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淺析科研群體腐敗的心理成因與救治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析科研群體腐敗的心理成因與救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淺析科研群體腐敗的心理成因與救治

摘要:科研群體腐敗有其獨特的心理成因,主要是從眾、偏離群體的恐懼、責任分攤和法不責眾等幾種心理因素。科研群體腐敗的特點:主體大,人數(shù)多;腐敗群體中個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關系復雜;群體腐敗行為打著為單位科研工作的幌子,具有欺騙性和隱藏性;對科研秩序、公平競爭環(huán)境的擾亂和破壞更大,對社會道德體系的影響和危害更深。科研群體腐敗的救治對策主要有改善環(huán)境、培養(yǎng)品質和增加壓力三個方面。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腐敗斗爭向縱深推進,科研腐敗行為出現(xiàn)了一種新形式——群體腐敗,并呈現(xiàn)上升和蔓延趨勢,已成為當前科技界反腐敗斗爭的新課題。

本質上,科研群體腐敗的發(fā)生、發(fā)展都源于共同的心理基礎。本文透過科研群體腐敗及其表現(xiàn),分析其形成的心理原因,并提出救治對策,以期對遏制科研群體腐敗有參考作用。

一、科研群體腐敗及其表現(xiàn)

群體腐敗是相對于個體腐敗而言的,是指在擁有一定權力的組織中,多人或全體成員合謀違法違紀、中飽私囊的腐敗行為。其腐敗的主體不是腐敗分子個人,而是“利益共沾”的群體。在科研活動中,科研群體腐敗表現(xiàn)為科研組織中的領導集體、部分或全部成員共同參與,利用權力或學術研究資源,違反法律、制度和科研道德,通過不正當形式謀取私立的行為。科研群體腐敗與個體腐敗比較,具有以下四大特點:一是主體大、人數(shù)多,表現(xiàn)為較強的群體性;二是腐敗群體中個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關系復雜;三是群體腐敗行為打著為單位(部門)科研工作的幌子,具有欺騙性和隱藏性,更難查處;四是科研群體腐敗相對于其他腐敗形式,對科研秩序、公平競爭環(huán)境的擾亂和破壞更大,對社會道德體系的影響和危害更深。科研群體腐敗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合謀偽造科研數(shù)據(jù)、編造假學歷、虛構假榮譽,有的還抄襲、剽竊他人的科研數(shù)據(jù)與成果,用于應付科研合同驗收、騙取科技成果,不僅違反科研道德,而且破壞了學術生態(tài)環(huán)境。

(二)一些科研組織通過集體決定的形式,打著“為集體利益”的旗號,用科研項目經費向掌握科研經費劃撥權力的有關部門工作人員和科研項目評審專家行賄,換取更多的科研經費,嚴重破壞公平競爭環(huán)境。值得注意的是,只有“攻關”才能爭取到科研項目的怪現(xiàn)象,似乎有成為“科研文化”之勢。

(三)在某些科研項目立項和科技成果的評審中,一些評審專家相互打招呼,彼此照顧,評價時暗箱操作;在項目評估、結題驗收等專業(yè)評議活動中,一些專家收受賄賂,嚴重地破壞了正常科研秩序。

(四)轉移、擠占和挪用科研經費,違規(guī)出借、對外投資和投資入股;通過舉辦貌似合理的學術會議、專業(yè)培訓班和下?lián)芸蒲泻献鹘涃M等,為財政不允許的開支找“合理”渠道。另外,有些管理部門截留科研單位的項目經費,用于“跑部錢進”和揮霍,使有限的科研經費未能全部用在刀刃上,跑冒滴漏現(xiàn)象十分嚴重。

二、科研群體腐敗的心理成因

科研群體腐敗的形成原因既有內在的主觀因素,也有外在的客觀原因,包括生理、心理、社會文化與環(huán)境、管理體制與機制等多個方面,其中心理因素是根本原因。雖然科研群體腐敗表現(xiàn)多樣,但都源于共同的心理,主要有從眾、偏離群體的恐懼、責任分攤和法不責眾等四大形成原因。

