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福州糧食物流發展現狀與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引言
隨著海峽西岸經濟的不斷發展,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以及人口的不斷增加,工業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福建省的糧食需求量及輸入量也將不斷擴大。因此,改善福建省糧食物流的現狀,加快福建省糧食物流的現代化轉型,對于促進糧食產業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增強福建糧食流通市場的宏觀調控能力,實現全省糧食供求平衡,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順利進行,保障全省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福建省糧食現狀分析
糧食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糧食是指谷物類,主要有稻谷、小麥、玉米、大麥、高粱等;廣義的糧食是指谷物類、豆類、薯類的集合。福建省地處我國東南沿海,多山地丘陵,省內地勢可概括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特殊的地理狀況導致了福建缺糧的省情。福建省需求量最大的三類糧食品種分別為稻谷、玉米和小麥。其中,稻谷作為主要糧食作物以及主要糧食需求品種,占需求量的45%以上,玉米、小麥及其它品種約占55%。從供需現狀上看,以口糧消費為主的稻米消費量三分之一左右要靠省外補充,市場供應的面制品所用的小麥和飼料行業加工所需的玉米則完全從省外調入,全省糧食自給率不足50%,糧食產銷缺口大。福建省的缺糧省情早已不容樂觀,而近年來耕地的不斷減少、糧食總產量的不斷下降以及人口的不斷上升,更加劇了省內糧源的供給不足。從表1中可以看出,福建省的糧食播種面積由2000年的1828.51千公頃減少到2010年的1232.30千公頃、糧食總產量由2000年的854.68萬噸減少到2010年的661.89萬噸,人口卻由2000年的3410萬人上升到2010年3693萬人,導致了省內人均糧食占有量日趨減少。福建省的人口不斷增長、經濟發展對糧食的需求不斷擴大和糧食的總產量的不斷下降,導致福建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為了緩解這一矛盾,福建每年必須從浙江、江西、兩廣、東北地區以及海外調入糧食,使之自然而然成為全國糧食主銷區之一。
3福建省糧食物流現狀
糧食物流是指糧食生產資料的采購、糧食生產的組織到糧食產品的運輸、儲存、裝卸搬運、流通加工、包裝、配送和信息管理等,實現從生產地到消費地、生產者到消費者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流動。自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的糧食行業開始逐步進行糧食購銷市場化的改革。近年來,福建省委、省政府對糧食物流體系建設的重視不斷加強。除國家和地方政府掌握的政府儲備糧源外,定購糧食逐步開放,并將最終走向完全市場。2006年由省發改委、省糧食局通過的《福建糧食現代物流設施規劃》,更是在建設跨省和省內主要糧食物流通道,建設區域性糧食物流節點,發展散糧運輸方式,提高糧食物流的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對福建省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了新要求。
3.1主要糧食物流通道
受福建省鐵路網運力的“瓶頸”限制,福建省的鐵路交通并不發達,糧食的跨省運輸主要依靠水路交通。福建省現有贛龍、梅坎、峰福、鷹廈、溫福、廈深6個出省鐵路通道,糧食鐵路運輸基本集中在鷹廈及贛龍兩條線路。據調查統計分析,調入福建省的糧食中,水路運輸約占54.4%,而鐵路及公路等運輸方式約占45.6%,較為薄弱。目前福建省進行糧食物流接卸中轉的港口有:福州長樂松下港、廈門港東渡港區、廈門港招銀港區、湄洲灣秀嶼港區和泉州石井港區,其中,東渡港區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糧食接卸港口企業。
