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后勤契約化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高校;后勤;關系
論文摘要:高校后勤社會化實行“小機關、多實體”的契約化管理模式。總務機關作為甲方,代表高校行使行政管理職能,服務實體乙方依靠自己優質的服務獲取合理增長的收入。必須對甲乙雙方在高校后勤體系中的地位作出科學判斷,完善運行機制,理順雙方關系。
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深入,多數高校后勤服務單位從行政管理序列中分離出來,實行“小機關、多實體”的契約化管理模式。成立總務小機關作為甲方,代表高校行使行政管理職能,負責對后勤運作全過程進行監督管理,服務實體作為乙方依靠自己優質的服務獲取合理增長的收入,適應社會化改革的要求。實踐證明,只有甲乙方關系協調、融洽,高校后勤改革才能順暢,后勤服務才能到位。
一、甲乙方在高校后勤體系中的科學定位
總務后勤管理部門與后勤服務企業簽訂契約,建立甲乙方關系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必然結果。對甲乙雙方在高校后勤體系中的地位作出科學判斷,顯得尤為重要。
1.規范契約關系,擺正雙方位置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重組后勤機構,把行政管理職能和經營服務職能分開,把資源分配、監督、考核部門和資源使用部門分開,形成甲、乙方。甲方通過合同方式加強對乙方服務項目的管理。從甲、乙方的定位可以看到,甲方和乙方并不是領導與被領導關系,而是委托與被委托,發包與承包的關系,兩者在職位上沒有高低、上下之分。甲、乙雙方在處理相互關系時,要注意把甲乙雙方的聯結點放在合同和契約上。乙方工作的重點是根據所簽訂的協議或合同為學校提供后勤服務保障。甲方工作的重點是對乙方完成任務進度、服務質量進行跟蹤、監督和評價。因此,只有正確處理好甲、乙方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為學校的教學、科研提供強有力的后勤保障。
2、機構職能分開,分清工作職責
甲方是代表學校處理后勤事務,屬于學校行政管理機關。在處理甲、乙方關系時,重點應該通過制定后勤改革政策進行調整。創造一個適合乙方發展的環境,增強乙方的競爭力,引導乙方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更加注重社會效益,使企業能夠健康地、可持續地發展。一般來說,甲方職能主要是:根據學校事業發展的要求,制定后勤發展規劃、年度后勤工作計劃等。組建由師生代表組成的監督檢查機構并使之開展工作;協調學校與政府及社會等關系;協助乙方處理校內職能部門及院系關系;主持房改辦、綠化辦、愛衛會辦公室日常管理工作和房地產管理等。乙方主要職能是:遵循教育規律,堅持“三服務、兩育人”宗旨,堅持為學校教育、科研和師生服務的方向,實現“把優質服務搞上去、把服務收費降下來”的目標。發揮后勤人才和資源的優勢,發揮規模經營效應,立足校內,開拓社會市場,開展特色服務、教育服務,提高經濟運行質量,不斷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在市場競爭中求壯大、求發展。
3、正確對待分工,明確雙方關系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學校辦后勤,學校辦社會,形成龐大的、封閉式的后勤結構,這樣的后勤結構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當今高等學校擴大招生規模、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需要。高校后勤“一分為二”是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必然,甲、乙方的出現是符合高校后勤改革客觀規律的。后勤工作質量的好壞,與甲乙雙方都有關。實踐證明,乙方服務水平的高低,反映出的是甲乙雙方的工作水平,乙方服務能力的提高和發展,離不開甲乙雙方的互相監督、理解支持和積極配合。由于工作目標的一致性,就要求甲乙雙方在實際工作中既要嚴格管理,又要互相配合與支持,達到“雙贏”的效果,相反就走進兩難境地,甚至造成后勤改革的倒退。
二、當前高校后勤契約化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看到高校后勤改革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學校辦社會”的舊格局還沒有從根本上突破,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步伐依然太慢,不適應高等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
1、改革步伐加快,思想觀念滯后
長期以來,高等學校由于受計劃經濟觀念的束縛和學校辦社會的模式的影響,一時難以適應以市場經濟為特征的后勤社會化改革,缺乏市場經濟的競爭意識,缺乏以服務取勝、以質量取勝的經營觀念。從學校方面看,還沒有將后勤企業真正看做自主經營的公司,仍然習慣于將后勤企業作為學校的職能部門,經常對后勤企業的經營管理事務進行行政干預;從后勤企業方面看,“等、靠、要”的思想比較嚴重,獨立能力不強,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遇到困難就找學校解決,以學校穩定和后勤職工為借口,向學校提出這樣或那樣的要求,從而影響了高校后勤社會化的步伐。后勤實體與學校的后勤管理處有甲乙方的契約關系,但在工作中又存在著不完全按甲、乙方這種單純的經濟關系來對待,后勤實體難以逾越學校直接參與市場競爭,難以有效引入競爭機制和提高運行效率。
