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西部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源開發新戰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提要〕如何開發新的人力資源提高我國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本文從西部地區科技力量提升和公務員進入經濟流通領域分析入手,認為公務員隊伍是欠發達地區重要的人力資源,是引導農民進入經濟開發主戰場的唯一力量。本文提出對欠發達地區的公務員隊伍應有二元政策,同時認為二元政
發展中國西部經濟的核心問題是人的問題,人的理解與思考,人力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是科技發展的問題,科學技術水平的普遍提高,技術成果中科技含量的普遍增加;是觀念的進一步更新的問題,觀念從地方經濟發展的圈子中徹底擺脫出來,能夠在一定視角下對西部地方經濟發展有全新的思維,能夠在全國經濟發展的背景中看到西部經濟的出路,能夠既有戰略眼光,又有戰略膽識與氣魄;是文化素質普遍提高的問題,文化素質從低水平狀況向高水平發展,使之不再成為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影響西部廣大群眾徹底擺脫貧困的最大的障礙。
一、西部大開發使西部經濟進入一個全新時期,全新時期的西部經濟的本質是知識經濟,其中科技含量高低是第一要素,科技水平、文化水平提高是至關重要的一步。西部大開發能否持續發展下去,關鍵在于西部的人力資源是否得到了充分的開發。
西部經濟正在經歷著兩個時期:即前期的發展時期和后期的跨越時期。發展時期解決的是溫飽問題,跨越時期解決的是小康問題。在前一時期,整個西部地區經濟依靠科技進步、依靠市場經濟的的良性互動、依托資源優勢基本上實現了從貧困型經濟到致富型經濟的跨躍,群眾的生產方式、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開始走向富裕。在后一時期,即從現在到下一世紀,整個西部地區經濟能否在現有的基礎上找到新的增長點,實現進一步的發展;能否依靠自己的理解,在把握全球經濟和全國經濟脈搏的基礎上建立起完善的市場區域體系;能否依靠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變資源優勢為經濟
強勢,直接關系到西部諸省數億人民奔小康的問題。因此,后一時期比前一時期發展更顯得重要。
1999年上半年,中央作出了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這為西部特色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就西部大開發而言,它是中國21世紀發展戰略的重要部分。與東部沿海地區開發相比較,它是在積累了豐富的開發經驗,積聚了一定的物力、財力,基于一定的社會認識而提出來的。但西部開發又不等同于東部的開發,不僅是因為社會條件發生了變化,國家經濟體系日益完善,西部的自然環境有了一定的改善,更重要的是西部開發是以一種戰略的眼光、是以一種全新的思維為支撐點的。在西部開發的思路中,針對西部的能源狀況和土地資源狀況,科技文化要素成為諸多選擇要素中的首選要素,同時,對科技力量的發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西部開發要求必須把西部經濟的發展思想與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聯系在一起,以世界經濟發展為參照系建立自己的坐標點。西部開發同時還要求最重要的是重視西部人才的培養和西部新的人力資源開發,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人才隊伍——特別是科技力量隊伍,為西部經濟不斷探尋更新的增長點,使西部的發展少走彎路,一躍成為下個世紀主宰中國經濟的主要力量。顯然,西部開發的新思維中核心因素仍就是人力資源的開發問題、科技力量的發展壯大問題。
西部大開發所形成的新經濟的本質是知識經濟,這不僅是因為它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重要的是它順應了知識經濟時代的潮流,給西部傳統的耕作方式、經營方式注入了新的內涵,新的發展因素。當環境資源被充分利用之后,在西部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只能依靠科技的投入;依靠知識的力量;依靠管理方式的創新。西部經濟大開發要求發展西部經濟不能再走傳統經濟的老路,必須加大知識投入,增加科技含量,依靠科技進步來實現新的增長。對于西部農業經濟的發展,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農業開發中依靠知識力量使成本降低,技術含量增高,而且要求在后期的市場化過程中必須以技術為先導,走開發、產出、銷售一體化的路子,走生態農業和可持續發展的路子。