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銀行金融服務外包的風險管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當前,金融服務外包作為商業銀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有效手段,已在全球引起了廣泛關注。風險管理作為現代商業銀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會受到金融服務外包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這一影響?該如何利用服務外包提高銀行風險管理能力?又該如何控制服務外包所帶來的新的風險?本文從介紹國際成熟的金融服務外包體系出發,揭示合理應用金融服務外包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從而論述了國內金融外包發展面臨的障礙和問題,為國內金融服務外包實踐提出啟示。
一、國際上日漸成熟的金融服務外包體系促進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
風險管理是現代商業銀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國際商業銀行出于自身競爭戰略、控制成本、提高客戶滿意度、增強核心競爭力等考慮,不斷提升服務外包的應用水平,促進了商業銀行服務外包的迅速發展。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在此過程中也得到了極大提升。從國際先進商業銀行的成功經驗來看,逐漸完善的監管法規和成熟的行業規范對外包風險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從而降低了由于選擇服務外包而產生的風險。
隨著金融服務外包業的發展,國際上商業銀行與接包企業對服務外包的理解和運用也愈加成熟和規范。一方面商業銀行作為發包方,更多的依據其長期戰略規劃與流程變革成果制定發包策略,逐漸形成了成熟、穩定和長期的外包需求,并建立了對接包企業的有效管理體系與合作機制;另一方面,隨著接包企業業務規模持續擴大,其專業程度和交付能力不斷提升,有能力提供更低成本且符合規范、風險可控的服務。這也相應提升了商業銀行管理業務風險的能力。
金融服務外包伴隨著商業銀行流程改革加速興起并得以發展。國際先進商業銀行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流程銀行改革。為提升核心競爭力,降低成本,逐步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給業務能力強的接包企業。這一過程的不斷發展推動了發包應用和接包服務水平的同步提升。以客戶為中心的流程再造,為商業銀行大規模應用服務外包奠定了基礎。一系列長期、大規模的服務合同不斷產生,接包行業相繼出現像IBM、HP、Accenture,以及TCS、Wipro等大型服務外包企業;服務外包的應用水平也逐步靠近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流程。對許多專業化程度較高,規模效應較為明顯的銀行業務來說,成熟的接包企業往往能夠提供較發包銀行相比成本更低,質量更高的風險管理。客觀上,業務流程外包給第三方,會造成內部流程相互制約、相互制衡的局面,有利于風險管理。而接包企業自身的風險和業務管控能力不斷提升,又強化了這種風險管理能力。德意志銀行之所以選擇將IBM作為長期IT業務服務外包供應商,就在于“選擇IBM不會犯錯誤”。
市場規范的完善同樣對服務外包發展起到促進作用。例如,國外服務外包行業普遍十分重視對服務水平協議(SLA)的不斷完善。與銀行自身完成某項業務不同,服務外包是通過外包合同條款對業務的內容、目標、管理、審查、保密性和安全性等問題進行強制性約束,并受違約條款和相關合同法規的保護。在各國相應SLA的嚴格限定下,商業銀行可以對外包出去的業務實現相當程度的風險可控,以避免內部操作時可能出現的風險管理問題。
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紛紛制訂了文件來規范金融服務業務外包活動。2005年2月,巴塞爾委員會主導的聯合論壇的《金融服務外包文件》中規定了九條原則,以指導受監管金融機構的服務外包活動,確立監管當局的管制責任和義務。2006年4月,歐洲銀行監管委員會又參照有關國家的外包立法與實踐的發展,了《外包標準》(建議稿),強調要將金融服務外包的風險納入金融機構及金融監管部門的風險管理中。在國際組織的相關指導文件的基礎上,各國政府也針對本國現狀為金融服務外包進行了監管立法。對發達國家而言,這一系列的監管法規和行業規范,經過具體地執行,促使健康有序的金融服務外包產業環境逐漸形成,對服務外包風險實現了有效控制。
