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物流管理本科畢業生就業調查及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的招生規模逐步擴大,通過開展就業評估優化人才培養體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章立足于對安徽省部分高校畢業生的調查結果,分析了崗位專業相關度、知識崗位支持度、就業地域聚集度三個供需契合測量指標的基本特征,并簡要分析了形成原因。最后,探討了改進物流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提高人才供需契合水平的若干建議。
1前言
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在最近十多年獲得了長足發展,與本世紀初相比,招生高校總數增長了三十余倍,是工商管理學科中少見的“爆發式”擴張專業。安徽省高校早在2002年就開始布局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目前已有19所高校正式招生,培養規模大幅度提升,畢業生輸出數量逐年增加。與此同時,有關教育方法單調、培養模式雷同、人才規格模糊的討論日漸增多,支持創新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的提議在物流教育界受到廣泛關注[1],一些機構甚至對物流管理專業的就業前景發出預警,因此開展畢業生就業調查以評估就業質量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自2012年開始,一直跟蹤調查安徽省高校物流管理本科專業的就業狀況[2],通過網絡調查、在線訪談和實地走訪等方式,累積收集了數百位畢業生就業數據,涵蓋安徽省數所高校。2015年筆者又陸續收集了兩百多份畢業生樣本,基于對這些受訪樣本的初步分析,可以發現當前安徽省物流管理本科生的就業形勢總體良好,并未出現就業困難現象。然而,受到宏觀經濟形勢及勞動力供給結構變化的影響,就業壓力并未消除,其中供需錯位現象仍然較為突出。在前期研究中,筆者曾提出要專門評估就業供需契合水平[3],但沒有進一步討論其評估視角。基于此,下文擬從就業崗位與物流專業的相關性(崗位專業相關度)、物流專業知識對就業崗位的支持水平(知識崗位支持度)、畢業生就業地域的分布特征(就業地域聚集度)三個方面,匯報畢業生調查結果,并給予簡要述評。
2崗位專業相關度有待提升
調查顯示,工作崗位與物流專業緊密相關的畢業生占比25%,一般相關的占比24%,不相關的占比50%左右,雖然高校畢業生的學習專業與就業崗位之間早已不是嚴格對應關系,但是近一半調查對象并未在物流崗位上謀求發展,這不免令人意外。兩年前筆者做過的同類調查中,曾有接近2/3的畢業生報告自己的工作崗位與物流相關,如果不考慮調查方案自身因素,前后兩份調查結果反映出物流管理畢業生的就業領域更加泛化,這與我們正在倡導的應用性人才培養愿景是不相符的。此次調查中,僅有36%的受訪畢業生希望跳槽到物流行業工作,這個比例說明畢業生的專業歸屬感不高,沒有把專業視為職業規劃的軸線。這個數據值得高校反思,在專業申報論證材料中,各校顯然會對物流人才的社會需求抱有厚望,并試圖為社會輸送更多物流緊缺人才,然而現實情況是,留在物流領域的人和愿意進入物流領域的人都沒有占到半壁江山,那么高校培養期望與畢業生的就業觀之間究竟出了什么問題呢?筆者在個案訪談時,也了解了部分畢業生的想法。首先,物流崗位層次低、形象差是畢業生的普遍性顧慮,體力勞務型的工作性質讓畢業生望而卻步,尤其是在女性群體中,畢業生普遍希望進入“辦公室”從事白領工作,不愿意承受場站或配送中心的工作壓力。其次,物流崗位起步薪酬不高,發展前景不大是畢業生的常見感受,與同學或朋友交流時,物流崗位的薪資水平有些差異。另外,也有畢業生認為,企業招聘崗位不適合本科生求職,不需要太多物流專業知識也可勝任,即找不到能夠發揮他們相對優勢的職業起點。上述原因表明,畢業生把專業崗位契合不佳歸咎于崗位不匹配專業,而不是相反。
3知識崗位支持度不及預期
專業知識對工作崗位的支持度也是筆者感興趣的調查問題,盡管接近半數受訪對象從事物流相關工作,但是只有30%的畢業生認為所學專業知識促進了崗位工作,這說明畢業生所學與所用之間存在一定差距,筆者在調查中并未就此問題進一步探究成因,不過結合個案訪談,潛在原因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第一,專業知識理論體系較為系統,而學生工作崗位僅為物流運作體系中的一個環節,尚不能將專業知識完整自如地運用到工作場景中。第二,專業知識有些陳舊教條,現實工作中不能循“書”而進,理論滯后于現實。第三,專業知識“過于”專業,實際工作場景中還沒有達到相應管理水平,理論超前于現實。筆者認為,培養應用型人才應該立足于應用場景,否則人才供需矛盾就無法避免。目前,包括安徽省在內,國內很多高校的物流人才培養規格都具有“大物流”“通才化”特點,這類畢業生最適宜在專業物流公司工作,對物流各環節都有介入能力,但是這類人才需求單位在全部招聘單位中占比并不多,傳統制造業、流通業才是物流專業人才最大的服務對象,進而在畢業生中產生了知識“無用”和知識“難用”困惑。因此,合理設立人才培養規格,根據就業實際制定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才是破解知識崗位支持度的關鍵所在。[4]
4就業地域聚集度依舊顯著
