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思路(3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新媒體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徑研究
摘要:在新媒體視域下,本文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進行分析,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徑是比較單一的,而且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效率不高,在新媒體發展迅速的今天,采用新媒體進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般都是灌輸思想政治的理論,不能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分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局限性。在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取新的途徑,使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時代特征。
一、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
新媒體是在網絡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的一類新的技術,是在傳統媒體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第五媒體,新媒體的形態是比較多的,有微博、微信、QQ群等,這些平臺都實現了資源的共享,具有交互性特征。新媒體的特征與大學生的個性是相符的,大學生求新的特征,使得他們對新媒體技術非常熱愛。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新媒體的資源日益的豐富起來,而且信息的傳遞更加具有時效性,傳統媒體不能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需求,大學生對新媒體是非常依賴的,傳統媒體漸漸地退出了大學生的生活,他們一般都是通過新媒體來獲取相關的資訊。新媒體具有高度開放性,而且資源實現了多元性,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借助新媒體建立平臺的方式,讓大學生在平臺上暢所欲言,通過新媒體平臺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新媒體在運用中具有靈活性特征,可以讓大學生隨時隨地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且通過虛擬性的平臺,大學生可以進行信息的共享,獲取更多的知識。新媒體具有互動性特征,讓大學生和老師可以良性的溝通,老師可以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了解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二、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
(一)正確的把握新媒體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在高校內部,合理的運用新媒體,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通過新媒體的合理運用,充分發揮新媒體具有開放性的特征,使大學生都能自覺接受學校的指導,在了解大學生思想動態的基礎上,掌握大學生的心理差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充分發揮大學生的個性,對不同個性的大學生進行分類指導。合理的運用新媒體育人的功能,在微博和學校的網站上宣傳思想政治的新理念,讓大學生在平時閱讀微博和網站中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新媒體環境下應該充分發揮新媒體的正面導向功能
在新媒體環境下,應該防止新媒體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負面的影響,由于各類社會思潮的沖擊,大學生在運用新媒體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思想上的侵襲,大學生的思維還有不成熟的地方,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網絡上各類信息會對大學生產生干擾。高校在運用新媒體的過程中應該發揮其正面的導向作用,建立互動的平臺,通過一些正能量的信息,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當有突發事件發生后,在平臺上應該及時更新事件的進展,防止大學生對事件進行猜測,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三)高校應該借助多媒體積極地引導大學生
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環節,不能僅僅運用網頁的形式進行講授,而且還應該充分挖掘新媒體的宣傳效果,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行為都應該得到提高,但是這些內容的提高都需要一個過程。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應該通過新媒體找到與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符合的點,在校園內,通過對先進人物的宣傳,讓這些先進人物起到榜樣的作用,使大學生可以關注社會,關心民生,通過對社會熱點的分析引起人生的思考,形成堅定的理想和信念。
(四)運用新媒體技術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
大學生的思維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所以應該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對個體的需求進行分析。大學生都有自身的個性和優勢,因此,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進行,讓學生的個性可以充分發揮出來,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融入人文關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到感染,促進他們的可持續發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實現雙向的互動,而不僅僅是高校單向的傳輸,應該動員大學生參與到各類活動中,運用新媒體組織各類活動。
三、結語
在新媒體的沖擊下,大學生的思想很容易發生變化,所以,高校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該運用新媒體這個平臺,實現信息的共享,還要防止各類不良信息對大學生造成不良影響,通過新媒體的運用,使大學生的參與度提高,完善他們的道德素質。
作者:魯瑞麗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第二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法治教育探析
摘要:近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法制教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法治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文章從大學生法治教育的內涵分析入手,從外部關系即法律與道德的關系以及內部關系即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包含的法治教育的內容兩部分,深入闡釋大學生法制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內涵;關系
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預示著我國的改革開放邁向了一個新的征程。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不能忽視對其法治觀的培養。法治觀念的淡薄容易造成大學生違法犯罪行為的滋長,近年來頻發的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增多表明,當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亟待加強法治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大學生法制教育的內涵
大學生法治教育,指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高校在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對大學生進行常規法律傳授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目的是培養具有領會社會主義法律精神,具備較高法律素養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根據教育部、司法部頒發的《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堅持法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冶。針對現代青少年群體教育環境的變化,在培養目標上,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質。在教育內容上,已經由單純的品德教育發展到思想政治、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多學科,多門類的綜合教育體系。因此,大學生法治教育是作為現代大學生宏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存在的。只有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才能保證宏觀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和內容的完整。
二、從外部關系看,二者互相聯系,缺一不可
法律與道德,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社會用來進行社會治理和管理的兩種職能手段,本身沒有階級性之分。法律在現代社會是通過法治教育來體現的,而道德在現代社會起作用則是通過對社會成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來完成的。人的法治觀念需要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才成自覺遵守,而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又需要強有力的法制來保障。法律作為社會道德的最底線,高校法治教育必須發揮其德育功能,包括通過法治教育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觀念。而我國進行的法治教育又必須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通過對社會成員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明白社會主義法律區別于資本主義法律的不同之處,明白我國進行的法治教育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教育,是以在全體社會成員中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的法制教育。在接受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基礎上,對社會主義法律產生認同感,進而達到遵守法律,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讓大學生了解和掌握中華民族傳統的民俗法的起源以及與生活緊密結合的道德法的成長歷程,比如中華民族所倡導的在經商中的誠實守信、童叟無欺本身就蘊涵著守法的精神實質;通過思想政治教育來向廣大學生描繪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其中的重要特征民主法治、是公平正義、安定有序。這本身就蘊涵著法治的精神和要求。可以說,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進程,是依賴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先導,法制教育是保障,二者相互聯系,缺一不可。
三、從內部關系看,二者互相補充,不可偏廢
當前對大學生開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包含了法治教育。一個文明發達的社會,其治理手段絕對不會單一依賴法律或者是道德,必將是二者的有機結合和補充。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榮辱觀、公正觀和法制觀。法治教育與思想道德教育是相互補充,不可偏廢的。要讓大學生樹立“法律是道德的底線冶的意識,遇見社會上的違法事件,首先想到的是違反了道德。正所謂法治教育中包含著必然和應然的道德,道德教育中包含著潛在和根本的法律。要讓學生樹立用法律與道德的辯證關系來看待社會上出現的種種違法現象。比如某人欠錢不還而被告上法庭,這必定是自身違背了欠債還錢的道德習俗在先;童叟無欺既是美德又是守法,重婚與第三者插足既是缺德又是違法。
作為當代大學生,要想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環境,必須在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的同時,培養正確的法治觀念,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基地,在重視學生道德教育的同時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法治教育,培養道德素質高、法治觀念強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劉俊.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優化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14.