在這里,科技含量要素毫無疑問地成為第一要素,科技的穩步發展,文化教育的大力普及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從西部的陜西、甘肅、寧夏、貴州、四川五省的調查結果看,人均GDP都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75%以下,勞動力市場文化水平諸要素平均值偏低,人才外流、斷流現象依然嚴重,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含量不高。就主要工農業產品科技含量平均值測算,高技術成分偏底。在運用新的知識、采用新的技術、實施現代化的管理措施方面,整個西部地區比東部沿海地區滯后一到兩年。就一個經濟現象生成過程而言,能否進入市場、能否開拓市場、能否占有市場、能否駕馭市場是一個完整的過程。西部經濟發展由于本質上不同于東部沿海,因此,西部經濟必然是區域特色經濟林立,各種發展模式并存的現象。在西部獨特的經濟現象生成過程中,需要隨時對每一時期科技含量水平和人力資源狀況進行判斷和評價。西部目前的情況是在產品開發初期注重一定的的技術投入和一定技術力量的培植,而在其他環節則相對不足,特別是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之后,技術創新、管理水平、市場占有方面缺乏后續手段——在產品的推銷、市場的拓展和穩定方面技術力量嚴重不足。在人力資源方面,由于勞動者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包括決策者和執行者,戰略性人力資源和戰術性人力資源嚴重缺乏。從世界經濟發展和全國經濟發展狀況判斷,新的經濟時期的到來必須依賴科技力量的提升、新的人力資源的培植,依賴知識創新體系的建立,依賴與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吻合。如果沒有這些,再大的發展戰略都是沒有前途的。
西部所需要的戰略性人力資源和戰術性人力資源是西部開發的核心資源,其中戰略性人力資源側重于西部的發展戰略研究,戰術性人力資源側重于西部當前的發展政策研究和執行措施的研究。依靠一定的技術力量和基礎理論研究方面的人才實現戰略研究是可以的,但發展政策研究和執行措施研究這兩方面的人力資源目前西部都顯不足。從西部發展的情況分析,戰術性人力資源主要是各級政府的決策者和具體措施的執行者,即各級政府部門的公務員,發展西部經濟這些人是指揮者,是具體實施者,是經驗的創造者,是推動農民進入經濟領域的主要力量——要把農民從傳統經濟圈子中引導到市場經濟的發展氛圍中,通過示范帶動、政策規制,積極鼓勵使他們增強自覺性、增強主動性,從而是西部經濟的發展形成規模、形成特色經濟強勢。
公務員隊伍是否可以作為新的人力資源來看待,筆者認為在西部地區是可以這樣看待的。西部是經濟貧困地區,長期以來由于勞動者素質偏底,西部經濟始終不能擺脫徘徊局面。從人力資源開發角度看,想在瞬間通過一定的力量來改變勞動者文化素質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利用現有公務員隊伍的力量并使他們成為新的人力資源不僅是一種需要,而且是一種可能。讓公務員進入西部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有利于西部地區新的人力資源的配置。依靠他們創造性的工作,依靠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經營管理思想的現代化,無論農業經濟還是工業經濟都能滲透一定的文化理念,從而在西部不同的區域形成獨特的經營模式。這是西部經濟的發展路子,有利于西部實現新的經濟騰飛。
二、西部各級公務員隊伍是發展西部特色經濟的重要人力資源,是連接市場(公司)與農戶(個體經營者)之間的紐帶。針對西部開發的實際狀況,政府對公務員隊伍應該有二元標準。
西部大開發及西部特色經濟的發展就目前狀況而言,還很難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特別是很難變成農民的自覺行動。在西部廣大山區,黃河沿岸地區、西南巖溶地區、紅壤丘陵地區及西北荒漠化地區,農民靠天吃飯的觀念沒有多大的改變,對發展區域特色經濟的意義認識不足。在廣大的原區農村和大中城市的郊區地帶,農民雖有一定的思想覺悟,但市場意識及自覺開拓市場的能力因文化水平不高而受到限制。同時,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都缺乏一定的發展基礎與之適應——特別是人們經濟觀念的轉變與市場經濟意識的培植。西部現有的各級各類公務員是技術專業類人員之外的重要力量,作為新的人力資源,這些人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素質高,接受能力強,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是開發西部,發展特色經濟的重要工作。西部現有公務員隊伍具有這樣的優勢:⑴、公務員隊伍龐大,政府機構臃腫,職位空懸,人事脫節。