在受訪畢業生中,大約有45%的畢業生選擇在省內就業,江浙滬就業合計達到40%,該調查結果與兩年前的數據基本一致,說明在家鄉臨近地區就業是省內畢業生首選方案,江浙滬則繼續成為安徽大學生的重要備選地區。對于省內聚集就業現象,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是樂見其成,因為省屬高校的社會使命之一就是服務地方發展,物流專業人才在省內就業印證了當初設定的為地方物流業輸出人才的設想,高等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的正向促進關系得到驗證。當然,地域聚集度的解讀思路可能存在爭議,安徽省內物流業發展水平落后于發達地區,畢業生留守安徽也有可能束縛其發揮專業優勢,從而出現因為找不到合適物流崗位而轉戰其他行業的現象。因此,后期對地域聚集現象有必要開展更細致的調研和分析。
5提高物流管理畢業生供需契合水平的建議
實現人才培養供需契合是物流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議題,應當視為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根本目的。基于筆者對高校物流專業教育的觀察和體會,特提出如下幾點想法供同行交流:第一,物流管理本科層次可以設定面向特定就業場景的培養方案。當前社會中,物流人才梯隊的學歷結構無疑是以本科為主,初入職場的畢業生雖然缺乏經驗,理論知識掌握水平或許參差不齊,但依舊是可塑之才。與專科的實務型定位不同,本科畢業生的就業空間宜在專業化方面有所區分。比如為電子商務企業、物流企業、制造企業等人才需求單位培養更加貼近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也將根據就業場景而變更。針對性的就業場景不僅能夠增強畢業生的求職自信心,同時也能迎合用人單位召好才、召能才的心理訴求。[5]第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的招生規模應當適當控制。各校紛紛開設物流管理專業后,畢業生供給增長過快,與龐大的職業教育之間必然產生沖突。在用人市場,實務型崗位的主體地位不會動搖,本科生爭搶專科生飯碗應屬無奈之舉,全社會對管理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不能支撐全國高校畢業生的輸出洪流,因此必須對高校盲目招生行為及時干預,防止供需數量失衡繼續加劇。筆者認為,對于那些沒有找到培養特色的普通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招生規模至少可以縮減30%,而對于那些人才規格針對性強、企業支持力度大的招生學校,也可以根據就業形勢適度追加招生名額。第三,應當吸納大中型企業深度參與人才培養過程。除了提供實訓教學、實習場所、兼職師資等傳統方式外,企業還可以參與的高校教育環節是教材修編,但這恰恰也是目前的薄弱之處。理論源自實踐,教材與現實脫節損害了人才培養質量,但系統性的教材更新又是一項復雜工程,企業熱情不高,無法通過高校力量單方面發起行動。要想推進合作修編教材,筆者認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必須負責牽頭,邀請大型物流企業、電子商務企業等用人單位選派業務骨干參與編寫組,并可通過國家級層面的物流教材改革項目立項資助。第四,物流行業協會應當搭建畢業生供需平臺。作為應用性專業,人才配置離不開行業協會的支持。目前,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是國內最大的物流行業協會,它在政企協調、科學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在人才供需方面尚沒有產生應有的影響力。筆者認為,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聚集了大中型物流企業,完全有條件為高校畢業生搭建連通需求方的專有招聘渠道。目前該協會雖然在官網開辟了招聘頻道,但是并沒有真正運轉起來,絕大多數企業與求職者都不知曉這個網站頻道,究其原因還是該協會沒有投入足夠資源,此種局面應當盡快改變。
6結論
本文結合前期開展的畢業生調查結果,討論了安徽省物流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供需契合水平,分別從崗位專業相關度、知識崗位支持度、就業地域聚集度三個方面對樣本數據進行了初步分析。筆者認為,當前物流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培養規模增長迅猛,有必要對畢業生就業狀況開展跟蹤調查,從教育供給側入手探索差異化培養模式,更好地推進人才供需契合水平。
參考文獻:
[1]李亦亮.地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研究———來自安慶師范學院的探索[J].中國市場,2015(33):14-15.
[2]徐俊杰,何常青,李亦亮.地方高校物流管理畢業生就業特征分析[J].物流科技,2012(12):39-42.
[3]徐俊杰,洪亮,何常青.基于供需契合原則的物流人才培養體系研究[J].中國市場,2012(36):84-86.
[4]史曉原.“物流熱”背景下物流專業學生就業現狀分析與應對策略[J].物流科技,2011,34(9):35-37.
[5]趙冰,曹允春.以協同創新為核心的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研究———以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為例[J].物流技術,2014,12:
作者:徐俊杰 李亦亮 單位:安慶師范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