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學主體性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師心理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組織,積極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適當的學習取向,應從這三個方面來審視教學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行為,發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關鍵詞]高師心理學教學主體性
高師心理學教學不應是一種簡單的知識授受活動,不應是教師的單向灌輸過程,而應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向互動的信息溝通與加工的過程。這一過程也不單純是理性的認識活動,而是情感交流的活動,包括著生動、豐富的生命意義。要想真正提高高師心理學教學的實效,教師就必須從有效學習的三個必要條件來審視教師教學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行為,發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一、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加工組織,激活學生相關的原有知識
教師必須根據高師教學的實際情況,對心理學教學內容作合理的取舍與有效加工,使教學內容與高師生的學習特點、已有的相關知識基礎保持適度的“落差”。沒有新舊知識之間的“落差”,高師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就不能被調動起來;但如果這種“落差”太大,易使高師生由于尋找不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而消極被動地應付學習。
另一方面,教師在傳授新知識之前,要注重同學生已有知識之間的聯系。在講授新知識時,教師要充分借助原有知識,應用比較的方法,把新舊知識聯系起來,異中求同,同中求異,引導學生得出新知。心理學理論的內在聯系很明顯,結合這一點,首先,教師要采用“設計先行組織者”來激活學生相關的原有知識,使新的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概念溝通,增強新舊知識的互相關聯,促進新知識的學習,也為以后有關知識的學習作了準備。其次,引導和訓練學生注重知識之間的縱橫聯系,把眾多的知識點串成線,結成網,疊成塊,構建科學有序的知識網絡結構。由于過去在心理學教學中未充分考慮原有知識在新的學習中的關鍵作用,沒有對教學內容做合理的取舍和有效加工,教學效果不理想,這是沒有確立高師生學習主體性的表現。我們應使學生在學習、掌握心理學知識的過程中,感到自己是一位研究者、探索者、發現者,啟迪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借助比較、聯想、假設等手段推導和掌握新知識。這種考慮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二、教師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意義構建
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對他們的學習起著重要作用,但外部環境同樣不可忽視,強調高師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并不意味著貶低外部因素的作用。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在沒有受到外界刺激時是處于平衡和靜止狀態的。只有受到外部的信息刺激,它才會由潛伏狀態轉入積極的活躍狀態。任何有效學習都蘊含著必不可少的外部學習條件,外部條件主要包括教材的呈現方式、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教學媒體的使用等教學策略。教學情境當然也屬于外部條件之列,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可以優化學生學習的外部環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和灌輸者。教師的作用要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在心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就應當從以下兩個方面發揮指導作用。
首先,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這是教師不可忽視的工作之一,也是促進學生文化素質提高的中心任務。這樣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從而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為了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更加有效,教師要注重課堂設計,優化教學過程。教學設計是針對學習需求,從分析學生的前置經驗和潛力發展入手,制定教學方案的系統決策過程。教學設計既重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更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以學生為中心去進行教學,促進與指導學生的學習。因此,心理學教師應該重視課堂教學設計,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完成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教師應培養學生適當的學習取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有了適當的外部教學條件和原有知識基礎,如果缺乏學習者的主動加工,學生對知識的意義建構仍然不能發生。學習者的主動加工主要包括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和學習策略的結合構成學習取向。
實踐證明,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是引起學生心理學學習動機的有效方法,學生知道學習的目標及掌握學習心理學理論的價值,就會引起學習的需要,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
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教學過程中,對那些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學生最感興趣。可提出令學生感興趣的問題,鼓勵他們帶著實際問題主動思考。當學生處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憤”“悱”狀態,急切地等待教師的解答時,就會激起學生濃厚的認知興趣和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此時講授新課內容,教學效果自然會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