3.2區域性糧食物流節點
3.2.1糧食倉儲設施
至2011年,福建省建設國家儲備糧庫10個、省級儲備糧庫10個,平均每個庫點倉容為0.6萬噸。在2011年,福建省糧食局根據省發改委、省政府下發文件新增了對長安庫、松下庫、南安庫、長汀庫、安溪庫、晉江庫六個糧庫的擴建。福建省內倉儲設施的倉型大多使用平房倉和樓房倉,比例分別高達78.9%和18.8%,但圓筒倉型的使用較為匱乏。
3.2.2糧食加工企業
至2010年,福建省共有150家加工企業,分別為:福州28家,漳州16家,廈門15家,三明18家,泉州20家,莆田7家,寧德11家,南平20家。其中較大規模糧油加工企業約20家,主要分布在福州及廈漳泉地區,年加工能力近500萬噸。
3.2.3糧食批發市場
福建省共有批發市場20個,年糧食批發交易量約340萬噸,吸納經銷商200多家,占全省糧食年流通總量25%左右。南安官橋、福州、漳州浦口的年交易量超過200萬噸,成為全省糧食物流鏈上的重要環節。
3.3糧食運輸方式
福建省糧食物流以包糧運輸方式為主,占總流量的85%左右。與糧食包裝作業相比,糧食散裝作業具有提高生產效率、加快流通速度、降低勞動強度、減少污染損耗和節約流通成本的優點,是國際通用的糧食運輸模式。省內只有少數幾家國家糧庫配置了散裝設施,省級以下儲備庫散糧存放比重較小,有散裝糧條件的民營運輸公司數量少,“四散化”流通比例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3.4糧食物流信息化建設
國家糧食局在糧食信息化技術討論會中就以下幾點關于我國糧食物流信息化建設的要求展開會議:研討進一步推廣信息化成果,利用信息技術提升糧食行業現代化管理水平的方式和方法;結合“十一五”行業信息化應用試點經驗,探索在糧食流通過程中應用物聯網技術和傳感器技術、RFID等技術的途徑和方向。響應號召,福建省糧油儲備管理信息系統已開通使用,目前已基本實現了省局與各市、縣(區)糧食局及各級儲備庫計算機系統聯網,作為補充,南安官橋、福州等主要批發市場信息系統及商務工程也開始實施。
4福建省糧食物流存在的問題
4.1現代物流理念
淡薄在觀念上,糧食企業只把糧食物流看作是運輸、倉儲以及配套裝卸搬運的總和,并沒有將現代糧食物流的理念擴大到流通增值加工、銷售、信息處理等領域。大多數企業只關注自身的利益及運輸資源的合理性安排,沒有顧及到整個供應鏈上宏觀的資源分配問題,導致糧食運輸環節中頻頻出現資源不能有效整合,不能共同開發利用的局面,造成了物流資源的浪費以及糧食物流成本的增加。并且,缺乏適應現代物流及整個供應鏈管理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也是福建省糧食物流上的一大問題。
4.2組織化程度較低
省內糧食經營企業數量多、規模小、產銷脫節,難以形成規模效益。這些地方所屬糧食企業與中央所屬糧食儲備企業的糧食物流設施設備由各自分散占有,造成物流設施設備利用率低、資源閑置浪費,不同利益主體之間的物流基礎設施不能得到有效的統籌使用。此外,福建省糧食物流所依靠的公路、鐵路、水路三種運輸方式分屬不同部門管理,政府對各個部門之間的宏觀調控缺乏應有的力度,各公共部門之間缺乏有機聯系,造成了多式聯運的過程銜接不流暢,時常出現拖延狀況,大大降低了糧食物流效率。
4.3物流基礎設施有待完善
雖然福建省通過《福建糧食現代物流設施規劃》等一系列法案,并在糧食倉儲建設等一些基礎設施上提出大量改進,但省內糧食流通基礎設施的建設總體進程緩慢,致使省內糧食物流基礎設施仍比較落后。在省內現今的糧食物流園區中,糧食物流業務較為單一,倉儲、運輸、裝卸、流通加工等基礎設施不配套,具備一定規模和糧食流量的糧食物流園區只有少數幾家。但從現代糧食物流園區的角度來看,物流園區應集糧食倉儲、運輸、貨運、加工、交易、整理、配送、檢驗檢測、市場信息等現代物流功能于一體,實施綜合經營,目前省內的物流園區普遍只具有其中一小部分功能。另外,福建省內的糧食運輸仍以人工拆包入庫、灌包出庫、人力裝卸車為特征的包糧運輸作業模式為主,這種運輸作業模式不僅勞動強度高、作業環境差,而且糧食損耗高、作業效率低、作業費用高,增加了物流成本。
4.4信息化程度仍然偏低
目前,福建省糧食物流信息系統建設進程仍止步于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糧食物流系統的信息化程度仍然較低,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糧食物流信息系統技術標準和規范不統一;小型糧食物流企業的信息系統應用起步困難;物聯網技術與傳感器技術、RFID等現代物流信息技術仍有待進一步推廣和使用。
