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借西方經驗談中國城市行政建筑的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當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發展的制度根基
工業社會以來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建立了現代政府。三權分立是指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相互獨立、互相制衡,即政府代表行政權,議會代表立法權,法院代表司法權。這種制度反映在城市行政建筑物質空間形態上,則表現為將三個權力機關分設于不同建筑,又通過一定關系有機地聯系為整體,從而體現三權分立,相互制衡,但又統一于國家利益之下的政治形式。市政體制,即城市政權的組織形式,是國家政體在城市的延伸。西方國家的市政體制作為上層建筑的一部分,在形式上具有多樣性,有市議會制、議會市長制、市長議會制、市委員會制、市經理制等多種形式(表1)。城市行政建筑的物質空間呈現出與西方市政體制相適應的特征。城市行政建筑主要包括市政廳和在市政廳內部或周邊布置的議會機構,不同性質的權力機構在空間上分設,又通過一系列的空間聯系將其組合成整體。議會建筑作為合法集會場所,在民主決策制定的過程中占據著核心地位,也占據著空間的主導地位。相對中國而言,西方由于地方社區自治成熟度較高、市場發達等原因,行政機構與部門數目比較少,城市行政建筑一般功能較簡單,規模也不大。
2當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發展的理論背景
2.1市民社會的復興
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貝馬斯認為在工業化與城市化的過程中,市民社會開始出現,即是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分離的過程。市民社會與國家成為兩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作用的實體性存在。市民社會通過公共傳媒表達意見,并在公共空間交換意見,通過社會活動來參與和影響國家的活動和政策的形成。現代西方國家繁復的科層統治造成了對市民社會的壓制,尤其是20世紀中葉以來以凱恩斯主義為基礎的政府干預模式出現,國家以不同形式、不同向度向市民社會滲透。人們開始重新訴諸于市民社會理論,試圖對國家與社會間極度的緊張關系做出檢討、批判和調整,以求通過對市民社會的重塑和捍衛來重構國家與社會間應有的良性互動關系①。市民社會復興意味著人類進入后國家主義時代,在這個時代中,非政府組織承擔起重要的社會治理功能,用一種合作主義的治理模式取代以往“政府壟斷”的單一治理②,這使得國家與市民社會、政府與民眾之間的關系隨之發生微妙的變化。西方城市行政建筑復歸其市民社會公共空間的本質成為潮流所在。
2.2政府改革運動的沖擊
西方公共行政價值演變經歷了三個時期,即效率至上的傳統時期,公平為主的新公共行政時期和市場化為主的新公共管理時期。20世紀以來隨著西方國家及政府公共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和管理公共活動職能的不斷增強,國家及政府開始陷入了假公濟私、以共謀私的公共性危機。20世紀80年代全球興起了政府改革運動,即“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門”和“新公共行政”等。全球性政府改革運動反映出一個趨勢,即公共活動的社會化,最終走向服務化,公民參與制度化和經常化。公共活動演變為公共服務,使公共服務成為公共活動的本質,廣大民眾可以公平、真實地分享公共活動所帶來的利益。從本質上看,這是傳統行政價值觀的改變,其目的在于提高政府效率,為公眾提供高品質的公共服務,政府由管理者轉變為服務者,角色的變化揭示了價值取向的轉變。西方行政改革深刻影響著城市行政建筑的實踐活動,從以往強調其精神功能與象征意義,轉而重視其服務功能與城市公共空間屬性,重視民主政治理念的表述,其物質空間形態更趨開放與透明。
