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安全及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全球性資源生態危機的加劇及全球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國家安全要素擴大到包括資源環境在內的一些非傳統安全要素上,現今,水安全已成為國家安全問題的核心內容之一。為此,筆者探討了我國水安全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分析了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提供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國家安全水安全對策研究 1引言
水不僅是一個生態環境問題,也是一個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政治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安全。
中國水資源的總量雖然不小,但人均占有量很低,水土資源在地區上的組合不相匹配,水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有專家研究,在中國所有的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自然資源中,水資源對中國的人口承載能力限制最大。以至于“中國糧食威脅”論的始作俑者美國人萊斯特·布朗先生,于1998年在《中國的水資源短缺將震撼世界的食物安全》一文中,以中國水資源的嚴峻形勢為其論點提供新的佐證,雖然國人對布郎先生的論點不以為然,但對他所提出的中國水資源危機問題不能不引起國人的高度重視。
2水安全
20世紀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經濟規模的迅速擴大,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結果人類對地球的影響力空前膨脹,全球性的人口、資源、生態等危機的出現,導致人們的國家安全觀念有了質的變化,由傳統的著眼于國家機器維持政權、社會穩定的能力,轉變到著眼于整個國民系統因應于其中某一或多個要素的變動的自我調節與恢復的能力,表現在國家安全要素由傳統的軍事、政治、經濟諸要素而擴展到包括科技、文化、環境等非傳統的影響國家安全的要素,水就是這樣一個非傳統的影響國家安全的重要要素之一。
2000年在斯德哥爾摩召開國際水討論會,從1991年開始每年一次,到2000年已經開了10次。2000年該會議的主題是“21世紀的水安全”。在這次會議上對“水安全”和為了實現水安全人類面臨的挑戰取得了共識,注入了新的內涵。
(1)水安全
會議提出水安全的含義包括:確保淡水、沿海和相關的生態系統得到保護和改善;確保可持續發展和政治穩定得到加強;確保每個人能夠以可承受的開支獲得足夠安全的淡水來保持健康和豐富的生活;確保人們不受與水有關的災難的侵襲。
(2)實現水安全,人類面臨以下挑戰
滿足基本需要一承認獲得安全、充足的水和衛生環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保證食物供應;保護生態系統;分享水資源;對水資源進行風險管理;提供使用水的有償服務;確保良好的水資源管理。
3中國水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
3:1水量有限供不應求
我國水資源貧乏、短缺的問題,不容樂觀。人口占世界的22%,而淡水量僅占世界的7%左右,人均占有量不足2200m3/年,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4,我國已被列人世界13個人均水資源貧乏國之一。按照現行國際標準,人均水資源量1000m3/年為人類生存的最低需求,人均水資源量2000m3/年就處于嚴重缺水邊緣。以這個標準來衡量,我國目前有6個省、區(寧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江蘇)人均水資源尚不足500m3/年,離最低的生存需求都相差甚遠。此外,還有16個省、區人均水資源低于2000m3/年。目前,全國一半的城市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達130個,全國城市每年缺水60億m3,不少城市為此不得不實行定時供水。此外,當前全國農村目前1.33億hm2耕地中,尚有0.55億hm2為無灌溉條件的干旱地,有0.93億hm2草場缺水,全國每年有0.2億hm2農田受旱災威脅,農村8000萬人和6000萬只家禽飲水困難。農業缺水量達3000億m3。水的貧乏、短缺供不應求的危機現實,亟需認真對待。
3.2污染嚴重水功能衰退
近年來,我國水體污染日益嚴重,全國每年排放污水量高達560億t,除70%的工業廢水和不到10%的生活污水經處理排放外,其余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人江河湖海,致使水質嚴重污染和惡化。
全國118個大中城市的水質監測數據表明:86%城市河流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高達64.4%的城市地下水受到嚴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輕度污染,僅有2.5%的(3個)城市的地下水尚未受到污染。
從全國情況看,水污染態勢呈總體惡化趨勢,形勢十分嚴峻。水污染正從東部向西部發展,從支流向干流延伸,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地表向地下滲透,從區域向流域擴散。全國9.5萬km河川,有1.9萬km受到污染,0.5萬km受到嚴重污染,清江變濁,濁水變臭,魚蝦絕跡,令人觸目驚心。松花江、淮河、海河和遼河水系污染嚴重。水體功能嚴重衰退。