(一)從眾心理是群體腐敗的心理基礎

心理學認為,從眾是個人的觀念與行為由于群體的引導或壓力,而向與多數(shù)人相一致的方向變化的現(xiàn)象。[1]過度的從眾傾向會使人很容易進入去個體化狀態(tài),使個人責任意識下降,自我評價和控制水平降低,極易產生社會不允許的行為。群體腐敗的產生主要取決于群體中腐敗壓力的大小,尤其是群體腐敗的傾向強烈、權威人物的腐敗意圖明顯時,群體成員更容易產生服從行為。

從眾心理容易使科研人員產生角色偏差,淡忘自己的職責,將擁有的科研資源作為謀取私利的工具,從事違法違紀活動。認知偏差是滋生科研群體腐敗的重要心理根源,對社會公德、科研道德及人性的認知偏差,對自我、他人、人際關系等的錯誤知覺,使科研人員喪失其責任心和道德感,走向腐敗的深淵。

(二)偏離群體的恐懼心理是群體腐敗的構成要素

社會心理學認為,任何群體都有維持群體一致性的顯著傾向和執(zhí)行機制,對于同群體保持一致的成員,群體的反應是喜歡、接受和優(yōu)待;對于偏離者,群體則傾向于厭惡、拒絕和制裁。俗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腐敗群體中的任何人對于群體的偏離都有很大的危險,會面臨群體的強大壓力乃至嚴厲整治。腐敗群體努力建立“利益風險共同體”,采取各種方式對偏離或破壞群體規(guī)范的行為施加壓力,迫其就范,制造“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氣氛,不允許任何一個成員脫離群體。

這種心理易引發(fā)科研腐敗群體中科研人員的無奈心理。他們雖然痛恨別人腐敗,也知道其危害與后果,但迫于這種心理壓力,抱著矛盾的心理隨波逐流,參與腐敗活動。

(三)責任分攤心理是群體腐敗升溫的罪魁禍首

責任分攤心理是指責任主體分散,導致群體成員責任意識下降的心理現(xiàn)象。[3]責任意識下降時,個人會變得敢于嘗試通常被自我控制所抑制的行為。一旦從害怕偏離群體的恐懼心理過渡到責任分攤心理,相當一部分腐敗行為人就會從被動變?yōu)橹鲃佣袄碇睔鈮选逼饋怼X熑畏謹偟男睦頇C制提高了一部分腐敗行為人的“積極性”,增加了群體腐敗行為的數(shù)量和程度。

由于責任分攤因素的存在,既可以增加腐敗群體成員的集體安全感,認為自己只負擔一部分責任而不必負全部責任,相互壯膽,彼此解脫;又可能引發(fā)集體決策心理,群體腐敗行為人為了滿足自我保護的需要,利用集體決策的策略,分擔罪責,減輕焦慮,并為自己留條后路。

(四)法不責眾心理是群體腐敗蔓延的重要原因

由于群體腐敗客觀上的行為主體分散,后果對群體成員的影響較小,群體腐敗的行為主體會自然增加一種平衡心理,減弱對行為后果的懼怕,產生對后果懲處法不責眾的預期心理。群體腐敗行為主體主觀認為法律不可能認定所有腐敗行為人都是違法違紀的主犯,而且群體腐敗行為是為團體謀利益,從而降低腐敗的風險成本。

現(xiàn)實中,這種心理機制可以誘發(fā)僥幸心理和投機心理,對于群體腐敗現(xiàn)象的惡性循環(huán)有著推動作用。科研群體腐敗以“為集體謀利益”為掩護,其隱蔽性較強,且群體腐敗涉及人數(shù)多,關系網盤根錯節(jié),腐敗行為人認為不會輕易查處,抱著蒙混過關的僥幸心理,鋌而走險。另外,一部分科研人員認為當前的法治環(huán)境下,存在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zhí)法不嚴、失之過寬的現(xiàn)象,留有腐敗的機會和空間,在分析風險成本后,懷揣投機心理鉆制度不全、懲處不嚴的空子,以身試法,引發(fā)腐敗行為。