3當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發展的類型分析
西方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城鎮體系是以大量獨立的小城鎮為基本單位。與當代中國城市行政建筑相比,西方國家的城市行政建筑具有突出的小城鎮建筑特征,受到小城鎮城市自治、公共財政的影響并表現出多元化特征。具有建立在民主與法治基礎上的開放性與親民性,立在私有制的公共財政模式基礎上的務實性以及建立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與創新精神之上的多元化。一些典例包含了主流的設計思想,尤其是一些獲得好評的建成項目,更是直接反映出了城市行政建筑設計理念的發展趨勢。
3.1開放性與透明性
出于對以往沉悶的官僚機構和紀念碑式建筑的反思以及公眾對于市政建筑功能的、情感的、象征性的呼喚,人們希望通過文化與政治活動創造出公共空間的場所感,表達更深層次的民主意圖。社會公平與公民權利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人們努力在相對立而存在的國家、市民、社會三者之間尋求一種良性互動關系,這使得代表國家公共權力的行政建筑逐漸向自由、平等的特質回歸,更加注重其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本質屬性,那就是空間的公共性與開放性。1968年建成的美國波士頓市政廳,建筑的上部是市政辦公,下部是公眾活動部分。建筑的結構邏輯性明確,內外空間相互融合、穿插,使建筑底層界面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公眾可以自由出入,展示了政府的親民姿態和工作的透明度,創造了親切的城市空間氛圍(圖1)。又如美國芝加哥伊利諾伊州中心(1985年建成),建筑自下向上逐層后退以減少空間的壓抑感,表現出對周圍建筑的謙虛姿態。在半徑為48.8m的圓形中庭內,各樓層的走廊、樓電梯一覽無余。中庭直接與城市地下交通樞紐聯系,將人流直接組織到城市交通網絡之中,同時把城市人流引入建筑內部。該建筑的個性正是來自于其獨特的交通處理方式和完全開放的內部空間環境(圖2)。
3.2功能多元化
當代西方國家城市生活更趨多元化,城市行政建筑的實用功能越來越復雜,規模越來越大,出現了政府設施中市民空間的多樣化傾向。近年來,供市民休閑的場所以及其它多功能與多用途的空間日益增加,并且這一部分市民空間還將繼續擴大。多元化需求與多功能聚集可有效提升城市公共空間活力,并滿足當代社會日益多元化、多方位的需求,具體表現為政府設施與其它設施的復合。除了行政管理功能和行政服務功能,城市行政中心還提供多樣化的公共服務設施,如圖書館、美術館、劇院、咖啡廳、餐廳、展覽館等,通過設施間的相乘效應,加強設施所具有的吸引力。1988年建成的荷蘭阿姆斯特丹市政廳及歌劇院是一組功能復合的建筑群。市政廳在白天是城市的活動中心,而歌劇院則是夜晚城市的活動中心。功能的復合化提升了建筑使用效率,有效提升了建筑空間的活力(圖3)。又如1995年建成的荷蘭海牙市政廳,長達244m,寬72m,包括議會大廳、婚禮儀式大廳、圖書館、檔案館和咖啡廳,還有一個高達47m的玻璃大廳,是歐洲最大的室內廣場,各種公眾聚會的舉行使這里總是充滿生氣(圖4)。
3.3民族性與地域性