聯合論壇的《金融服務外包文件》提出了金融服務外包實施中可能會出現的十種主要風險。在產業發展的實踐過程中,各國政府逐漸摸索出了有效的風險控制辦法,并制定了相應的監管法規。下表列舉了主要外包風險和控制辦法,并舉例說明了各國相應的政策法規。
表一主要外包風險、控制辦法以及各國政策法規國際組織和各國監管機構高度重視金融服務外包行業的發展以及外包中的風險控制,并持續進行相關政策實踐,基本實現了對服務外包風險的有效管控。
國際先進的發展實踐和經驗表明,完備的監管法規和成熟的行業規范,加之日益成熟的商業銀行與接包企業在風險管理方面共同合作,使得金融服務外包不僅滿足了商業銀行提升競爭力的需求,也在客觀上提高了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水平。
二、我國的金融服務外包在監管環境和企業能力等方面都與國際成熟體系存在差距,在輔助商業銀行進行風險管理方面亟需加強
我國金融監管部門曾相繼出臺了《銀行業金融機構信息系統風險管理指引》、《商業銀行合規風險管理指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等管理文件,其中若干條款涉及到服務外包業務,并做出相關規定。從服務外包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來看,這些規定顯然不能應對全部的監管需要。監管制度的不完善,與風險控制相關法規缺失甚至沒有具體的操作規范,商業銀行無從確立風險防范標準,難以主動管理服務外包風險,也同時制約了銀行機構對外發包的積極性。
還應引起注意的是,商業銀行在享受服務外包降低成本,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同時,也面臨著新的風險管理課題。如某些業務環節被外包出去,客觀上削弱了商業銀行的業務控制權,商業銀行只能依賴接包企業對該業務的有效管控。如果接包企業出現操作管理問題,例如泄露客戶數據,則商業銀行要承擔由此產生的操作風險。這些都亟需國內有關監管機構提出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監管制度規范和行業操作標準,以指導商業銀行應對上述風險。而到目前為止,在已有的配套法規和標準尚不能滿足需要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往往出于對風險控制和被動合規目的的考慮選擇放棄服務外包,或轉而考慮自建服務中心,而很多自建服務外包中心不具有成本優勢,僅僅是出于便于風險控制的考慮。
此外,國內金融服務外包的市場運行管理機制也需要不斷完善,例如約束接包企業操作合規的服務水平協議(SLA),是準備開展外包業務的商業銀行和服務提供商之間一致協商的結果,不僅是證明業績標準和服務質量的約束條款,同時也是測量、監控和控制與外包技術服務相關的操作風險和金融風險的工具,是一份成功外包合同的主要組成部分。國外多年的成功實踐使得服務水平協議方面的相關法律比較完善,有很多具體的治理措施。如怎樣構建SLA、如何發展、起草標準是什么、如何管理SLA等。然而在這方面,我國還有所欠缺。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銀行和服務商之間出現爭議卻無法得到有效解決。
綜上所述,我國現階段外包監管法規、市場規范管理機制不健全的外部環境加大了國內銀行利用外包服務來提升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的難度。
近年來,國內銀行開始嘗試涉足外包業務,但業務形態主要集中于低層次的服務外包業務,較少像國外同行那樣開展BPO業務,更罕見大型的、長期的、連續的服務外包合同出現。服務外包難以充分展現輔助風險管理的作用,其原因不外乎這兩點:流程銀行變革在中國剛剛起步,國內銀行普遍對服務外包的認識水平還停留在拾遺補缺,補充銀行勞動力不足的低水平階段,對服務外包作用的認識有待提升。此外,流程銀行建立全行統一的服務外包戰略規劃,在當前銀行內部部門條塊劃分的情況下統一規劃很難形成。銀行將服從區域和部門管理的低水平業務外包出去,又難以達到通過第三方參與流程,從而制衡控制風險的目的。從國外先進商業銀行的發展經驗來看,只有建立了以客戶為導向的,以流程管理為核心的銀行管理模式,服務外包才能有效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和效益,客觀上控制操作風險的優勢才能夠逐步顯現。此外,金融服務外包的健康長期發展,有賴于商業銀行和接包企業之間建立長期的信賴與合作關系,從風險管理角度出發,這種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有助于接包企業提升自身控制風險的能力,更有助于商業銀行規避操作風險。經驗表明,這種長期關系的構建需要商業銀行具備統一的發展規劃、統一標準化的業務流程、相對集中的后臺數據等關鍵條件和因素。
