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行政道德失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行政道德是政府工作人員必須遵守的道德行為規范。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行政道德失范現象日漸突出,這不僅是由于行政管理主體與行政體制自身存在著諸多問題,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還在于缺乏強有力的社會監督制約機制。解決行政道德失范,必須從加強公共行政倫理建設,提高行政人員的行政道德素質,加快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著手。
[關鍵詞]行政道德;失范;原因;治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行政道德失范現象大量出現,行政腐敗問題日趨突出。行政腐敗嚴重損害了政府的形象,腐蝕著社會肌體,渙散了黨心、民心,敗壞著社會道德風氣,對社會穩定構成了極大威脅。
行政道德失范是指行政權力異化,指本來是國家及其工作人員按照國家利益、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則行使行政權力,但是發展的結果卻變成了異己的力量,超出了政府的控制,行政權力變成行政主體損害國家及公眾利益、謀取私利的工具。綜觀行政道德失范現象發生的領域和現實中發生的案例,目前行政道德失范的現象大體可以分為權力尋租型、公賄型、貪污腐化型、賣官鬻爵型、瀆職型、官商型等幾類。不過無論哪種類型的行政道德失范,其實質都是一樣的,就是行政主體放棄或違背了行政權力的公共性,進行非公共的活動,為自己謀取私利,最終導致行政腐敗。它的危害極大,致使行政效率低下,政策執行走樣,行政目標難以實現。長此以往,公眾勢必會對政府失去信任和信心,嚴重者會引發社會動蕩。
一、引起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關于導致行政道德失范的原因,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但是概括地說,不外乎內因與外因兩個方面。
(一)行政道德失范的內因
行政道德失范的內因,主要是指行政管理主體與行政體制自身的原因。
就行政管理主體而言,他的雙重人格,使其在履行道德義務過程中經常會發生角色沖突,需要他在公與私、權利與義務之間作出選擇。這時候,其自身的道德意識、道德感情、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習慣,一言以蔽之,道德修養如何,便成為決定其選擇方向的關鍵性因素。這實際上是一個道德價值判斷的過程。一般地說,如果行政主體自身素質差、道德修養不高,行政道德規范與實踐脫節,行政主體的行政行為就可能失控,導致行政道德失范現象發生。
行政主體對行政道德準則和規范的認識與理解不夠正確的話,那么,當他在履行行政道德義務時,支配他的行為方式的內在心理動力,即道德感情,就會出現偏差,以致是非混淆,善惡莫辯,而道德感情偏離行政道德準則的直接后果,便是道德意志危機,缺乏克服內心障礙和外部困難的勇氣與毅力,進而造成道德信念滑坡,個人人格與組織人格錯位,道德責任心建立不起來。這樣,日積月累,積淀于行政主體的心底,養成不良的道德習慣,行政道德失范就不可避免了。從這個意義上說,行政主體自身的素質差、道德修養不高,是行政道德失范的內在根據之一。
行政道德失范的內在根據之二,是行政體制自身的問題。所謂行政體制自身的問題,既包括行政組織結構,又包括行政組織管理兩大問題。它們是“組織人格”的物化形式,又是“組織道德”的具體體現者。“組織道德”是行政道德的有機組成部分。它貫穿于行政目標、行政分工、行政協調、行政授權、行政管理幅度與層次、行政集權與分權等諸多方面。“組織道德”與行政道德失范的關系至為密切。“組織道德”規定并影響著組織行為。如果出現政府機關“經商”、公檢法“下海”一類組織行為,那么,行政道德失范就會以加速度進行,造成結構性的行政道德失范。“組織道德”失范,反映行政體制自身的弊端。諸如政企不分,政府職能泛化;機構疊床架屋,編制缺少立法;用人制度不公開,人浮于事,因人設事,人滿為患,干部素質低下;行政權力過分集中,行政決策靠領導人“拍腦瓜”;管理目標不明確,行政效率低下;行政無程序,行政監督無法;等等。這些屬于行政體制自身的毛病,都為不道德的組織行為預留了空間,并引發出法人犯罪、單位集體犯法的非正常現象。其結果,必然造成大面積的行政道德失范。
(二)行政道德失范的外因
1.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引發行政道德失范
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向市場的轉變其實質就是分配向交換的轉變,從而不可避免地將金錢推上了愈來愈重要的地位,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深深地卷入了市場。于是,人們開始更多地承認金錢的作用,金錢發揮作用的領域也被泛化,其中包括公共權力在公共行政領域中被大量地交換,權錢交易就是一個典型。在這種金錢交易關系泛化的今天,部分人已經把金錢當作崇拜的對象,成為價值取向的核心。這就使得原有的價值體系、道德標準受到較大沖擊。同時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不同利益主體為了各自的利益,有時采取不正當的競爭手段,用回扣、賄賂等多種方式向握有實權的行政人員“進攻”,與那些缺乏免疫力的人員達成權錢、權物、權色交易,從而導致行政腐敗。
2.多元價值目標沖擊
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建立法治國家的實踐,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巨大變化,改變著人們對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關系的認識。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西方價值觀的不斷滲透,如實用主義、存在主義、唯意志論等,對人們的道德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寬松的政治環境,極大的選擇自由,使每個人都能自由地選擇實現自己理想的目標,誰都可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人們價值取向趨于多元化,進而導致道德評價標準的多元化,即人們對自身或他們的任何一種行為,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種價值觀的肯定贊揚或否定批評的評價依據,甚至截然相反的行為也都可以找到對其行為有利的文化支援。這種多元價值觀深刻地影響到行政道德領域,導致國家公職人員道德價值取向紊亂和行政道德失范。因此,行政道德失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行政人員受多元價值目標的沖擊和影響。
