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評鑒指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以世界一流大學的辦學經驗為例,從辦學理念及特色指標、研究品質、教師品質、學習品質、國際化、社會服務、公平正義與多元、管理品質、基礎建設品質等方面論述了建設“一流大學”的評鑒指標。關鍵詞:一流大學;邁向一流大學;評鑒指標前言在全球化時代,知識的創新與研發決定國家的競爭力,大學的研發成果又肩負起國家知識創新之樞紐,因此各國無不投注大量經費以提升其大學之研發與創新能力。近年來全球大學排名系統的出現,使得各國用足全力,提升大學擠進國際百大的行列,日本的“21世紀卓越中心”,“韓國腦力BK21”工程以及中國大陸“211工程”與“985工程”都是最好的例子。中國臺灣也不例外,2006年起推出“五年五百億”計劃,期望10年內有一所大學能擠進世界百大。學者對于只重量化的大學排名系統多有批判,這些指標通常忽視品質因素,同行評價主觀性過強,或是論文資料庫之引用僅有利于英美系國家大學;而各排名系統對同一所大學評價差異大,影響大學排名的可信度。大學排名系統最主要的問題,在于排名主要依賴辦學成果。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幾乎都以研究成果作為排名依據,然而對于想透過指標去了解一流大學或百大如何達到這些成果的大學而言,助益不大。本研究關注過程與策略面向,探究世界一流大學辦學成果或績效的過程因素,重新建構一套評鑒指標,提供相關大學參考。研究透過文獻分析與專家焦點座談方式進行。研究分兩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由研究小組作文獻分析與探討。文獻部分包含相關大學研究、一流大學年度報告、策略規劃書及該大學相關文件,經過小組多次討論之后,建構一套一流大學之評鑒指標架構草案,計有9個面向,24個規準(暫定),并說明其策略與選擇之理由。第二階段則邀請臺灣具有高等教育專長的學者專家共8-12位,召開專家焦點座談會,修訂該架構與規準。“邁向一流大學”評鑒指標建構以下說明9個面向和24個規準,本文僅以舉例子作部分說明。辦學理念及特色指標一流大學為求大學發展,每年除有年度報告(annualreport)或年度回顧(annualreview)之外,多會依其本身的自我定位、辦學理念及學校所具有的特定條件進行長期的規劃。茲以加州柏克萊大學(UCBerkley)為例來說明。柏克萊大學“策略學術計劃”的內容大致分成幾部分:1.計劃簡介,交代柏克萊大學所面臨的問題及發展過程。2.柏克萊大學的理念(theessenceofUCBerkley),分別是:教育與研究的結合;學術系所的品質和廣度的講究;博雅教育的強調;研究與創發精神的營造;學術與專業訓練的融合;有活力及多元知識社群的經營;便利于互動交流校園的打造;教職員工生伙伴關系的建構;追求知識獨立心靈的陶成;體認對加州州民的社會責任;各領域追求卓越的精神。3.柏克萊現狀(Berkley—Today),陳述了柏克萊大學的內部及外部的情勢,分別是:(1)柏克萊大學的定位是研究型大學,也負擔教育優秀學生的任務,衡量柏克萊大學的學生人數是全美排名前10的研究型大學的首位,柏克萊大學須有效地抑制學生人數的成長,但重要學術領域的繼續成長則不應受到校園有限的影響;(2)加州的人口組成愈是多元,柏克萊大學的教職員工生的比例愈須反映這樣的多元;(3)柏克萊大學的研究生比率降低,大學必須因應;(4)系所的調整須與時俱進,且有清楚的標準來決定系所的擴充或減縮;(5)科際交流與整合愈形重要,大學應在軟硬體方面予以支持;(6)知識社群的營造,其中包括優秀教職員的聘雇、新學術領域的擴展、教職員工年齡的恰當比率、有吸引力的薪水、充分而可負擔的居住設施;(7)大學建筑房舍的更新及安全維護需要州政府的強力支援,額外資金的取得亦須努力;(8)在州政府預算支持日趨遞減的情況下,柏克萊大學的經營轉而日益企業化,但柏克萊大學尤須注意不應因為大學的企業化而損及沒有外援的學術系所。