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行政公文教材編著的缺陷及改善措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辦公自動化即利用計算機等現代先進設備處理工作,它改變了過去復雜、低效的手工辦公方式,目前,公文的撰寫、印發、處理等基本上實現了辦公自動化。然而,當前有關行政公文寫作的教材,仍以2000年執行的《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以下簡稱“《格式》”)為藍本,這一標準存在嚴重的表述模糊化的缺陷,以此作為編寫行政公文教材的藍本,進而指導教學,有失科學。201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中辦發[2012]14號),旨在進一步規范公文格式。但該條例依然沒有糾正2000年《格式》表述模糊化的缺陷,其第十條規定:“公文的版式按照《黨政機關公文格式》國家標準執行”[1]。因此,行政公文教材在編寫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問題。
(一)部分概念解釋缺失
《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2]第8條稱:“置于公文首頁紅色反線(寬度同版心,即156mm)以上的各要素統稱眉首……。”而縱觀前文,并未對紅色反線有任何概念性的介紹或定義,突然有此描述,未免突兀,令人對“反線”的概念摸不著邊際,進而影響到對“眉首”的理解。在之后的8.3.4提到“版記中各要素下均加一條反線,寬度同版心”,也沒有說明眉首下紅色反線是否與版記中的反線是同一回事。對事物作出定義或進行概念解說,目的都是幫助人們認識事物的本質。學習一門學科,若不了解學科本質,就談不上深入學習。同樣,《實用應用文寫作》[3]教材(胡偉、周紅梅、趙崇平主編)也對此解釋缺失,第24-25頁解釋行政公文一般格式時說:“置于公文首頁紅色反線以上的各要素統稱眉首”,而之前也沒有涉及紅色反線的定義或解釋。這一敘述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前文尚未介紹反線,后文就用其來解說眉首,不符合事物的認識規律;其次,用不明了的紅色反線定義解釋另一定義,并不能真正闡述眉首的定義,至少沒讓讀者明白眉首應當包含哪些要素;再次,始終未給紅色反線下任何定義?!陡袷健分校x概念缺失的還有騎馬訂等。如第7條第4點對“裝訂要求”的闡述:“公文應左側裝訂,不掉頁。包本公文的封面與書芯不脫落,后背平整、不空。兩頁頁碼之間誤差不超過4mm。騎馬訂或平訂的訂位為兩釘釘鋸處訂眼距書芯上下各1/4處,允許誤差±4mm。平訂釘鋸與書脊間的距離為3~5mm;無壞釘、漏釘、重釘,釘腳平伏牢固。”由于全文并沒有解釋什么是騎馬釘,導致行政公文寫作教材在涉及裝訂要求時,也含糊其詞。如《應用寫作》[4](張德實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頁,在講述“裝訂要求”時,只概略地提到:“公文左側裝訂,不掉頁?!毙姓慕滩脑诒硎觥胺淳€”、“騎馬訂”時采取避而不寫的方式,一方面是由于教材篇幅所限;另一方面,是因為《格式》沒有下相關定義,教材編寫者不方便自行下定義解釋。中山大學陳少夫教授在應用文寫作研究和教學領域貢獻巨大,由他牽頭編著的《應用寫作教程》[5]曾試圖解決這一困惑,在該教材第114頁對反線做了進一步的解釋:“所謂眉首,就是公文版頭,即公文首頁在紅色反線至頁面頂端的部分。公文的眉首與主體部分用一條較粗的紅色橫線分開,這條紅線就稱為紅色反線……”該定義強調了反線是一條較粗的紅線,但到底有多粗,無從得知,也無法在計算機上進行具體設置,只能由各公文制定者自行操作。因為無相關標準可循,導致各級公文中出現了各類粗細不一的反線。
(二)操作標準闡述模糊
隨著科技的發展,辦公自動化日益普及,怎樣使公文的寫作更符合計算機操作要求的問題日益凸顯。《格式》的許多標準與計算機操作要求相去甚遠,使行政公文辦公自動化缺乏可操作性。
1.將“行”表述為“標識公文中縱向距離的長度單位。本標準以3號字高度加3號字高度7/8倍的距離為一基準行;公文標題以2號字高度加2號字高度7/8倍的距離為一基準行。”這一標準中,至少有2項不易操作的內容:一是“行”的概念不清,所謂縱向距離是指紙張的高度,還是指字行之間的高度,或是上一行底端到下一行底端的高度,就很不明確;二是在計算機上實現字號7/8倍的距離是一個艱難的工作程序,非普通人能夠勝任。
