許多“盲點”。特別是對青春期的孩子,因為大多數家長不能及時調整心態、不能換位思考、不能把孩子當作一個真正的人來尊重,尤其是孩子的思想、人格得不到來自家長的尊重,所以家長和孩子關系緊張;而有的過于嚴厲、粗暴,孩子一見家長就害怕,就會對家長存有戒心,有意躲避,有意掩蓋真實思想,不講真話,只講家長愛聽的話,以假象蒙騙,家長就無法了解孩子的真實思想情況。其次是讓家長要學會欣賞孩子。現代的家長似乎都與自己的孩子過意不去,孩子無論怎么好也總是不完美,家長在此蠻不講理、霸道專橫,竭盡家長的權威或淫威,就如上述的夢成。家長要全面看待孩子,要全面了解孩子,必須從實際出發,不能帶任何的框框,不能受印象的左右。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我們值得喜悅欣慰的過程,用欣賞發展的眼光心情去對待孩子成長中的任何問題,青春期是什么,它是人真正成為人的巨大兌變、裂變,成長總要付出代價。但我們的家長似乎應驗了那句老話:好了“瘡疤忘了疼”。家長們普遍存在家庭教育觀念是只要結果沒有過程的,當我們與家長們探討此問題時,他們幾乎都驚訝于:“生命需要過程”“生命都有過程”,但卻被自己忽略了。因此,我們發現一個不爭的事實“家長生病,孩子吃藥”“成也父母,敗也父母”已成為當前青少年學生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現象。
[參考文獻]
[1]李全彩.論創造型人格的家庭培養.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2期.
[2]季成鈞主編.家庭教育學.南方出版社,1998年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