把一部分公務員從繁瑣的事務中分離出來,讓他們把主要精力用在西部開發所帶來的新機遇的創造上,用在當地經濟發展的新思路上,既有利于目前進行的政府機構改革,又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知識水平高,接受能力強的優勢。⑵、公務員參與經濟的發展,如創建經濟實體,承包荒山荒坡,發展經濟林木,治理小流域,發展生態農業等等,主要發揮其指揮、示范、督促之功能。在西部地區,公務員可以是經濟發展的主體,應該允許他們采取租賃、承包等多種辦法搞規模經營、高效益經營,引導和帶動周圍農民把主要精力用在規模經濟的發展上來。⑶、讓一部分公務員進入流通領域引導農民闖市場,推銷農產品,可以保證西部經濟朝著健康穩定有序的方向發展,以彌補農民自發闖市場盲目性過大的不足。這里,公務員進入流通領域是有政策規定的,但這并影響公務員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公務員在這其中只要不以制定特殊政策為個人謀利益就應該允許其發展,當農民能夠在特色經濟中揮展自如時,公務員再退出來。調查發現,在陜西省北部的一些縣市,有的公務員承包農民手中一定數目的果園搞果樹經營,有的人租賃一部分土地搞果樹栽培實驗,有的人利用閑暇時間搞果品推銷等。通過這些人的實踐,周圍的農民不僅學到了技術,而且學到了一定的管理思想,起到了典型示范、引導帶動的作用。《公務員法》和有關規定雖然限制黨政干部經商辦企業,但對于特殊地區,特別是象西部一些經濟長期欠發達的地區,應該允許有這樣的二元政策在一定的時間存在,其中利的一面大大超過弊的一面。
公務員作為發展經濟中的重要人力資源被充分開發之后可以從根本上扭轉西部經濟帶動力量不足的局面。公務員作為中間紐帶,一手牽著農戶,一手聯系著市場,從根本上就可以激活整個發展局面,形成特色經濟的大環境。從我們在西部部分省的縣級調查情況看,實際上許多縣政府的主要力量已自覺不自覺地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包農戶、上產品、跑市場,已經形成了參與經濟領域活動的聲勢。
我們認為,在發展經濟的整個過程中,西部地區的基層決策者特別是縣鄉兩級領導者應該樹立“老板”意識、“商人”意識,從而擔負起做全縣全鄉經濟營銷大文章的重任。目前看,西部地域遼闊,物產也較為豐富,但農民自發闖市場的能力大大低于東南沿海地區的農民,所以市場發育不健全,特別是一些偏遠地區靠農民一家一戶搞經營,實現規模效益是比較艱難的。如陜西北部的山杏、仁用杏發展,一家一戶栽植可以,但一家一戶個體營銷是不行的,也難以形成規模經濟;黃河沿岸的紅棗一家一戶也可以栽植,但一家一戶經營則是不行的;陜西子長的洋芋,洛川、黃陵的蘋果,黃龍的核桃等如果僅僅停留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營銷過程中,那么,經濟的規模效益是無法體現的,也不可能變成實現小康的真正力量。因此,西部發展特色經濟過程中必須有人擔當老板重任、必須有人成為職業商人。在經濟進入發展軌道的初始,一個縣一個鄉主要決策者應該是老板、應該是商人,進而帶動農民和更多人的商人意識、老板意識崛起。
三、在發展西部經濟的過程中西部的政治優勢資源優勢必須有新的嫁接點,人力資源的開發必須有新的切入點,即必須從根本上重視公務員隊伍中知識力量的培植,必須發展當地的文化教育事業,把高素質的文化隊伍、科技隊伍與政治優勢、資源優勢結合,增強二者的可信賴度,并使之能夠轉化成強勁的經濟優勢。
西部有全國其他地方不可比的資源優勢,煤炭、石油、天然氣,豐富的水力、良好的畜牧業;西部也有全國不可比的政治優勢,江西瑞金、井岡山,貴州的遵義,廣西的百色,陜西延安及云南四川的許多地方都是革命根據地,但幾十年來,這種資源優勢、政治優勢始終是低效益發展、低水平工作尋找外部援助的一種理由,始終是西部經濟尋找施舍的出發點。由于自身的不足——低管理水平、低文化教育、低科技水平,所以每一次外援爭取到的優惠條件都低效率轉化,起不到推動經濟根本發展的目的。
資源優勢和政治優勢的存在是一種客觀,如何使它被一種高文化素質的人依托,這是西部發展自身特色經濟中必須有的一個新視野。西部經濟的落后,根本上是文化水平的落后,科學技術的落后,人力資源質的方面不能得到根本的改變。改革開放二十年發展所取得的經濟成績是與低基數的基礎相對應的,基本上是從土地、資源、原材料的初級轉化過程中獲得的,對科學技術的依賴性并不突出,但進入經濟大開發發展階段之后,僅靠土地、礦產資源、原材料方面的優勢已經不夠,必須依靠科技水平的提高;必須依靠勞動者文化素質的提高;必須依賴人力資源質的方面的改善,才能是土地的潛力、礦產資源的潛力、原材料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此,培植知識力量,提高人力資源的質量必須擺在與發展經濟同等重要的地位上來。