該“策略學術計劃”還列有詳細的原則及具體可行的建議,大致是:1.學生人數的限制;2.確保各學術領域的卓越出色;3.新領域的發展;4.改進大學部學生的教育品質;5.教師教學品質的提升;6.研究生教育品質的持續提升;7.研究水準的繼續領先;8.校園設施的改進更利于使用者的互動與交流;9.宿舍的投資與建設。為了確保“策略學術計劃”的可行,此計劃在付諸執行時需確定教職員工生的參與,也需詳細評估計劃執行時對大學職工可能形成的影響。為了確保“策略學術計劃”能夠落實,計劃委員會還建議了分工模式、評估計劃、計劃執行的時程及諸多細節。研究品質追求卓越的研究品質,首先得網羅一流的研究人才,其次要確保研究經費無虞,最后需考量研究資源配置之優先順序及公平性。因此一流大學設置公平、透明的研究計劃補助政策及內外審機制,如普林斯頓大學設有“大學研究委員會”(UniversityResearchBoard),提供開放的管道供研究人員申請所需經費并定期評鑒檢核研究成果。評鑒結果有三重意義:第一,可以協助研究人員自我調整,改進工作成效。第二,可供決策者或審議委員會作為研究經費配置的主要依據。第三,可因應不同需求匯集成大學之重大績效說明資料,俾對政府或民間負責并獲致兩者之支持,使大學順利取得經費資助。為了培育優秀研究人才,威斯康辛大學(UniversityofWisconsin—Madison)及柏克萊大學將經費申請資格擴及研究所及大學部學生,使具潛力的年輕學者能親身體驗學術研究的過程,培養研究的直觀與實作。知識的多向度及人類社會問題的多元性使許多一流大學如牛津大學、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ofSouthern,California)、墨爾本大學(TheUniversityofMelbourne)及東京大學(TheUniversityofTokyo)等皆積極促進跨領域研究機制之形式及環境之營造,并推動具體的政策與完善的行政服務支援各系所及研究中心的交流、溝通與合作。例如南加大新成立的Provost''''sAdvisoryGrouponInterdisciplinaryandUniversity—widePrograms即致力于建立全校各領域人才及研究專長資料庫,同時檢核跨機構合作的主要障礙,并對障礙的移除提出具體建議,以便有效統整校內優秀研究團隊,集中研究資源。如此不僅能整合提升校內整體之研究能量,亦可促進學門之間的對話與了解,無形中更有益于良好校園研究氛圍的營造。教師品質重視研究與教學雙軌并行的遴選標準以吸引卓越人才增加留任率外,一流大學同時也重視人才的培訓與專業發展。墨爾本大學、加州柏克萊大學與威斯康辛大學都同時強調教學卓越的認可,尋求可以幫助教師自我評鑒以提升學生學習進步的方法,同時發展評量教學的規準,提供誘因鼓勵教師參與教學的回饋機制,幫助教師成為更好的教師,并推展新手教師輔導方案,協助新進老師專業發展。許多學校也都設立一筆基金作為教學卓越獎金的來源,資助教師聘請教學助理(TA)并協助訓練,同時也改善教室設備,增加數位學習教室,增進教師與學生的學習互動,提升教學效果。許多學校也多特別注意這一方面教師成長的機會。例如,威斯康辛大學的特別規劃“行政的實習方案”(administrativeinternshipprogram),幫助資深教授在行政生涯上可以進行得順利與卓越。學校本身還擴大既有的“領導中心”(theLeadersipInstitute)協助教職員在領導與管理能力上的發展(UW—Madison,1999)。這些學校將教師視為可以開發的人力資源,教師不只在學術與教學上的專業發展有需求,學校方面更看到教師在行政、管理與領導能力上開發的需要。學習品質南加州大學意識到學習者教育需求的重要性、多元性與變動性,轉化實踐于以高度彈性與個別回應方式,組織與提供學生教育與服務,相信頂尖的學生會考量全球高等教育市場,以及尋找最適合其興趣、目標、需求與學習型態的教育方案。