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幣匯率改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改革人民幣匯率有三種可供選擇的本位,即國際本位、國家本位和超國家本位。我國唯一的選擇是國家本位。本文利用凱恩斯關于堅持國家本位否定國際本位的思想,強有力地駁斥了當前對我國實行的匯率政策的不當指責。
關鍵詞:貨幣主權;國家本位;匯率穩定
人民幣匯率改革是近年來國內外理論界討論的熱點,總理于2005年5月16日在北京會見美國商會代表團時明確指出,人民幣匯率改革不僅關系到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且還涉及到中國的主權。而只有堅持國家本位,才能實現這一目的。
一、人民幣匯率改革關系到國家主權
馬克思說:“對于這一時代說來,貨幣是一切權力的權力。”恩格斯更深刻地指出:“當人們發明貨幣的時候,他們并沒有想到,這樣一來他們就創造了一種新的社會力量,一種整個社會都要向他屈膝的普遍力量。”“誰握有它,誰就統治了生產世界。……一切商品,從而一切商品生產者,都應畢恭畢敬地匍匐在貨幣面前。”。凱恩斯也說:“通貨問題為我國(英國)恢復在國際金融領域的領導地位,提供了絕佳機會。我們或許領導整個大英帝國以及世界半數以上其余各國緊隨著我們的步伐,從而使倫敦在穩固的基礎上重新確立其金融主導地位”。可見,經典著作家都認為貨幣不僅涉及到國家主權,而且還涉及到一國在整個國際金融領域的領導權問題。在當代,紙幣是國家依據法律和社會需求創造的,國家通過發行紙幣、管理紙幣來實現自己的經濟目標,維護自己的經濟主權。國家紙幣作為一種權力主要表現為,作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具有的購買的權力;作為資本所具有的自行增殖的權力。兩個不同國家的貨幣一旦按匯率相互兌換,就意味著本國貨幣主權在一定程度上的外國化,外國貨幣主權在一定程度上的本國化。但這種貨幣主權相互轉化的權力并非完全對等,必然有一種貨幣作為本位貨幣或標準貨幣居于主導地位,另一種貨幣則為輔助貨幣。國與國之間在貿易和金融過程中的主動和被動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匯率所反映、由匯率所決定的。馬克思早就指出“數量關系就是一切。”
二、國際本位不是人民幣匯率的理想選擇
在當今世界,有三種相關的本位:一是國際本位,即本國貨幣以美元為標準,與其以固定匯率的方式自由兌換;二是國家本位,即本國貨幣依然以美元為標準,但本國以可管理的浮動匯率的方式或以完全浮動的方式與其兌換;三是超國家本位,即一些國家真誠合作創立像歐元這種共同貨幣,取消本幣,在合作國的區域內,貨幣和經濟實現完全融合。
有人認為理想的本位是國際本位,答案并非如此簡單。凱恩斯是“三種本位說”的提出者,而且還是國際本位的反對者。他明確指出,國際本位不僅不是理想的匯率制度,而且是一個壞到無以復加的維持均衡的辦法。其理由有三:其一,堅持國際本位,無法維持國際收支平衡。凱恩斯指出,在固定匯率制度和資本自由流動并存的情況下,如果國際投資者認為某一國經濟前景不好,國際資本就大量從該國流出,該國資本賬戶大量逆差,而且這種流出在很短時間就完成,該國靠貿易順差是無法彌補資本賬戶逆差的。在這種外部沖擊下,該國最終為了本國利益只好放棄固定匯率制度。1997年發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根源正在于此。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后,東南亞各國一直實行本幣對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同時又加快金融自由化的步伐,結果引起巨額國際游資沖擊東南亞各國貨幣,最終迫使他們放棄與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這說明國際本位不是理想的本位。其二,堅持國際本位,就要使本國經濟依附大國經濟亦步亦趨,這是很難做到的。對于這一點,凱恩斯在《預言與勸說》中說得特別清楚和透徹。“實際上,金本位的含義不過是保持同美國一樣的價格水平和一樣的利率水平(概括而言)。整體目標在于使倫敦和華爾街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我請求財政大臣和英格蘭銀行的總裁以及那些暗中左右我們命運的不知名的其他人士仔細地反思一下,這也許是一種危險的做法。”“倫敦與紐約之間黃金和短期信貸的一次移動,對于他們來說,只是小小漣漪,而對于我來說,卻是一次大西洋的大風浪。如果對外貸款在方式上發生了變化,對美國銀行家和投資家的影響微乎其微,而給我們經濟方面帶來的后果卻不亞于一場地震。”其三,堅持國際本位,把希望寄托在與大國的真誠合作上,凱恩斯認為這也是夢想。他認為,如果英鎊與美元保持固定匯率,“即使在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英格蘭銀行之間建立了最親密、最誠懇的合作關系,但聯邦儲備委員會在權力方面,仍然會處于有利地位。前者可以忽視后者的存在而獨立行事;但是如果后者若忽視了前者,它隨著情況的變化,很容易發生黃金存量的過剩或者不足。”“他們(美國)準備在早期階段為我們承擔某種義務。但是如果認為在長期中他們一直會為顧及我們的需要而安排他們的事務,那是不切實際的夢想。”這三點足以說明國際本位不是理想的本位,也不是廣大中小國家可以選擇的本位,國際本位當然更不是人民幣匯率的理想選擇。歐盟中的12個國家創立的超國家本位——歐元,固然是理想的本位,但我國及我國周邊鄰國還不具備實行這種超國家本位的條件。因此,需要深入研究的只有國家本位。
三、國家本位是人民幣匯率的可行選擇
國家本位的基本內容有以下幾方面:實施什么樣的匯率以國家利益為基礎;為了本國利益必須擺脫固定匯率強加于本國所承擔的既不利、而又危險的義務;從本國利益出發管理本國貨幣供給;依據本國情況變動匯率使其成為發展本國經濟的有效手段;對資本流動加以管理和限制;以國家本位為基礎最終實現國際本位。