知識力量培植和人力資源質量提高包括技術力量和文化力量兩部分。目前,對技術力量的培植主要是這么幾個方面:㈠、西部各省應擴大本地大中專院校在本地的招生規模,根據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招收更多的高中畢業生,力爭使他們成為適應本地經濟發展的人才,并能保證這些人才在本地得到充分的消化與吸收。同時,加大西部各縣(區)職業技術培訓力度,增大培訓面,按發展時段培訓不同層級、不同類別的農民技術人才。㈡、對公務員隊伍中的分流人員、教師隊伍中的富裕人員和中等專業技術學校畢業的學非所用的部分畢業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從當地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開設相應的課程,使他們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并能成為新的技術力量。㈢、通過送出去的辦法培養西部發展所需要的各級各類高級技術人才,確保各地高級技術隊伍的穩定。要把那些已經有一定專業特長的優秀人才包括優秀管理人才送到國外有關的高等院校、農莊、新技術開發區培訓,送到國內一流大學培訓,送到沿海開放地區更新觀念,每年一批,逐年優化,最終能夠形成自己擁有的高級技術力量,保證在西部經濟發展的全過程中高級技術力量的連續發展。㈣、真正發揮西部鄉、村兩級農民技術學校的作用,每年利用適時時機邀請專家、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示范講學,引導農民掌握實用技術。在陜西省的武功、禮泉、洛川、志丹等地,邀請專家技術人員到農村講學已成為生產中的重要環節。有的技術人員幾十年如一日傳授經驗,不僅鞏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而且帶動起一大批農民技術骨干,使生產的技術含量大大增強。
對文化力量的培植主要是發展教育事業,普遍提高勞動者整體文化素質,即包括對市縣領導干部文化素質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二十年來,整個西部教育發展參差不齊,城市發展水平較高,偏遠地區則非常落后,教育的發展遠遠不能適應經濟建設的需要,也與西部的政治地位極不相稱。由于文化的落后,西部多數地方的外部形象依然是貧窮和落后,反過來影響了西部的政治優勢。要開發西部經濟,實現奔小康的目的,如若再不從本質上解決教育問題,那么,發展西部經濟的速度勢必要受到影響。就目前而言,解決文化力量的培植問題必須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㈠、要首先解決市縣鄉三級政府決策者知識老化的問題,充分發揮各?。ㄗ灾螀^)縣級黨校的作用,定期進行經濟理論知識、法律知識、文化知識的培訓,進行有關學科前沿知識的培訓,使他們能夠始終把握知識發展的脈搏,從而增強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意識。同時,市一級黨校要真正成為干部接受再教育的基地,發揮他們服務經濟建設的功能。㈡、完善農民業余技術學校的管理體系,充分利用農閑時間對農民中的技術骨干進行技術培訓,有條件的地方可以不定期組織他們到外地參觀取經。通過他們的示范作用確實影響和帶動周圍農民學技術的熱潮,使農民由被動接受技術知識轉到主動接受技術知識。㈢、要切實加強對基礎教育的投入,要對基礎教育的目的有明確的認識,即在重視高考升學率的同時也要把培養普通勞動者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來完成。對整個西部地區而言,即使高、中考升學率達到了50%,也還有50%的高中畢業生要從事普通生產勞動。如何把這一批人培養成合格的有文化的經濟建設中的重要力量就成為各省(自治區)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西部地區依靠希望工程的資助各地的教育設施近年雖有一定的改善,但師資結構仍就不盡合理,限制了各類人才的培養。加之經濟的貧困導致正常的教育投入不能及時到位,某中程度上限制了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明確培養目標,增加教育投入是改變教育基本狀況、服務經濟建設的首要工作?!肮珓諉T之家”版權所有
有了得到充分開發的人力資源;有了高素質的勞動者隊伍;有了高水平的管理者隊伍,在此基礎上科技力量能夠不斷得到提升,科技水平能夠得到不斷的發展,那么,西部的資源優勢、政治優勢就能顯示出強進的經濟優勢來,西部經濟也就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經濟發展的速度就一定能夠突飛猛進,西部人民奔小康的目標就不僅是一種可能,而且會變成一種必然。
打好政治優勢牌,打好資源優勢牌加快西部大開發的步伐是西部發展經濟過程中的一種理性選擇,無論何時,這種選擇必須建立在不斷增加可信賴度的發展基礎之上,必須有高文化、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依托,必須有現代化的管理水平嫁接。否則,資源優勢、政治優勢會變成政治乞討,經濟發展會永無止境地蝸牛爬坡式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