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流通競爭力與流通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認為,流通競爭力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通競爭力可以分為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微觀層面的流通競爭力主要包括流通企業的競爭力和企業的流通競爭力;宏觀層面的流通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如何在國際競爭中擁有重要商品的定價權、渠道網絡的控制權,從而贏得國家競爭優勢。文章提出,流通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就是在國際競爭的背景下提升流通競爭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流通競爭力在國家之間的競爭中顯得尤為必要,必須基于競爭優勢的原則不斷提升我國流通競爭力,牢牢握住流通渠道的主導權和控制權,與此相適應的是必須徹底根除“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文章強調,從微觀層面看,流通企業提高競爭力需要切實轉變盈利模式,從單純的價格競爭轉變為渠道的合作競爭以及服務競爭,從分享價值轉變為創造價值。從宏觀層面看,一是大力發展民間經營,二是大力發展規模經營,三是大力發展文明經營,并通過制度和技術的創新全面促進流通競爭力的提高,從而實現流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促進我國流通理論的研究與流通產業的發展,我想從流通產業可持續發展視角談談我國流通競爭力的相關問題:一是流通產業可持續發展為什么重要;二是為什么要強調基于流通競爭力的角度推動流通產業可持續發展;三是如何從馬克思主義流通基礎理論認識流通競爭力,進而提出流通競爭力提升的途徑、政策思路。
一、流通產業可持續發展為什么重要中國經濟經歷了60年的風風雨雨,從破除計劃產品經濟體制下的“無流通論”的錯誤觀念開始,推行流通體制的市場化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我國經濟的轉軌目標早已定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在這一過程中,商品流通不斷演進,微觀基礎創制重構,非人格化交易的不斷發展和市場范圍的不斷擴大,促進了經濟的不斷增長。隨著經濟市場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經濟已經融入了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之中,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從短缺經濟轉變為相對過剩經濟,經濟發展的約束條件也相應地從供給約束轉變為需求約束。在需求約束下,商品生產建立在流通過程的基礎之上,無論是資源的配置,還是生產與消費的統一,都必須通過流通過程來實現,因而,流通產業天然地成為弱化需求約束、實現貨暢其流的載體。統計數據表明,建國60年來,流通總量持續增長,2008年批發和零售法人企業數超過10萬個,從業人員數達737.4萬人,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08488億元,首次突破10萬億元大關,較1952年的276.8億元增長了392倍。
然而,我們也應看到中國經濟增長依然存在著非均衡因素。在宏觀方面,比如高儲蓄、低消費的并存問題、外貿依存度過高、收入差距問題等等。
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08年城鄉居民的收入比已經擴大到3.36:1,城鄉發展的不均衡進一步制約了消費需求。在微觀方面,生產領域出現了商品相對過剩問題;流通領域出現了假冒偽劣、惡意欺詐、渠道沖突等市場秩序紊亂問題。從理論上來講,發展市場經濟總會由于生產者的“無規則的任意行動”帶來生產過剩問題,但是由于各種利益關系沒有理順,一些體制性障礙沒有破除,導致了“有政府的無政府狀態”。
這樣一種非均衡的宏觀經濟格局和微觀經濟狀態反映了社會勞動沒有實現按比例配置,各種利益矛盾影響著社會系統、經濟系統的和諧。所以我們國家的領導人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統籌兼顧的理論基礎是什么?馬克思說“:按一定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必要性,決不可能被社會生產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變的只是它的表現形式,這是不言而喻的。”可見,經濟領域的統籌兼顧本質上就是社會勞動按比例分配。對于流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我們需要做的事情就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通過創新各種制度、體制和機制,促進商品的自由流通、統一市場的形成和市場的公平競爭,形成現代流通系統,快速傳遞價格信號,低成本地實現自我調節,從而快速地協調社會勞動的按比例分配。二是基于“生產—流通—消費”的動態總體關系,堅持以市場實現為中心從宏觀上對商品流通進行調控,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流通產業的總量平衡、結構調整。
流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顯得更為迫切。
不可否認,中國的加工貿易發展為經濟增長作出了重要貢獻,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也造成了對外部需求的過分依賴。而國內的流通成本過高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不健全又加劇了對外貿的依賴程度。顯然,在國際經濟環境急劇變化的環境下,外部需求難以拉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擴大國內需求已經成為學術界、政府部門的共識。那么,流通產業的大力發展理應成為破解經濟困境的主要著力點之一。
二、為什么強調流通競爭力首先應當明確的是流通競爭力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流通競爭力主要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微觀,一個是宏觀。