5福建糧食物流發展對策
5.1加強糧食物流信息化建設
信息化、自動化技術是現代物流的核心,只有實現糧食物流全過程的信息化、自動化,才能降低物流運作成本,提高運作效率。在現今福建省糧油儲備管理信息系統已開通使用的情況下,應以福建省糧食局為牽頭單位,其他部門積極配合,繼續發展糧食物流信息化,構建全省范圍內的糧食儲備和流通網絡體系。對有條件的糧食物流企業,要加快信息網絡技術的建設步伐,與國內大型糧食企業、銀行、稅務、海關等部門建立相連的電子網絡,開展電子商務貿易,進行網上信息交流,不斷提高交易效率,降低流通費用,提高物流效益,發揮政府對社會資源配置的宏觀指導作用。
5.2完善糧食物流基礎設施設備
糧食倉儲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是糧食物流運作的基礎和前提,必須加大對糧食倉儲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糧食儲運條件。適當增建部分圓筒倉和標準房式倉、散糧發放運輸設施,并在更大范圍內研究、推廣平房倉的機械化作業,進一步提升散糧運輸的整體功能。在運輸環節上,應增加散糧自動接卸、計重設備和專用運輸工具,適度提高集裝箱運糧的比重。糧食加工環節應調整布局、重組資產,淘汰落后的、高能耗的生產設備,研制和引進先進的設備,為糧食深加工、精加工和綜合利用創造條件。加強糧食物流各個環節中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助于糧食物流環節鏈始終處于良性運作狀態,使糧食物流真正做到快捷、高效。
5.3完善政策法規制度
福建省應給予糧食企業特殊的市場準入、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性政策支持,如給一定的財政補貼,貸款支持,長期低息,鼓勵和扶持一些條件成熟的糧食企業上市融資等。制定引導社會和民間投資參與糧食基礎設施建設的措施,盡快形成以國家政策為指導,投融資、財稅、工商管理等領域的政策支持的福建糧食現代物流發展格局,清除束縛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障礙,為糧食物流業發展創造有利的宏觀環境。在總結現行的糧食流通管理條例、中央儲備糧管理條例等糧食行政法規的基礎上,應盡快完善福建省糧食法制體系,制定糧食法,使福建省的糧食生產和糧食流通政策能通過法定程序具體化、規范化、法制化、提高糧食流通效率,改善資源配置的糧食政策體系,確保福建省糧食安全。
5.4促進第三方糧食物流的發展
眾所周知,企業發展自營物流需要投入巨額的資金建設倉庫,購買設備以及建立信息網絡平臺,還需要有專門的物流人員。這樣不僅運營風險與成本高,管理壓力大,而且缺乏整合機會。因此,可以充分發揮國有糧食企業在整合與規范多元糧食市場中的核心帶動作用,同時,積極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參與糧食流通,促進第三方乃至第四方糧食物流企業的發展,從而節約物流成本,提高效率,增強行業的市場競爭力。在如中儲物流此類的大型物流企業的帶動下,適度建設一批與糧食物流中心相配套的專業性很強的中小物流企業,形成以大帶小、以小促大、大中小協作配套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同時,還應該加強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提升糧食物流行業從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發揮糧食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在發展糧食現代物流中的作用;支持高校和科研機構在糧食物流領域的研究和創新活動,推動福建省糧食現代物流業的高起點發展。
6結束語
糧食作為一種特殊商品,歷來被各地所重視。基于福建人多地少、糧源不足的現狀,糧食物流不暢的問題已成為了制約福建省糧食經濟可持續發展,危及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實現對福建省糧食物流的優化,必能以糧食物流為依托,促進和帶動福建省的糧食經濟發展,同時也會促進整個物流行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