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進程中農民政治參和和政治穩定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政治參與是指公民自愿地通過各種合法方式參與政治生活,并影響政治體系構成、運行方式、運行規則和政策過程的行為。政治穩定是一個國家在一個歷史時期政治統治的的穩定和社會秩序的安定,也就是指一種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包括兩方面,一是國家權力機構的有序運轉,二是人民同政府關系的協調一致。
政治參與和政治穩定之間存在著辯證的關系。一方面動態有序的政治穩定之間是實現普遍公民有效政治參與前提和基礎。只有保持動態有序的政治穩定,不斷建立和健全有效的政治參與機制,為公民及公民團體提供正常的組織和輿論渠道。另一方面,有效的政治參與將促進和維護政治的穩定。因為而有效的政治參與意味著政治系統輸入公眾要求,使政府獲得全面而又具體可靠的政治資源,輸出相應的政治產品以滿足公眾及公眾團體的不同需求,加強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帶來政治系統的穩定。值得注意的是,政治參與并不總是與政治穩定成正比關系,不適當的政治參與則會破壞政治穩定。
二、80年代初,中國所進行的偉大農村改革,開辟了中國農村發展的新時代,農民作為經濟改革的直接受益者,在中國農村經濟發生飛躍性變化的歷史進程中,自身也在發生各個方面頗具深刻意義的變化,這就是當代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無論農民政治參與的類型、形式、還是性質內容,都較過去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就是由過去的被動型盲動的政治參與轉到基于自身利益驅動的主動參與;由過去簡單集中統一的政治參與轉到方式多樣、渠道多種、層次不一的政治參與并且參與的范圍和人數發生明顯的變化。
當代中國農民政治參與的可喜變化,不僅標志著我國政治民主程度的巨大進步,而且也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的政治發展。因為,在一定程度上,現代民主政治的發展,也就是政治參與不斷擴大和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占全國人口的80%,就決定了農民在我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鄧小平高層建瓴地指出:“中國經濟能不能發展,首先要盾農民能不能發展,農民生活是不是好起來。”①同樣道理,中國政治能不能取得實質性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要看農村民主政治是不是取得真正的實質性發展,要看農民政治參與發展的程度和水平。沒有我國廣大農民的政治參與,整個國家的政治發展就不會有實質性的進步,只能是在畸形的發展。然而,有社會主義改革進程中發展起來的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由于受到種種因素的制約,不名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它們對我國政治穩定具有直接或間接的沖擊性,必須引起我們思想上的高度重視。否則,參與就可能演變為政治動蕩甚至動亂,從而破壞當前改革開放的穩定形勢。
農民政治參與的多樣性和規范性發生引發政治不穩定
黨的十一屆中全會以后,社會主義政治現代化的步伐逐步加快,農民政治參與的主動性明顯加強,形式也一改過去集中統一的樣式,趨向更加多種多樣,如投票、投拆、訴訟、接觸、抗議、暴力對抗活動等等。農民參與的日趨多樣懷一方面預示著社會主義農民民主政治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農民政治參與在內容上缺乏引導,在形式上有待規范,潛伏著對政治穩定的一種沖擊。如集體上訪、越級上訪、集體沖擊鄉鎮政府、暴力攻擊鄉村干部、政治參與旨在報仇泄憤等,缺乏理性、缺少規范,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村基層民主的發展和農村政治的穩定。“農村人口占我國人口百分之八十,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②
由政治性參與向利益性參與轉軌所引發的政治不穩定
改革開放以前,由于極“左”路線的干擾,強調農業生產主要靠政治掛帥,“階級斗爭一抓就靈”,“抓革命,促生產”,擔心注重物質原則會引起社會差別,平均主義愈演愈烈,其結果是政府的全面干預。政社合一,造成農民生產沒有自主性,并要求農民思想高度集中統一,絕對服從政府,使廣大農民的政治參與成為一種基于政治目的、被動性的政治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農民政治生活的新變化,使農民的政治參與逐步向社會主義市條件下利益性參與轉變。利益性參與是一種同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行為,農民希望通過政治參與來影響政治決策,以爭取、實現和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是,在農民政治參與的形式的統一,加之國家政策的制定難以考慮到處于轉型時期農民各個不同利益要求都得到滿足,導致農民政治參與愿望同結果之間出現矛盾。如果矛盾不在改革中逐步解決,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引發人們的政治冷淡,使人們產生政治不服從,從而影響政治穩定。第三、農民政治參與的不平衡性影響政治的穩定
在中國改革進程中和發展起來的農民政治參與,由于受到種種條件的制約,還處于一種不成熟和不完備的狀態,其突出表現就是農民政治參與的不平衡性。從政治參與的地域看,經濟發達地區與要落后地區,沿海與內地農村存在明顯差別。經濟發達地區農民基于爭取、實現、維護自己利益的需要,具有很高的政治參與熱情和愿望,如對國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規的頒布,重要會議的召開給予極大的關注,對村民委員會、村長、人民代表的選舉和檢查監督都能遵循嚴格的法律程序,依法行使自己的權力。這非常有利于農村政令的暢通和廉政建設。但是,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特別是偏遠落后的地區,廣大農民不關心政治,對政治非常冷漠。這既是政治制度軟弱的表現,又是政治制度軟弱的根源。它意味著政府沒有將農民組織到政治活動中去,沒有激起農民對政治的興趣和對政府的理性服從。他們長期游離于正常的政治渠道之外,不能共同參與決定他們利益的政治決策,而政府也沒有更好的了解這些農民究竟在想什么,要求得到什么,任其發展下去,就會對政治穩定構成一種威脅。
從政治參與的主體看,當代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有二具顯著特點。