為求吸引優秀學生與滿足各種學生需求,南加州大學透過改善課程結構與教學方式,善用科技,以圖打破學習時空的限制,提供學生更彈性、更廣闊與長遠的學習機會。例如,允許學生透過核心學科以統整應用學習領域,鼓勵其加深從事領域學習;為更新與加強研究生教育,提升課程、建立跨學院合作、改善學生支援,而制定不少成功跨學科方案及成功運用科技與遠距學習方案(USC,2004)。一流大學除重視大學生的未來就業,也關注他們研究的潛力,因此提供相關就業與研究技能的培訓計劃。柏克萊大學特別重視學生小型團隊經驗,認為探索精神與合作解決問題能力在此會油然而生。因此該校提供新生研討方案(thefreshmanseminarprogram),提供過半新生參與小型、互動學習社群,未來計劃持續擴展參與人數。
國際化墨爾本大學的外國學生比率從2004年的23.9%增至2005年的24.6%,目的是希望能增加學生知識及文化的素養。有些學校也強調與他國學者間進行交流,例如,耶魯大學評估本校的教師缺乏伊斯蘭文化學者及中印度等國家的經濟學專家,便試圖延攬這些國家的專家學者進行學術交流,或是為學生開設這方面的課程,以彌補其學術的不足。牛津大學在2005-2006的年度報告1中談到,為了增加對韓語及其他各方面的研究,將透過韓國基金會(KoreaFoundation)促進對韓國的學術文化交流。借此,牛津大學獲得更多的資源讓學生能到韓國學習語言與歷史,進而獲得學位。耶魯大學在2005年提出的“國際化架構”2中談到,自1993年起,國際學生從1,331人增長至1,759人,而國際學者數量則是以兩倍速度增長,超過了1,875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吸引國際一流人才到耶魯,他們歸功于“國際學生及學者辦事處”(TheOfficeofInternationalStudentsandScholars,OISS)能夠改善國際學生及學者的生活品質,盡可能讓他們在校園經驗中能存有正面的回憶,因而對耶魯產生一種認同感。社會服務一流大學除了追求學術與專業的卓越之外,另一項重要目的在于影響社會。例如牛津大學,在2005-2006的年度報告3中就談到,近50年來鑒于老年人口的增加已帶來許多問題,牛津大學認為有責任解決這個社會問題,于是校內的“牛津老年研究機構”(OxfordInstituteofAgeing,OIA)便開始著手調查老年人口對政治、經濟及社會福利的影響。他們認為要借助對社會問題的調查與了解,才能有好的社會、經濟與福利政策,也才能讓社會更加成熟。又如劍橋大學在2006年的年度報告中,也提到“劍橋航空及環境研究所”(TheCambridgeInstituteforAviationandtheEnvironment,IAE)和其他大學合作投資一項500萬英鎊的計劃,要幫助鄰近機場減少噪音對居民的干擾并改善飛機的燃料消耗。公平正義與多元一流大學公平正義和多元原則吸引優秀學生和學者前來就讀與工作。在弱勢團體的保障上,一流大學各有不同側重的對象。例如劍橋大學在其年度計劃書中,每年特別撥款至少3,000英鎊,至多5,000英鎊作為清寒獎助學金之用。東京大學則在其推廣國際化的計劃書中,標榜校園無障礙空間的落實,提供所有身心障礙人士的生活與“行走”的無礙,同時也希冀全校同仁能意識到無障礙校園空間的重要性。東京大學對于女性員工的福利亦有所保障,并提出:(1)男女工作量均等;(2)女性高階主管占有一定的比例,確實提升校園的性別平等。同時,為了達到多元化,一流大學校園招攬各國留學生,積極打造大學的國際形象。例如,柏克萊大學、東京大學、史丹佛大學和南加州大學等另擬定詳細的國際合作計劃,各自形成學術聯絡網,將大學經營的格局不囿限于校園,期待不同文化背景脈絡的學生能相互刺激、成長、開展學術研究。管理品質墨爾本大學規劃對所有的學術和行政部門進行內部個別績效稽核與外部的績效監督,確保合適的績效考核及其進行。這些監督是與各層級的管理功能有關的。它也重視職員的品質管理機制,希冀借此規劃使墨爾本大學成為一所于學術和行政管理之間質量并重且持續改進的大學。