3.缺乏強有力的社會監督和制約機制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一書中說:“人一旦有了權力,就濫用權力,使用權力直到盡頭。”權力的這種無限擴張的傾向決定了對其監督和制約的必要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與法制建設和社會管理層面的各種規章制度建設都取得了很大進步,對權力的社會監督和制約機制也隨之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但與迅速發展的客觀現實相比,畢竟還存在著許多“真空”地帶。同時,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人治”傳統的社會,由于傳統文化的影響,權大于法、情大于法、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問題也還未得到有效的解決,一些腐敗現象難以得到及時懲處,一些已出臺的法律和規章制度在某些現實條件下難以真正發生實效,使得行政道德失范現象不能得到及時有效地遏制。此外,由于對一些違反行政道德的行為處罰太輕,一些腐敗現象難以得到及時有力有效的遏制,由于官官相護現象的存在,許多違法行為得不到懲處,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行政道德失范的進程。二、行政道德失范的治理路徑
行政道德失范和行政腐敗,是人類社會管理思想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關注的重大課題。中國正處在急劇變革的社會轉型時期,各種社會問題,包括行政腐敗和行政道德失范現象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對此,一方面要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另一方面還要對之采取切實措施加以治理。
(一)加強公共行政倫理建設,提高行政人員的行政道德素質
行政倫理是以一定的價值體系為基礎、以公共利益的維護和增進以及個人人格的完善為目標,通過自律和他律的方式,調節行政主體、行政行為的一系列的行為規范。行政倫理建設的目的,是要在政府官員中形成普遍的、完美的道德人格,即行政倫理的道德人格。所謂行政倫理的道德人格,是指國家公務員與其他職業相區別的內在規定性,是國家公務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道德尊嚴、道德品質、道德境界以及所理解與實現的社會道德價值的總和。行政倫理道德人格是政府官員長期的習慣性道德行為的升華,是評價國家公務員綜合素質的最重要標準。
以行政良心和道德自律為主,在行政良心和道德自律中反映和遵從著行政義務和道德他律,即構成行政倫理道德人格的總特征。從某種意義上說,加強道德修養,提高政府官員的自身素質才是解決行政失范的根本。因為我們知道,不管是行政體制改革,還是加強監督制約機制,都只能治“標”而不能治“本”,只是解決了不能貪、不敢貪的問題,都是從外部、他律的角度解決問題的;只有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提高行政主體自身的素質,才能真正解決“不想貪”的問題,才能從根源上杜絕行政失范。此外除了要加強公共行政倫理建設,還要提高行政人員的行政道德素質。
崇高的社會主義行政道德素質的形成并不是自然的,必須通過反復的教育和灌輸。列寧在談到培養工人的社會主義意識時指出:“工人本來也不可能有社會民主主義的意識。這種意識只能從外面灌輸進去。”因此,必須運用教育和灌輸的方法提高行政官員的行政道德素質。行政官員的行政道德素質的構成是一個以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組成的有機統一體。
(二)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道德監督制約機制
孟德斯鳩曾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很容易濫用權力。”任何權力,如果沒有監督與制約,都可能導致權力的濫用,即使這種權力的存在有多么合理和必要,也不能保證其權力的行使不會造成壞的結果。因此,我們要建立和完善監督制約機制,結合我國當前行政腐敗和行政道德失范的現實,學習和借鑒世界上許多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瑞士、新加坡、香港等)的經驗,他們都將行政道德法律化,依靠法律的強制性、懲罰性來維護行政道德的純潔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們要加強人大監督,擴大社會監督,重點抓行政監督,不僅要對已發生的問題的非道德行政行為進行監督,而且要對日常行政活動進行全面的監督,切實形成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且只能依法辦事、以德辦事的實踐環境。行政道德法律化的優點在于,它為政府官員解決倫理沖突提供了一般性的指導,也為懲罰那些違背最低道德要求的行為提供了依據,但是缺點則在于它停留于一般性原則的指導,在實踐中往往難以操作,并且如果嚴格執行的話,也會損害政府部門內部的工作氣氛。
(三)加快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
實踐證明,行政道德失范現象總是和政府職能過多、權力過大有關。政府職能過多、權力過大,就會使公職人員濫用權力成為可能。比如行政審批權,目前我國審批制度仍有不少突出問題,政府部門實際承擔的審批事項仍然過多,手續仍然過于繁雜,一些部門還暗箱操作,人為的障礙比較突出。這不僅阻礙了經濟的發展,而且為行政道德失范行為的產生提供了機會。因此,加快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是打破計劃經濟條件下全能政府模式、減少政府權力尋租機會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