三、群體腐敗心理的救治對策

科研群體腐敗心理的救治,要根據(jù)腐敗心理產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既要盡量減少和消除群體腐敗的環(huán)境影響因素,也要矯正群體腐敗行為主體的心理動因,還要適當增大群體腐敗的心理壓力,注意標本兼治,徹底根除群體腐敗產生的土壤。

(一)改善科研環(huán)境,規(guī)范群體行為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道德行為形成的決定因素是環(huán)境、社會文化關系以及各種客觀條件、榜樣和強化等,模仿和觀察在道德行為的形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科研人員道德行為是在其所處的周圍環(huán)境中,通過觀察學習,不斷強化而形成的。因此,矯正科研群體腐敗心理,規(guī)范科研群體行為,要從改善社會環(huán)境、學術環(huán)境和群體氛圍三方面入手,預防群體腐敗行為。

1.改善社會環(huán)境

科研人員在現(xiàn)實社會中,通過觀察學習其他社會成員的行為和強化性結果,獲得新的行為反應,或已有的行為反應得到修正,從而形成自己的行為方式。由此,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凈化社會空氣,創(chuàng)造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提高科研人員的思想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陶冶和培養(yǎng)高雅人格,是預防科研群體腐敗的社會基礎。

應當充分發(fā)揮大眾傳媒的作用,大力宣傳廉潔奉公的正面典型人物,塑造科研人員德才兼?zhèn)涞睦硐肴烁窈偷赖滦拍铙w系,努力弘揚健康向上、忠于職守、潔身自愛的健康心理。要使廉潔自律者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愛戴,為科研人員的觀察學習營造一個笑貪愛廉的社會環(huán)境,幫助科研人員樹立良好的道德行為方式。

2.凈化學術生態(tài)

首先,要維護學術純潔、確立學術尊嚴、確保學術自由,逐步消除權力對學術的不正當干預,培育自主獨立的學術研究生態(tài)環(huán)境;其次,要不斷完善各類學術規(guī)范,制定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規(guī)章制度,賦予學術規(guī)范一定的尊嚴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權威地位,形成巨大的規(guī)范威懾力;再次,要加強科研文化建設,改善科研單位和科研主管機關的學術生態(tài),為科研群體提供良好的科研環(huán)境。

3.優(yōu)化群體氛圍

科研群體腐敗滋生、蔓延的一個重要環(huán)境因素是科研群體氛圍。一個良好的群體環(huán)境可以充分發(fā)揮群體內部的社會助長作用,使群體成員不斷涌現(xiàn)積極行為。同時,群體成員之間的集體互律意識和監(jiān)督機制,特別是決策時,有人敢于提出不同意見,及時提醒或糾正不良意志,可以預防群體極化現(xiàn)象的發(fā)生,避免產生群體腐敗行為。

一個相對民主、開放的科研團隊較之一個相對集權、封閉的科研群體,更有利于抑制腐敗心理的滋生。因此,要提倡建立一種積極向上、開拓創(chuàng)新的科研團隊文化,健全科研組織的內部管理制度和運行機制,構建民主協(xié)商、互律共營、和諧健康的組織氛圍,鏟除科研群體腐敗滋生的土壤,預防和遏制腐敗行為的發(fā)生。

(二)培養(yǎng)良好品質,消除不良動機

心理學認為,動機是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fā)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在動力。動機由誘因和需要共同組成,預防和矯正科研群體腐敗行為,必須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質,調控個人需要,消除不良的心理誘因。

1.加強思想教育

按照心理學的強化理論,人的任何行為發(fā)生、變化都是強化的結果,要控制人的行為,就要設法控制行為的強化。預防科研群體腐敗行為必須從思想教育入手,從根本上提高科研人員的思想覺悟和認知能力。要加強心理的正面強化,結合科研人員的職責和義務,不斷對科研人員實施職業(yè)道德、遵紀守法、艱苦奮斗、廉潔自律的教育,啟迪與誘導科研人員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生活目標,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和利益觀,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以高度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完成本職工作,為祖國科研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力量。