從1979年至今,我國基本上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也就是實行國家本位。1997年以前,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海內外對人民幣的信心不斷增強。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為防止我周邊國家和地區貨幣輪番貶值使危機深化,我國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并主動縮小了匯率浮動區間,1997年到2005年7月21日之前,人民幣對美元的市場匯率一直在1:8.2左右徘徊。中國人民銀行于2005年7月21日宣布,美元對人民幣交易價格調整為1美元兌8.11元人民幣,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提高2%。人民幣不再盯住任何一種單一貨幣,而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這僅僅是在有管理浮動匯率制度下的一次正常的調節,并非匯率制度發生根本變化。我國在確定人民幣匯率時要參考一籃子匯率進行調節,并不是說要實行一籃子匯率制度,而是在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時,要參考我國主要貿易伙伴國的物價指數和貿易權數,來調節人民幣匯率。
在國家本位下,雖然我國人民幣仍以美元為本位與其兌換,但我國可根據美國經濟變化情況美元購買力的變化情況、我國國內經濟變化情況、人民幣購買力的變化情況及其他主要貿易國的經濟情況,來主動調節人民幣匯率。這樣,人民幣對美元雖然在總體上處于輔助地位,但在具體交易中則處于主導地位。讓美元為我國經濟發展所利用,使人民幣匯率成為實現我國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和經濟增長的手段。顯而易見,對我國家來說,以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形式表現的國家本位是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過程中應選擇的理想本位。人民幣匯率改革必須堅持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這“三性”的核心內容,就是表明我國在人民幣匯率改革這個問題上,堅持以我為主,堅持國家本位,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四、堅持國家本位的優點
(一)可實行獨立的經濟政策。2007年,我國經濟面臨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CPI指數連續數月超過3%的警戒線,8月更達6.5%,創10年新高,管理或控制物價成為央行的主要責任。但在國際本位體系中,美元是本位貨幣,其他國家貨幣則成了美元的輔幣;美聯儲成為國際銀行體系中的中央銀行,其他國家中央銀行的職能僅是保證發行本幣以美國政府債券為基礎,本幣與美元的匯率固定不變;保證資本流動自由化,卻無力肩負的管理本國貨幣供給和穩定物價的職能。這種推理早已被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機所證明。在國際本位制度下,在巨額投機資本的沖擊下,各國中央銀行所能做的僅是提高利率。這不但不能成功阻止國際大炒家對本國貨幣的狙擊,反而使本國經濟一發不可收拾。1997年2月,泰國為維持泰銖對美元的聯系匯率而提高利率,以求吸引短期資本流入,用資本賬戶的順差來彌補經常賬戶逆差。結果利率提高引起商品價值下跌、股票和債券價值下跌、股市崩潰;利率提高使債務人的負擔加重,無力償還債務,銀行的呆賬和壞賬增加,債務人破產,銀行破產。利息率提高,使外匯大炒家們更確信泰銖必然貶值,大力拋售泰銖,使泰銖更快貶值,導致金融危機爆發。我國外匯交易規模和資本流動規模遠大于東南亞諸國,人民幣對美元的波動幅度很窄,我國沒有發生金融危機是因為我國的中央銀行依據國家本位,實施獨立的經濟政策,沒有讓國際資本流動完全自由化,強有力地排除外部沖擊,擔負起穩定本國經濟的責任。
(二)可加速人民幣實現國際化。我們堅持國家本位,并非要固守國家本位。而是要以國家本位為基礎,讓人民幣逐步走向國際化,成為國際本位。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國際收支順差,國際儲備不斷增加,人民幣在周邊國家的信用、信譽和威望迅速增強。人民幣可不經過兌換,被周邊國家的老百姓當作價值尺度、流通手段,人民幣開始由國家本位走向國際本位。在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地,中國游客在許多商店都可用人民幣直接購買各種商品;在越南、老撾、柬埔寨的一些地方,當地人毫不拒絕人民幣;在香港,人民幣已經成為僅次于港幣的第二大交易貨幣;在臺灣,由于人民幣幣值的相對穩定堅挺,被譽為亞洲的“美元”;即使在經濟發展滯后的蒙古,近年來也由于大量進口中國商品,對人民幣的需求增大。不僅周邊國家和地區,甚至在美國、法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都有人民幣兌換點。人民幣不通過兌換,直接在周邊國家的商品市場上充當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這說明人民幣已非中國所獨有,也為別國所接受了。我國的貨幣主權已轉移和擴大到別國了。這就是國家把貨幣主權轉給市場,市場把貨幣主權轉給個人,讓其打破國家的界限,自由進行流通。人民幣作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已沖破了我國的界限,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一種區域性的國際貨幣。必須承認,在周邊國家充當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人民幣與歐洲美元相比,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作用上都不能相提并論。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民幣必將有大規模國際化的一天,在條件成熟時,自然會演變成國際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