微觀層面的流通競爭力主要包括流通企業的競爭力和企業的流通競爭力,體現在如何在既定的費用約束下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或者是在既定的經濟利益前提下節約盡可能多的流通費用,從而獲得市場競爭優勢。宏觀層面的流通競爭力主要是指一個國家的流通企業、流通產業、流通系統是否比其他國家的流通企業、流通產業、流通系統更有效地協調產銷矛盾以及提供產品或服務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如何在國際競爭中擁有重要商品的定價權、渠道網絡的控制權,從而贏得國家競爭優勢。應該說,第一個層面的問題是流通企業界更為關心的問題,而第二個問題則是政府部門更為關注的問題。在商業領域對外開放的背景下,這兩個問題又是相互聯系的。流通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就是在國際競爭的背景下提升流通競爭力。
相關數據顯示,2008年外資零售業規模占零售業的比重高達22.5%。
某些跨國零售企業對我國的供應商濫用買方勢力,通過各種經濟的、超經濟的手段進一步壓縮供應商的利潤空間,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我國產業的結構調整與升級。與此同時,我國內資零售業的發展依然存在著組織化程度低、成本控制力不強、品牌化意識不夠、中高級人才匱乏等問題。例如,我國大多數零售企業的存貨周轉周期比跨國零售企業的平均存貨周轉周期要多20~40天。我國零售企業的平均毛利潤比跨國零售企業的平均毛利潤要低20%左右。內資零售企業不是數目不多,而是競爭力不強。內資零售業的競爭力不強,難以形成對跨國零售企業的制衡力量。
從產業鏈微笑曲線來看,在需求約束的條件下制造環節或生產環節能夠分享到的價值只占特定產業活動總價值的約20%。80%的價值被上游的研發、設計以及下游的品牌、營銷等環節分享。不可否認的是,按照要素比較優勢的原則參與國際分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是,自由貿易必須要建立在國家長遠利益的基礎上。從某種意義上講,流通競爭力在國家之間的競爭中顯得尤為必要。馬克思認為,如果商品不能轉化為貨幣,摔碎的一定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在國際化競爭條件下,如果流通主導權、商品定價權掌握在外資流通企業手里,顯然我國的經濟安全就會受到威脅。因此,必須基于競爭優勢的原則不斷提升我國流通競爭力,牢牢握住流通渠道的主導權和控制權,與此相適應的是必須徹底根除“重生產、輕流通”的觀念。
三、怎樣提升流通競爭力首先從微觀角度來看。
從馬克思主義的流通基礎理論來看,流通只是實現生產領域創造的價值。但是這里的流通僅僅是商品到貨幣的形態變化過程,是一種理論上的抽象。在現實中,我們不能籠統地說流通不創造價值。流通不創造價值并不代表流通企業不創造價值。從《資本論》來看,馬克思的研究重點主要是產業資本活動,因此沒有對現實中流通企業通過生產無形服務創造價值問題予以特別的關注。但是,馬克思在《資本論》第四卷“剩余價值理論”中提到“服務的價值如何確定”的問題時,明確指出“服務有一定的使用價值(想象的或現實的)
和一定的交換價值”。
我在《商業活動論》一書中把商業人員的勞動分為非生產性的商業勞動和生產性勞動兩種類型。商業人員的生產性勞動除了包括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繼續的勞動之外,還應包括商業人員面對消費者時提供的服務勞動。
從流通領域的現實來看,零售企業的各種服務職能提高了消費者的效用水平,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同時也消費了無形的服務,支付了相應的價格。因此,把流通領域的勞動作為非生產勞動來對待,并認為這是馬克思的觀點,既不符合馬克思關于服務創造價值的思想,也不符合流通領域的現實。
上述理論分析表明,對于流通企業來說,其利潤來源有兩個:一是來自產業資本讓渡的產品價值;二是來自商業人員勞動創造的服務價值。在現實中,流通企業之間的價格競爭會影響到流通企業與上游生產企業的關系,如果著眼于價格競爭,則在流通成本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必然會通過各種方式壓低采購價,從而不利于生產者的利益。如果著眼于服務競爭,通過創新提供差異化的服務贏得競爭優勢,無疑可以更好地兼顧生產者、流通企業和消費者三者的利益。由此分析可知,競爭力的提高途徑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流通企業與生產企業建立產銷聯盟,共享信息,通過降低流通成本獲得價格競爭優勢;二是流通企業根據消費者的需求特點,創新服務方式,創造服務價值贏得競爭優勢。因此,流通企業提高競爭力需要切實轉變盈利模式,從單純的價格競爭轉變為渠道的合作競爭以及服務競爭,從分享價值轉變為創造價值。
再從宏觀角度來看,當前尤應著重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大力發展民間經營。由于零售企業是面向消費者服務的企業,那么消費者需求的特征就必然會對零售業市場結構、布局結構、投資主體有一定的要求。在我國的改革開放進程中由于消費需求的分散性、多樣性、層次性,流通產業的市場結構必然體現為“大、中、小”企業并存,其中以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居多。這就要求大量的民間資本進入,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搞活零售市場,滿足各個層次的消費需求。二是大力發展規模經營。流通企業的規模經營能夠降低運營成本、引導生產、促進大量消費,因此,通過兼并重組、資源的跨區域整合、制度規范,發展具有網絡化、連鎖化、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國有控股或國資參股大型流通企業集團,發揮其平抑物價、穩定市場,應對突發的自然、經濟事件的能力,從而提升我國流通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維護我國的經濟安全。三是大力發展文明經營。沒有道德底線的經營,沒有誠信的經營是不可能長久的,但是這種短期行為卻在我國的轉軌經濟中大量存在,這充分表明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建立在法治基礎和道德基礎之上。
政府需要構建相應的商業信用體系和適宜的鼓勵政策,引導和規范企業的文明經營。
我認為,今后一段時間大力發展和加強民間經營、規模經營和文明經營,才能夠通過制度、技術的創新全面促進流通競爭力的提高,從而實現流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對于學術研究部門來說,要繼續深挖馬克思主義流通基礎理論,結合流通發展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借鑒和應用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流通競爭力問題,我們中國人民大學貿易系對城市流通競爭力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并且構建了相應的評價體系,這些研究為城市的政府部門提供了重要的決策參考。當然,流通競爭力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更為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