科研人員的反腐教育是一個再社會化過程,一定要聯(lián)系思想實際,加強角色意識的教育,明確科研人員的職責和義務,增強責任感。在正確運用典型案例進行表揚與批評、獎勵與懲罰教育的同時,針對科研人員自我意識程度高的特點,利用自我教育的復蘇,樹立以學術誠信為中心、以體現(xiàn)價值理性的學術倫理精神為宗旨,實現(xiàn)由他律到自律的轉變,通過科研人員的自我認知、自我監(jiān)督、自我控制和自我改正,不斷完善自身道德品質。

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科研人員抵制群體腐敗的最根本環(huán)節(jié)。應加強科研人員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預他們不健康的價值觀、興趣和愛好,培養(yǎng)他們抵御腐敗的堅強意志,促進他們的人格向更高的水平發(fā)展。要根據(jù)科研人員的心理特點與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心理素質教育、心理咨詢與輔導、心理治療等途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心理學專家的心理知識講座和心理學活動方案設計,實施心理素質教育,幫助科研人員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心理出現(xiàn)問題的科研人員,進行心理咨詢,幫助擺脫不利的心理狀態(tài),或排除各種心理障礙,恢復到健康狀態(tài)。而對產生較嚴重心理障礙的科研人員,就必須進行心理治療,實行專門的調節(jié),使之恢復到正常狀態(tài)。

一般而言,科研人員由于不了解心理學知識而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心理健康問題,或因為某種原因而不愿意承認自己的心理問題。因此,應定期組織科研人員進行心理健康檢查,或推行成熟的、適合科研人員的心理健康自檢問卷,幫助科研人員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3.調控需要結構

需要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需求反映,是產生行為的原動力,欲望的不滿足是激發(fā)人類行為的動機。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的基本需要分為五個層次,且只有高級需要被滿足之后,才能使人得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科研人員作為高級知識分子,除了生存、安全需要外,還對歸屬、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有較高的需要。

構建科研人員合理的需要結構,應當在滿足其低級需要的基礎上,加強理性引導,提高他們的動機水平。通過加大科研成果獎勵和加快利益結構重組,提高科研人員的待遇,把他們的正當收益調整到充分體現(xiàn)學術價值和大眾心理期望值的水平,促使科研人員通過合法、自覺的努力,享受政策、制度規(guī)定的利益保障,滿足其一般需要;同時,針對科研人員成就需要高的特點,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和良好氛圍,幫助他們在誠實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滿足成就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構建正確的需要結構,消除補償、攀比的不正常心理,培養(yǎng)自覺抵制腐敗的意識。

(三)增大腐敗壓力,鏟除腐敗心理

1.完善制度體系和管理機制

首先,要維護學術公平,杜絕黑箱操作。建立科學的科研課題申報、執(zhí)行、結題制度,完善學術論文、學術稱號和學位點的匿名評審制度,制定學術成果的科學量化與價值評估制度。同時,公開評審程序,進行陽光操作,使腐敗分子無機可乘、無空可鉆;其次,通過建立和完善評審專家的責任制、任期制和回避制度,形成“不能腐敗”的制度體系。依靠切實可行的科研經費審計制度,特別是重大科研項目的跟蹤審計和結題審計,有效預防僥幸、投機的心理,達到預防腐敗心理于未然的目的;再次,針對群體腐敗的特點,建立適當?shù)募顧C制,對揭發(fā)群體腐敗行為的人給予一定的獎勵或減輕處罰,以此分化“利益聯(lián)盟”,打破群體內的關系網,降低群體腐敗的“安全系數(shù)”,建立群體內的制衡關系;最后,必須建立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和領導干部追究責任制,加強對科研群體腐敗的制約。