2.規定發文機關標識的字號“應小于22mm×15mm(高×寬)”。這個標準如何掌握,難道用尺測量?如果能給定一系列標準的字號,就容易操作了。3.版心尺寸規定為156mm×225mm,看似具體,卻無法直接操作。試想,有什么辦法能在word文檔直接將版心設成規定的規格?《格式》的表述問題,直接影響到人們的理解,乃至影響行政公文寫作教材的編寫,進而影響到教學。陜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辛華和戴夏燕主編的《新編經濟應用文寫作》[6]是相當優秀的教材,該教材第28-29頁“繪出上行文首頁版式和下行文、平行文首頁版式,并標上必要的數據”,也僅僅是標上有關用紙規格、天頭、訂口及版心的數據,至于《格式》未提到的翻口和地腳的數據,被一概忽略了。我們知道,在計算機上不能直接設置版心的尺度,只能通過設置四個頁邊距來確定。換言之,版心的數據是多余的,地腳和翻口的數據才是必要的。2000年《格式》施行以來,指導專家、學者編寫的行政公文寫作教材達到了數以千種。雖然當時計算機在我國的應用已經比較普及,大多數機關草擬公文已開始使用計算機完成,但《格式》中許多規定仍與word操作要求風馬牛不相及。不管是側重理論傳授還是偏重技能培養的寫作學教材,都因為不同程度地拘囿于《格式》,造成某些概念缺失或版式設置敘述模糊不清。教師在這些教材的鉗制下教學,是很難準確地傳授知識和技能的。為此,有必要修正《格式》中那些不切實際的描述,進一步完善相關規定,發揮其應有的意義和作用。
二、相關建議及措施
修正2000版《格式》,改編行政公文寫作教材的呼聲早已有之。如魏成春、范文春早在2003年就撰文《<國家行政機關公文格式>亟待修訂》,對2000版《格式》的內容提出14條修改建議。[7]本文擬從辦公自動化的角度,就2000版《格式》的修正方法以及行政公文寫作教材編寫的改進方法提出建議,以期能對新版《格式》的制定以及新教材的編寫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一)概念要明確,要符合辦公自動化時代的相關定義
1.有關“行”的定義。
(1)將“基準行”定義為上一行字列底端到本行字列底端的縱向距離,亦可定義為上一行文字頂端到下一行文字頂端的縱向距離。
(2)鑒于在word文檔直接操作“每面排22行”(參看下文排版規格處)后,行距已經固定,所以不需要再額外規定行距的數值。
2.有關“公文頁邊”與“版心尺寸”的定義。
(1)援引計算機用語上頁邊距、下頁邊距、左頁邊距、右頁邊距分別替代冷僻的公文名詞天頭(上白邊)、地腳(下頁邊距)、訂口(左白邊)、翻口(右白邊)。由于計算機使用的普及性,即使省略對用語的解釋,也不影響人們的理解。
(2)明確各頁邊距的尺寸。上頁邊距37mm;下頁邊距35mm;左頁邊距28mm;右頁邊距26mm;根據實際需要,各頁邊距可±1mm。
(3)將版心定義為上、下、左、右頁邊包圍的區域(設置好各頁邊距,版心尺寸就是156mm×225mm)。
3.有關“反線”的定義。
(1)要明確反線的概念。置于眉首與主體以及版記各項內容之間,用以隔開各部分內容的線條即為反線。
(2)指出反線的長度為156mm,最好能確定磅數,建議規定為2磅。
(二)各項規定要符合計算機操作要求,易于實施
1.排版規格操作。
(1)一般微機系統的小標字體需要另行安裝,因此,建議取消使用小標字體的規定,直接使用一般系統自帶的字體。
(2)正文“一般每面排22行,每行排28個字”的要求應指出具體的操作方法。即在word文檔執行:文件—頁面設置—文檔網格—行數—每頁22。至于每行28字的要求,只要使用三號仿宋字,不需進行額外設置就能實現。
2.公文中各要素標識操作。各要素標識操作應立足于計算機操作的要求。
(1)規定發文機關標識與版心上邊緣的行距。《格式》規定,“發文機關標識上邊緣至版心上邊緣為25mm,對于上報的公文,發文機關標識上邊緣至版心上邊緣為80mm”,還規定“信函式公文發文機關名稱上邊緣距上頁邊的距離為30mm”。這些規定在word文檔不好操作,只能力求接近。由公文版心高225mm和每面排22行的規定,折算出每行高度為10.2mm。由此,可執行右鍵—段落—行距(多倍行距)—2.5或8,當然,這一操作過于復雜,違背了易于操作的原則。因此,建議非上行文及信函式公文,從版心上邊緣到發文機關標識的距離為3個行距;上行文則是8個行距。此外,非上行文之公文份數序號、秘密等級及保密期限分別頂格標識于首行左右兩側,緊急程度頂格標于第二行;上行文則在第四、五行標識以上內容。
(2)發文機關標識。發文機關標識用紅色宋體字(取消“小標宋體字”的規定)。字號取消“一般應小于22mm×15mm(高×寬)”的說法,根據不同發文機關的級別規定,建議國家級行政機關,如國務院及各部委使用一號字,省級及省級以下行政機關使用二號字?!陡袷健芬幏断碌男姓膶懽鹘滩木帉懀c辦公自動化時代對公文的撰寫、印發、處理工作具有諸多不相適應的方面,迫切需要修改完善。限于篇幅,本文不能一一列舉,只能管中窺豹。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匯集更多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的研討,立足于計算機操作的要求和人類的認知規律,設計更規范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