一是參與主體的不平衡性。由于農村家庭陜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政社合一的政體被打破,企業的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扶持以及鼓勵一部分人先富來,使中國農民在地區、行業、收入、權利等方面產生分化、分層,產一了眾多不同的利益主體。有調查資料表明,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分化分層大致中概括為:“農村基層干部、集體企業管理人員、鄉鎮集體企業工人、農業勞動者階層、個體勞動者階層、智力型自由職業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雇工階層等八個階層。這些不同利益主體,在社會主義政治參與過程中,必然會從各自的群眾利益需要出發,如農村基層干部、集體企業管理人員和私營企業主階層,政治參與的積極性遠經農業勞動者階層、個體勞動者階層、雇工階層要高,這就不能全面掌握分化層后農民新的愿望和要求,不利于農村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就農民的分化分層和政治參與的變化速度來說,改革中農民階級的分化與分層,遠比政治參與擴在和發展的速度迅速,政治參與渠道的完善和制度的建立健全具有明顯的滯后性,使分化分層后不同利益群體的農民利益要求通過政治參與得不到滿足,導致政治參與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形成農民政治參與的挫折感。如果這種挫折感不能得到良好地調整和正確的引導,就被引申到制度本身,對基本制度產生不滿,甚至對國家和社會失去信任和信心,走向極端,形成一種盲目的破壞欲,從而危及到政治的穩定。
二是政治參與能力不平衡性。在中國農民政治參與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時,由于人們受教育的狀況不同,地政治關心的程度不同,獲取政治資源的數量和獲取能力不同,農民參與的能力呈現出很大差異生。許多農民的政治生活中,對自己擁有什么權利與義務以及政治參與的途徑和方法不甚了解或一無所知,使農民的政治參與極易引向不正確的軌道路,采取過激形式,導致政治參與的負面影響占主導地位,結果影響政治的穩定。
第四、農民政治素質和政治心理不足引發政治不穩定
處在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由于整體上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經濟不發達,就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村教育的發展。當前我國農民文化素質不高,民主意識不強,法制觀念淡薄,政治技能急待提高;加之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條件下長期形成的“權力崇拜”、“官本位心理”、“政治冷漠”、“清官心理”等深深積淀在農民的內心深處,使農民容易把政治參與作簡單代或公式化的極端理解,走向岐途,從而對政治穩定產生負作用。
三、以上分析表現,改革進程中形成的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具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有效的政治參與對政治穩定、政治發展具有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不完善的政治參與對政治不穩定、政治發展具有破壞作用。這就需要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當前,從我國的國情和農村現實出發,當務之急是抓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尊重農民利益,建立和健全農民政治參與機制
建立和健全農民政治參與機制,其目的在于滿足農民參與的愿望,實現他們的利益要求,以提高政治決策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減少和避免農民尋求制度外的參與途徑,維護政治穩定,推進政治發展。今后要做的工作是,在村級體制方面,要完善村民自治體系,特別是建立健全村民委員會制度,讓村民通過村委會的選舉、監督、考核、罷免等措施,增強民主意識提高政治參與的能力,以發展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在縣級以上人大代表的產生上,要充分考慮到農村經濟改革所帶來的農民階級的分化與分層,保證各個不同利益主體能產生自己的代表參與國家管理,保證不同地區之間保持一定的代表比例,農民增強對現行政治體制的信任,增強政治服從感。
第二、加強農民政治參與的制度化、法制化
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③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塞繆爾一亨廷頓指出:“所謂制度,是指穩定的、受到尊重的和不斷重現的行為模式。”④“制度化是組織與程序獲得價值的穩定性的過程。”⑤目前,我國農民政治參與的制度化法制化就是要在充分保障憲法和法律賦予每個公民政治權利和自由的上,對農民政治參與的內容、方式、途徑作出明確的規定,并用法律有形式將其固定下來,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參與。同時還要改革現行的政治體制,使其具備自主性、適應性和凝聚性,以有利于農民的政治參與。當前要做的工作有:(1)加強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政治地位,進一步完善農民代表的選舉辦法,使其具有廣泛的代表性。(2)進一步增強各派的參政議政作用。(3)建立健全農民團體、咨詢智囊機構,充分發揮他們在表達民意、吸引農民參與以及提供政治決策等方面的作用。(4)建立和完善大眾傳媒的組織機構,使新聞傳播形成多維度、多層次、多渠道的網絡體系。(5)進一步完善農村自治組織形式,使其充分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等方面的作用。(6)進一步拓寬農民政治參與的渠道,防止農民尋求制度外參與。
第三、加強農村社會主義政治文化建設
加強對農民的教育,特別是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教育、政治技能教育、民主意識教育,以增強農民政治素質和政治參與的能力。同時,引導廣大農民正確對待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取其精化,去其糟粕,讓農民“變得關心政治,增強對政治的依賴感,并感到自己是社會中的一員。”⑥從而,消除附庸意識,強化農民政治參與的主體意識
(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