為了能有效運用校內外各種資源,特別強調校務品質保證,獨立設置專職專門處理校務的認證,其保持系統性以績效為導向的策略和計劃來進行品管,并與學校的年度計劃和預算周期相配合,借助財政預算的獎勵來鼓勵校內各機構不斷改善,堅持使用最高標準來進行品質管理、財務管理和績效責任制。并定期由外界機構(theUniversity''''sAustralianUniversitiesQualityAgency,AUQA)來進行校內品質保證的審定。其審計過程包括借助廣泛記載墨爾本大學品質保證的流程相關文獻及現場參觀研究大學行政業務流程與組成,并征詢各式職員、學生和社區成員的意見(MelbourneUniversity,2006)。東京大學對于學校財務運作透明彈性方面的策略,在于建立有利于多元化及綜合性發展的財務模式,創造一個能結合學術事業并聯系多樣化的教育和研究活動的財政基礎,且能提供符合一流大學所需優秀教學與設備的財政管理。其實施策略如下:(1)放寬體制限制。尋求彈性的資金管理(如:發行債券,長期借款,贈與稅金,投資和部門開支等項目),并調整如采購和審計工作的系統規定,以獲得更大的自由度來執行預算。(2)建立多樣性和全面性的預算制度。建立規則讓校長與系所主管可有效地利用自有資金,發展一套財政和預算結構,以確保各部門自主與分權活動的進行與彼此的協調合作,并使得預算管理靈活和全面。(3)改善在教育和研究執行方面的預算支持。利用東京大學之規模,以實現更有效率的采購,且審查采購和服務的規格,改善水電開支的費用管理系統,向系所解釋與說明提高采購效率的優點,以高效率的采購和建立積極的運用方式來提供新的資金。(4)支持獲取外部資金。積極與教職員討論教育及研究計劃,組織專案(包括確定潛在的資金來源),為計劃編制預算,如有必要,向外部爭取資金;根據東京大學學術愿景,提出一份全面與統整的教育與研究計劃的預算,并向外部爭取資助;設立專門的辦事處來支持上述所列職能(TokyoUniversity,2006)。基礎建設品質一流大學的年度策略規劃書不只提及未來美好遠景,更著眼于發現學校發展的局限,并找出解決之道。柏克萊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香港大學在其學校年度策略規劃中,皆有關切空間有效規劃與永續經營,項目包含多樣,宿舍空間不足與設備汰舊換新常被檢視的項目。以柏克萊大學為例,其“策略規劃計劃書”,從急迫性和現實問題出發,思索其因應之道,諸如大學學生人數持續攀升形成負荷,學校建筑的老舊與空間不敷使用、核心校園的空地狹小難以擴充、停車設施不足等。這些空間規劃與使用問題若不解決,則影響到學生和教職員前來之意愿。針對這些問題,柏克萊大學除了提出未來應限制大學人數的成長,以確保每個人仍能獲得充分的資源外,更將焦點擺在空間的重新設計與規劃上。住宿對大學生融入大學生活是重要的學習方式。英國和美國的名校如牛津、劍橋、耶魯、哈佛大學和受英國影響的香港大學都非常重視大學生的生活學習。透過住宿生活的自治管理、社團活動和舍監的輔導,可以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自律、互助合作以及領導的能力。柏克萊大學在其規劃中,特別將大學部一二年級的學生安置在離學校中心不遠的宿舍,期望借此增加他們認識校園、使用資源的機會。因此,宿舍的制度設計不但具有相當程度的教育意義,也是吸引國際學生和教員前來的重要因素。對此,陳之藩的過往留學經驗頗堪印證,其《劍橋倒影》寫道:“劍橋的傳統,一天三頓飯,兩次茶,大家正襟危坐穿著黑袍一塊吃。所以每天同樓的都可最少見三次,最多見五次面。你不能總說天氣,因為天氣一直很好。你也不能總說茶,因為今天的茶與昨天的茶毫無不同……這種環境逼迫著每個人與另外一個人接觸,而今天的話題又不會同于昨天的話題。誰知哪依據閑談在新天上映出燦爛的云霞;又誰知哪一個故事在腦海中掀起滔天的濤浪?我想劍橋的精神多半是靠這個共同吃飯與一塊喝茶的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