“在我們的生活世界中,通過電子傳媒,事件在全球變得無所不在,不是同時發生的事件也具有了共時性效果。與此同時,差異消失,結構解體等等,都對社會的自我感覺造成了重大后果。疆域的拓展是與具體角色的多樣化、生活方式的多元化以及生活設計的個人化同步進行的。喪失根基的同時,也出現了自我群體屬性和出生的建構;與平等同時出現的是面對無法透視的復雜制度時權力的空缺。”③全球化背景下,各國文化趨同現象嚴重。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正逐漸被全球化浪潮吞噬。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行政建筑,有助于塑造民主政府的形象,讓市民重新找回城市的歸屬感和榮譽感。這種思潮反映在實踐中則出現了許多對地方文化進行有益探索的案例。由查爾斯•柯里亞設計的印度博帕爾邦議會中心(1996年建成),成功地將當地藝術和傳統建筑形式結合在一座現代建筑之中。建筑平面采用了曼陀羅④的傳統形式,九個分格定義出九個組成部分,整體通過圓形構圖形成強烈的向心力。當地紅色石材及手工陶瓦的運用更使得該建筑成為博帕爾市悠久文化傳統的象征(圖5)。另一個例子是1981年建成的日本名護市市政廳,由于當地氣候炎熱、潮濕、多雨,建筑通過變形天窗和花格窗來遮光,通過屋頂覆土隔熱,通過風道來通風和散發熱量等。采用通透的遮陽棚架聯系東西兩大建筑體量,各層北部均設有帶遮陽棚架的平臺(圖6)。
3.4新舊建筑和諧共生
無論對于個體還是不同地域或民族文化而言,充分表達自身的文化價值觀念,追求個性與獨特性,都是一種最基本、最強烈的精神需求,也是每一種文化傳統的基本權利與合法要求,更是其能夠進入世界多元文化對話與交流的主體性必要條件。在全球化時代,保護傳統建筑文化遺產已成為世界潮流,西方歷史上的市政廳建筑大多具有很高的建筑質量與藝術水準,記載著城市的歷史文化,因此具有較高的保護和再利用價值。讓老建筑和諧地存留于當代城市環境之中,并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城市的文脈才得以延續。1998年建成的西班牙穆爾西亞市政廳,位于氣勢恢弘的貝魯加大教堂的正對面,古老教堂紀念碑式立面主導并控制著整個廣場空間。市政廳主入口被設置在側面,而不是正對廣場;建筑臨近廣場的界面向地下延伸了一層,以形成建筑與廣場之間的緩沖區。新市政廳在新舊建筑之間達成了一種微妙的平衡——它既較好地展現了自己的存在,又沒有對廣場和大教堂構成壓迫和威脅(圖7)。又如1988年建成的加拿大紐卡斯爾市政廳,該建筑在原市政廳基礎上加建而成。設計完全保留了舊建筑,保持了城市歷史的延續性。新舊建筑之間是三層高的市民大廳,新市政廳巨大的曲面墻與市民大廳連接,這面墻是新市政廳的主要結構,也是空間標志,同時又為舊建筑提供了現代風格的背景。新建筑還在細節上尊重并效仿了舊建筑,如挑檐、窗戶的大小、比例以及建筑材料等(圖8)。
3.5綠色生態與節能環保
20世紀70年代以來,經濟迅猛發展,高度工業化帶來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導致了全球能源危機、環境污染、物種驟減、氣候變暖等后果。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代城市與建筑發展的方向。生態設計趨向源于對環境的關注和資源的高效利用,具體表現為對自然的索取要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要小。建筑設計從以往以“功能——空間”為單一目標轉變為以“功能——空間”和“環境——資源”并重的雙重目標,而連接這兩個目標依賴于不同的技術手段。如盡量采用無公害、無污染、可再生的建筑材料;進行能量循環途徑的技術和措施的研究,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風、自然采光與遮陽;為改善小氣候采用多種綠化手段;為增強空間適應性采用大跨度輕型結構;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垃圾分類處理及充分利用建筑廢棄物等。西方國家新近建成的一些行政辦公建筑體現出了較強的生態設計理念。2002年建成的由福斯特設計的大倫敦市政廳大樓采用幾何球體外形,建筑在獲得最大容積的同時外表面積最小。建筑向南傾斜,上層樓板為下層空間擋光、遮陽,中庭周邊的辦公室可靠窗下的通風孔自然通風。建筑裝配了集中環境調控系統,以減少機械能耗。