3.3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60年代,中國地下水開采量僅是20億m3~30億m3,而目前已突破1000億m3,占全國供水總量的20%。有100多座城市地下水位持續下降,華北地區的地下水位每年以高達0.3m一3m的速度下降,目前全國有200個縣市共發現757處地面裂縫,其中西安市最為嚴重。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在遼寧、河北、山東、江蘇等沿海地區,發生大面積的海水入侵,面積已達1500km2。
水土嚴重流失,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的土壤近50億噸。建國以來全國興建的8.6萬座水庫,總庫容為4000多億m3,已淤積損失庫容1/10,淤廢重點水庫22座。此外,因河道淤塞而導致通航能力下降,全國河道通航里程由60年代的17.2萬km降低至10.8萬km。自1972年以來,黃河幾乎連年斷流,且一年比一年嚴重,除下游斷流情況嚴重外,各支流控制站亦多數出現斷流,甚至1996年和1998年黃河源頭發生前所未有的斷流現象。1998年遼河干流新城子段斷流37天。
由于森林植被受到嚴重破壞,水資源平衡受到破壞,一方面造成水源減少,加上水土流失,河湖淤塞,一些地區連年干旱,另一些地區連年出現洪澇災害。1949年一1991年的42年中,全國每年平均受災面積780萬km2,成災面積431萬km2。近十年,長江、黃河、淮河等江河連續發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澇災害。我國是一個河流眾多的國家,主要河流沿岸人口集中、城市密布,全國約有1/10的國土面積位于河流洪水位以下,而該地帶集中了全國人口的40%,工業總產值的60%,洪水威脅成了經濟發展的一大憂患。干旱缺水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每年因缺水影響工業產值約2300億元。農業受旱面積由70年代的0.11億hm2增加到1997年的0.33億hm2。由水資源缺乏而引:起的旱災在松遼平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等地區年減產糧食200萬t一300萬t。
4影響中國水安全的主要原因
4.1經濟外延式增長人口快速增長及城市化導致水需求量急劇增加
改革開放20年來,我國經濟規模翻了兩番多,但經濟結構水平仍然很低,導致用水量的大幅度增長,20世紀80年代全國總需求量為4400億m3,90年代為5500億m3。按“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規劃,預計2010年的水資源需求總量為6900億m3,2030年將增至8200億m3。目前,我國人口已達13億,21世紀我國人口將繼續增長,預計2030年將達到高峰。2050年我國人均擁有水資源量將從20世紀80年代的2700m3減至1700m3。從長遠看,人口的增多,經濟的快速發展促使水資源需求較快增長,水的供求將形成更為嚴峻的態勢。
4.2長期開發利用不當導致水體污染與生態環境惡化
由于人口增長和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加上對水資源管理不善,使河流、湖泊、水庫、地下水的水質受到重大影響。長期以來,我國盲目開懇土地,圍湖造田,大量砍伐森林,破壞草地植被,過度放牧,致使草地退化,開懇草場為耕地,促使沙化速度加快,消減了植被涵養水資源能力,減少了地面可供蒸發水源,改變了徑流形成的時空分布,破壞了大氣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自然正常循環,使水資源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破壞,加劇了洪澇水旱災害的發生和水體污染。我國長江流域每年新增人為水土流失面積1200km2。自1954年以來長江中下游水系的天然水面減少了12000km2。
4.3水資源宏觀管理體制的問題
我國傳統的水資源管理在計劃經濟時期,一直是分部門管理,管理的重點是供水工程建設。這種管理模式存在許多弊端:
(1)以供為主的水利發展模式,使社會經濟發展過分依賴水資源的投入,加劇了水資源的浪費和水污染,忽視了水資源的過度開發與自然環境退化的關系;
(2)分部門管理水資源,經常出現部門間政策目標相互磨擦的不利影響;
(3)以中央政府投入為主的水利建設方式,導致了不適當的方式分配水資源,阻礙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水資源產權制度的建立和水市場的培育;
(4)水資源的無償使用和不合理的供水價格導致了水資源價值的嚴重扭曲,以及對水資源需求的膨脹,國家對水工程建設與管理的投資與補貼不堪重負。
4.4水資源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不健全
我國在水資源管理立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制定了專門的《水污染防治法》、《水法》,及一些其他的水資源法律法規。但這些有關水資源管理和水體保護的法律、法規及規章之間及與其他資源生態方面的法律缺乏有機的聯系。水資源是與其他自然資源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水資源的利用方式可以影響到與之相關的資源的利用,同時,其他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也會引起水資源的連鎖式的破壞。因而,互不相連的資源保護法不僅不能很好地保護某一專門資源,其拼湊起來的整體也不能從根本上對整個資源作為一個系統起到有效的保護。因此,必須有一部關于資源整體的系統的資源管理立法。