2.強化監(jiān)督

預防科研群體腐敗的滋生和蔓延,一個主要方面是建立一套強有力的約束監(jiān)督機制。建立健全信訪舉報的有效機制,堅持組織監(jiān)督、群眾監(jiān)督、自我監(jiān)督和輿論監(jiān)督相結合,努力構筑一條通暢、快捷的揭發(fā)渠道,增加科研群體腐敗的發(fā)現(xiàn)概率,讓腐敗分子產生巨大的心理和社會壓力,提高群體腐敗的風險,減少腐敗的動因。只有科研群體腐敗行為能夠被及時發(fā)現(xiàn),才能為懲處提供案源;只有科研群體腐敗行為被及時發(fā)現(xiàn),并得到嚴懲,才能對有腐敗動機的人起到震懾作用。

當前科研群體腐敗的監(jiān)督重點,一是科研單位及其科研群體的內部;二是學術評議機構及其主管部門。尤其要加強對監(jiān)督者與被監(jiān)督者同流合污、共同犯罪的監(jiān)督,其中又以科研立項、成果評審以及科研經費的劃撥與支出為重中之重。

3.加大懲處力度

科研人員之所以存在“羨腐”心理和“95”現(xiàn)象,根本原因在于腐敗分子未對其腐敗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存在懲處腐敗分子的失之過寬、失之于軟的現(xiàn)象。只有加大經濟處罰力度,增加腐敗成本,消除助長腐敗的社會心理。同時,在道德上進行嚴厲譴責,震懾效能才能在心理深處產生作用。利用嚴刑峻法始終對群體腐敗行為保持高壓態(tài)勢,堅持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zhí)法必嚴,形成強大的震懾力,降低腐敗分子的心理預期,起到有效遏制科研群體腐敗的作用。

腐敗群體負責人是腐敗行為的領導者,至少是支持者、縱容者。因此,要遏制科研群體腐敗,必須管住“一把手”,嚴肅查處其腐敗行為。另外,要區(qū)分科研群體腐敗中不同行為人的相應責任,分別懲處謀劃者、指揮者、實施者的腐敗行為,將懲處真正落到實處,徹底打消“法不責眾”的心理。

4.重視反面教育

應當承認,長期不懈地反腐倡廉宣傳教育是遏制群體腐敗必不可少的,但一般性的宣教很難與科研工作中的具體事件產生有效聯(lián)結,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對已有腐敗傾向的人,很難起到針對性作用。因此,應恰當利用反面教材的作用,通過腐敗行為人,特別是科研群體腐敗行為人講述他們的特殊心理,讓廣大科研人員了解腐敗行為背后巨大的心理壓力與心理煎熬,認識到腐敗行為是要付出沉重的“心理代價”的,腐敗行為是得不償失的。

總之,科研群體腐敗現(xiàn)象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反應,救治措施必須找準病結,多管齊下,采取標本兼治、防治結合的方法。從心理學角度看,要通過思想和心理教育,調整需要結構,來消除不良動機,維護健康心理;要通過改善科研環(huán)境,鏟除外部誘因;要通過完善制度、強化監(jiān)督、加大懲處力度和加大腐敗的心理壓力,最大限度地減少滋生腐敗心理的土壤和條件,形成一種科研人員“不敢、不能、不想、不必”腐敗的心理和外部環(huán)境,有效地遏制科研群體腐敗的發(fā)生、發(fā)展。

只有各級領導和廣大科研人員利用心理知識,準確把握科研群體腐敗心理的發(fā)生、發(fā)展概率,構筑堅實的反腐倡廉防線,并輔助恰當?shù)某C治措施,必將把科研群體腐敗行為的發(fā)生減少到最低程度,從而保證科研事業(yè)健康、順利的發(fā)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揭阳市| 德安县| 海原县| 闽清县| 出国| 天全县| 益阳市| 象州县| 洛扎县| 邢台县| 宝清县| 射阳县| 横峰县| 樟树市| 邵东县| 马山县| 新泰市| 周宁县| 乐安县| 襄垣县| 鄂伦春自治旗| 土默特左旗| 凌云县| 枣阳市| 东阿县| 柘荣县| 屏边| 贵南县| 台南市| 子长县| 蒲城县| 青铜峡市| 永顺县| 西林县| 远安县| 张家港市| 渭源县| 成都市| 新密市| 阜宁县|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