2、剝離尚不規范,權責有待明確
目前,全國絕大部分高校后勤服務實體都沒有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產權制度改革,沒有真正建立起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后勤實體是校內模擬企業化管理,按照“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原則,學校與實體是甲、乙雙方合同關系,實施合同管理,從“學校辦社會”走向“學校辦校內企業”,其實相當于政府用承包制管理傳統的國有企業,后勤實體在走國有企業承包制的老路。后勤集團是從高校“剝離”出來的,其本身沒有自己獨立的財產,沒有取得主體資格的財產特征。這部分資產是“劃轉”還是作為投資均無法律依據。后勤服務中心(集團),從表面上看,這似乎后勤已經完成了從行政組織到經濟組織的轉化,但實際上,這種分離僅僅是為后勤組織成為真正的經濟組織建立了一個平臺。
3、后勤人才奇缺,素質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的后勤隊伍成建制從學校行政后勤中分離出來的后勤人員,隊伍素質不高,人才奇缺,難免在校內不但沒有開辟一些市場,還喪失了許多市場,更談不上在校外開拓市場,因而也就沒有辦法提高創收能力,提高經濟效益,增加收入,壯大后勤經濟實力。反過來,沒有經濟實力或經濟實力弱的后勤,舉步艱難,很難提高服務經營的檔次。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在學校率先開展,后勤實體逐步推向市場,參與市場競爭,實行企業化管理,使大部分后勤職工丟掉了長期以來“吃皇糧”的鐵飯碗,但是學校其它院系及處室一般職工并未觸及到實質問題,因此后勤實體職工感到心里不平衡,因此在人員安置上難度比較大。
三、高校后勤契約化管理亟待進一步規范
甲方代表學校行使后勤行政管理職能,必須維護學校利益,加強協調,加強監督檢查,并能根據管理與經營分開的原則,“管少、管活、管好”,以保證備種服務工作目標的實現,充分保障后勤集團經營的自主杈;作為企業運行的乙方必須始終堅持為教學、科研和廣大師生員工服務的方向,又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企業,更不能把盈利作為唯一目的,片面追求利潤的最大化。
1、提高思想認識,轉變思想觀念
任何改革首先是一場思想和觀念的變革。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同樣是這樣,需要不斷提高認識,轉變觀念,以推動改革的深入發展。在新形勢下,甲方要樹立為乙方服務的思想,在做好宏觀規劃、目標管理以及檢查監督考核等工作的同時,也要熱心地為“剝離”出去的乙方做好服務工作,要深入了解和體諒乙方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共同幫助他們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各類問題。積極為乙方的生存與發展創造條件,努力提高乙方的服務能力和競爭能力,為學校的發展提供更好的后勤保障;乙方是存在于學校這個特殊市場的特殊企業,應樹立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和師生員工生活提供優質服務的觀念,摒棄“等、靠、要”的思想,要靠自己的優質服務占領學校市場和社會市場,爭取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校內后勤只有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才能有立足之地,否則就會被淘汰。
2、講求經濟效益,確保社會效益
學校后勤的首要任務是搞好服務。由于后勤的經費投人嚴重不足,也要求有相應的經營收入來補足事業經費的需要。但是高校后勤是培養人的地方,講求社會效益更要放到提第一位。任何損害社會效益的經濟效益都是不可取的。在由“福利型”服務轉向有償服務的過程中,價格是一個突出的敏感問題,它體現了高校服務者和被服務對象之間利益的調整。在這個目前社會服務系統不完善,不能滿足高校需求的情況下,高校服務實際上處于壟斷狀態。價格處理不當不僅會影響后勤的服務形象。而且關系到改革的成敗,因此,后勤管理部門要有嚴格的經濟核算,加強價格檢查和監督,關注管理盲點,提高整體管理水平。服務機制的市場化不是完全商品化,高校后勤改革成效的目標尺度是甲方有權不越權,乙方有利不唯利,脫離了這個標準和條件,改革就失去了意義。
3、完善運行機制,理順雙方關系
鑒于后勤實體與學校的關系還沒有理順,作為學校直接與乙方打交道的甲方,理解、支持、積極幫助乙方發展壯大,就成為其在后勤社會化改革過程中義不容辭的責任。首先要尊重歷史、相互理解、加強溝通。甲方具有管理職能,沒有經營職能,不能直接參與后勤實體的生產經營活動,更不能濫用職權成立小實體,搞第二后勤,變相參與后勤經營活動。雙方是后勤服務的契約關系,而非上下級關系。當后勤服務的項目和內容確定以后,乙方有自主經營、獨立運作權利。甲方則應把工作重點放在對服務質量的監督和跟蹤服務上。乙方作為獨立的經濟實體,應該看到主動地把各項后勤服務工作搞好,使師生員工滿意,使各級領導放心,這才是求得自身生存和發展的最佳選擇,才有利于后勤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劉湘玉.普通高校后勤管理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陳志斌.新時期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與管理創新及實用規范制度全集〔M〕.北京:華夏音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