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我國目前還缺乏關于地下水的專門的法律,使得我國地下水管理混亂,而地下水的開采不合理又必然對地表水產生影響,最終影響到整個水環境。
另外,現有的環境、水利建設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及規章對水資源保護工作規定的不具體、不明確,可操作性差,不能體現出環境與資源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
5水安全問題的戰略對策
5.亞轉變思路從長遠利益制定水安全戰略
21世紀將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經濟全球化程度將進一步提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將不再靠資源擁有的多少來衡量國力的強弱,人類社會的發展將從依靠資源消耗轉向依靠科技創新。我國是一個人均資源量十分緊缺的國家,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目標,人們必須轉變觀念,開拓思路,著眼于長遠利益,高瞻遠矚,重新審視傳統的國力評定方法,從片面追求經濟規模的擴大轉變到更看重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國家、社會制度的建設與生態環境的改善等影響國計民生的戰略要素上,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科技立國與人文立國并重,建立起和平、富強、穩定的社會。具體到水安全戰略上,就是要把節約用水、高效用水當做一項基本國策,要讓國民視節約用水為一個重要的美德,并用法律和制度保證其得到有效貫徹實施。
5.2保護淡水生態系統
對河流生態系統的治理不當,將導致極大的經濟損失。堤防、大壩、水閘、水庫等工程對擴大農業、促進導航和控制洪水等方面確實發揮了作用,但與此同時,它們也對生態系統造成了巨大的損害,這又反過來引起了自然界的報復和災害。因此,在治理河流時,要把河流當做整個生態系統,而不應當做孤立的區域進行管理。這不僅有助于減少洪水泛濫,而且有助于恢復流域的生態系統。歐洲一些國家已經認識到了保護河流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所以采取了措施恢復河流生態系統,挽回其自然功能,例如:提供安全的飲用水、恢復地下水供給、蓄洪等。人類社會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適當控制“人力”對河流生態系統無休止的、無限制的干預,適當釋放“自然力”對河流生態生態系統的優化。
5.3實現水資源的統一管理與綜合管理
水的問題是和其他生態環境問題相聯系在一起的,水安全問題應納入整體生態環境保護當中,既要有權威的水主管部門加強對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同時,又要有強有力的資源環境的綜合管理,為此,要以流域單元,建立流域管理機構,實行流域綜合管理。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必須從全局性和經濟效益出發,把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與能源和原材料的開發利用、環境保護、維持生態平衡有機地結合起來,把供水、灌溉、抗旱、水土保持以及旅游結合起來。并建立國家統一的水資源管理體系,對水資源進行統一管理。
另外,要從水資源的供給型管理轉變到水資源的需求型管理上來。水資源需求管理強調把水作為一種稀缺的經濟資源,對水資源的優化利用著眼于現存的水資源供給,而不是自發地向新的供水能力投資以滿足來來需求。
5.4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加快水價改革
建立水資源市場,實現水資源市場化管理。建立水資源市場的目標是在水資源的使用和分配中引入市場機制,實行“使用者付費”的經濟原則,利用經濟手段和市場刺激,使其成為法律手段的重要補充,確保政府在市場和價格政策扭曲中起調控作用。水資源價格在水資源調控中起著重要作用,水價過低就會將供水部門的效益無償轉讓給用水部門,從而使供水成本得不到補償。同時,水價過低對于居民節水意識的形成和水資源的保護是極為不利的。
5.5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水安全
加強法制建設,依法保護水安全。目前最緊迫的任務是根據國家環保法制定各流域、區域的水資源保護法。我國的水環境保護法是建立在按行政區進行管理的基礎上的,客觀上造成了只顧本行政區的利益而犧牲下游地區水環境質量為代價的地方保護主義,從而加劇了水污染。因此,應結合各流域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制定相應的流域水資源保護法,使各個流域水資源保護工作盡快走上法制軌道。另外,水利工程法、地下水法也亟待研究,對現有的水法,還必須進一步完善,使其更加具體,增加其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1MiriamR.Lowi,BrianR.Shaw.EnvironmentandSecurity:Discoursesandpractices.Macmillan
Press,2000:33~49.
2王星橋.全球關注“水安全”.嘹望,2000(4)
3金傳良,郭治清.中國水資源質量概述.水文,1996(5).
(作者系北京大學環境科學中心摘自:《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