選擇具有在金融行業實施經驗豐富的服務商是外包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國外大型外包服務提供商在中國的分支機構,雖然其專業化程度較高,國際外包經驗豐富,短時間內卻難以和中國外包環境、本土文化相適應。另一方面,對于本土服務商來說,多數企業仍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缺乏全面的外包服務經驗,未能建立良好的業界口碑,其自身也尚未形成成熟的管理方法和流程,不能保證交付能力和自身財務的穩定性;此外,由于缺乏與發包方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同行業的競爭壓力也使得接包企業難以專注于自身能力的提升和管理的完善。
已經開展服務外包的商業銀行同樣面臨著無法有效評判接包方技術能力和操作規范水平的難題。一旦商業銀行選擇了不能勝任的服務商,對銀行經營、客戶資源、信譽等方面的潛在損失將是非常巨大的,在風險管理方面的隱患也不容忽視。例如國內市場上規模較大的數據外包業務,一定程度上存在著保密和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操作風險。
綜上所述,國內金融服務外包市場和接包企業都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更需要建立完善的資格審查和信用評級制度以幫助商業銀行選擇合格的服務商,以幫助接包企業獲得相應資質并理解銀行業務,有效履行業務活動中的風險管理義務。
金融服務外包行業的發展需要金融機構、接包企業以及政府監管部門和各地園區相互促進,共同成長。要在這幾方之間架起信息溝通的橋梁,并引導規范彼此之間的良性互動,行業協會和權威專業研究咨詢機構需擔當重要角色。
首先,商業銀行對服務外包業務的需求,需要不斷被激發和引導。在這一過程中,商業銀行需加強服務外包認知及構建服務外包的發展規劃,設計、管理、評估服務外包項目,完善接包流程的風險管理。其次,接包企業需要深入了解商業銀行的運營流程、業務需求和風險管理需求;需要了解自身服務能力與商業銀行期望值之間的差距;更需要了解未來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和國際服務外包成功經驗。再次,金融監管部門需要了解行業風險規律和特征,以便制定相應的監管政策。最后,大力推進各地服務外包經濟的地方政府,也需要引導本地企業提升產業水平,完善園區定位,招商引資,吸引高素質人才和高質量商業投資。
而諸如此類困擾行業發展的問題還很多。要解決這些問題,就是要充分發揮權威的行業協會和專業的研究咨詢機構的作用,從而有效指引行業發展。行業協會、咨詢機構能夠行業發展趨勢信息,研究行業管理和業務標準,為企業發展提供咨詢服務。在目前國內市場上,這類機構的作用還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
三、包括商業銀行、接包企業、金融監管機構、外包行業協會和專業研究機構在內的相關各方應共同努力,創建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針對國內金融服務外包業在發展初期存在的問題,國內金融監管機構和外包行業協會應進一步推動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建立健全行業標準,更快提出在資格審查、糾紛處理、風險防范等方面的具體操作規范;國內商業銀行需要進一步加深對金融服務外包的理解,提升金融服務外包的戰略地位,以實現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完善風險管理的最終目標;接包企業要不斷提升對商業銀行管理流程和制度的理解和認識,完善自身的管理體系和制度,特別是加強對客戶數據和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減少操作風險,還要提升交付能力,培養核心人才,逐步向產業鏈的高端發展;此外,專業的金融服務外包研究咨詢機構也應開展更加深入的研究,體現其研究成果的價值,對促進產業發展起到應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金融機構、接包企業、金融監管機構、外包行業協會和專業研究機構各方,還應在提升服務外包核心價值和加強風險管理能力方面開展深層次緊密合作,逐步形成適應我國發展特點的金融服務外包體系。我們相信,中國的金融服務外包產業有著廣闊的未來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