該建筑的空調系統先用泵道抽取地下水,通過天花板下的梁進行冷卻,從而避免了有噪音污染和不美觀的屋頂冷卻水裝置,同使用一般空調系統的辦公建筑相比,機械能耗減少了3/4(圖9)⑤。德國柏林新議會大廈(1999年建成)是福斯特的另一個作品。該建筑采用了混合式能源使用系統以及自然光照明和通風,從而減少了能源消耗,提高了能源效率,降低了建筑的日常維護管理費用。建筑利用可再生植物油(相比礦物燃油減少了94%的CO2排放量)作為基本能源,建筑余熱以熱水形式儲存于地下300m深的蓄水層;熱水泵取到暖氣系統內給建筑加溫,還可驅動一個汲取式冷溫機,產生的冷卻水泵取到冷氣系統內給建筑降溫,或以冷水形式儲存在地下。穹頂內光錐上的鏡面反射板能夠將自然光漫射入議事廳內,其上有太陽追蹤裝置以及可調節的遮陽系統,在提供充分、柔和的自然光照明的同時能防止太陽輻射增加室內熱負荷(圖10)。
3.6去政治化趨向
傳統行政建筑一般具有很強的政治涵義,建筑形象也比較莊重嚴肅。隨著西方民主政治的進程,政府形象日漸開放,至少在形式上希望向公眾傳達出民主理念。行政建筑被逐漸賦予了各種公共功能,成為了市民的公共活動空間,其空間的公共性得到強化,而空間的政治性逐漸弱化。可以說傳統行政建筑的政治功能正逐漸被消解。因此,去政治化的設計趨向,即形式民主化成為當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發展的趨勢,主要表現為:①采用溫和、平實的建筑外形,希望對公眾形成平易親切的政府形象,以詮釋平等的民主精神;②采用透明的建筑材質,將政治活動透明與公開,強調國家權力機構的開放與公正;③將普通公眾流線引入政治空間內部,旨在體現權力的運行時刻處于民主監督之下,以防止不公正行為的發生;④設置多種公共服務功能,旨在體現行政建筑的城市屬性及其復歸市民公共空間的實質。由格雷夫斯設計的美國波特蘭市政廳(1982年建成)是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發軔之作。建筑三段式構圖的立面以實墻為主,采用了從古典建筑拱心石及古典柱式中演繹出來的各種構圖。這個作品完全打破了以往政府辦公樓簡潔冰冷的形式,帶來了從新古典主義到裝飾藝術風格的眾多聯想,但又明顯讓人感到建筑立面象一幅通俗的拼貼畫。它使城市中極為重要的公共建筑實現了既出自專業人員之手又使大眾簡明易懂的后現代設計理想⑥(圖11)。又如2004年建成的由西班牙建筑師恩瑞克•米拉勒斯設計的蘇格蘭議會大廈建筑群采用自由的空間布局與夸張的形體組合,似一幅充滿詩意的樹枝與葉片的拼貼畫。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表皮使其帶有明顯的后現代建筑的意味,徹底顛覆了傳統行政建筑的莊嚴形象,體現出一種去政治化的價值取向(圖12)。結語“政治性空間的產生不是隨機的或偶然的,它反映了不同的前提和傾向,包括一個時代在建筑上的慣用手法,以及掌權者的意識形態,強化了時代的政權體系的特征,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當時人們看待空間關系的普遍傾向。因此,此類空間以及包含其中的事物可以被認為對公眾、政治、文化以及文明的無聲注解。”⑦當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在設計理念上,表現出了去政治化的趨向,即城市行政建筑的政治性空間含義在減弱,而城市公共空間含義在增強,空間的開放性與透明性不斷增強。在建筑功能上,表現出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由以往單一功能行政建筑逐漸向綜合型、復合功能建筑發展。在建筑形式上,表現出了多元化趨向,其藝術風格與美學形式豐富多彩,是當代西方社會多元價值觀的直接體現。目前,中國各地興起了城市行政中心建設熱潮,雖然中西方市政體制不同,西方經驗中存在著不適應中國現實國情的內容,但當代西方城市行政建筑中所包含的民主平等的價值觀、復合多元的功能構成、開放的極具個性的建筑形象等無疑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