[2]譚來興.將“中國夢冶的宣傳教育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5(01):88-91.
[3]盧霖.基于多元文化下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06):1.
[4]柳明旺.探討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構建[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2(01):51-52.
作者:韓靜龍 單位:通化師范學院政法學院
第三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論反思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具有重要意義。從人性論的維度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反思,探究其主要問題所在,為提高其教育實效性提出積極性的改革建言。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性論
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群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對象或特殊群體。從人性論的角度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反思,不僅有利于我們更加明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主要問題,同時也可以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積極性的建言或參考意見。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意義概說
大學生既是所在家庭的驕傲與希望,同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寄托,他們的思想品德狀況不僅關系到個人的健康成長,而且還關系到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成敗,因而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意義主要體現為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對大學生個體生存與發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一般人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個體服務于整體,所主張的往往是類或整體的利益而忽略個體的利益,甚至不惜犧牲個體自身的各種利益,這樣的觀點是值得商榷的。馬克思主義認為,個體與整體之間為實不可分離的關系,個體的幸福與集體的繁榮實際上為一體而兩面的東西,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當然也不可能不顧及組成社會集體的個體,相反它所指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個體之合理利益顯然是持有尊重與保護的態度。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個體的尊重與保護既體現在精神生活的滿足上,同時也體現在物質生活的滿足上。就精神生活滿足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為大學生個體的理想向往、精神追求、個性完滿等提供指導與目標引領,為保障大學生個體的精神健康與個性豐富提供保駕護航,實現自身精神與人格的升華;就物質生活滿足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可為大學生的各種合理物質需求提供辯護與支持,同時又對大學生自身的不當的物質欲望進行合理節制,為他們合理規劃自身的校園生活乃至今后的社會生活作出指引。
第二,對社會的完善與發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對個體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社會的完善與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后者可稱之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性功能。首先,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向其傳導主流意識形態的主要手段與依靠途徑。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大學生是時代的弄潮兒,是未來的生產與建設的主力軍,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做好,必須要讓馬克思主義思想來占據他們的頭腦,以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提供方向保證。其次,大學生思想活躍、創新意識濃厚,他們的思想政治立場關系到未來社會群體中極為重要的部分所具有的思想立場與價值觀念,關系到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大局問題,把握好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陣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能立于不敗之地。總的來看,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中占據著特殊而關鍵的角色,所以不能有絲毫的放松與輕視。
二、人性論維度下的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主要問題
前面提到,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問題是,當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狀況的不如人意已是人所皆知的事實,這是毋庸諱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質上是對人思想及行為所施加的某種影響或引領,所以必須考慮到人自身所具有的基本屬性——人性。人性這一概念雖然是一個難以界說的概念,當然也是一個充滿爭議的概念,但它的一些基本特性則是可以確定的。總的來說,人性是人區別于他物所具有的各種屬性之總和狀態的簡稱,可概括為自然性與社會性兩個方面。自然性是人作為血肉之軀生活于這個世界上所具有的屬性,往往與個體的生理需要與滿足相關,其所指向的是人的一般生理需求與心理需求;社會性是人作為社會群體的一員所具有的屬性,往往與個體和他人的合作與相處相關,其所指向的是人有對各種現實限制之超越的沖動。從人性的基本劃分來看,人性自身可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一個矛盾體。那么,從人性的維度來看,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著怎樣的主要問題呢?
首先,從人性的維度來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目標虛高、脫離學生生活的問題。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為了突顯教育目標的崇高性與理想型,往往將一些脫離學生現實生活的目標放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任務中,而切近學生生活的較為現實的目標則往往受到輕視,從而在目標上體現出對人性的某種漠視或偏離。教育目標的設立脫離人性的全面考慮,長此以往,造成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目標虛高、教育的目標遠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其最終后果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難以提高,更可怕的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各種誤解甚或逆反心理。其次,從人性的維度來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內容安排上存在不合理的現象。內容是目標的具體落實,教育目標的虛高必然影響到教育內容方面的合理安排。
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與人性并非為十分的協調關系,由此而帶來的問題有這樣的幾個方面:一是人格教育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學生自身人格健全與發展之間常常脫節,造成學生難以真正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只是將之作為某種外在任務來加以完成甚或敷衍;二是生命尊嚴與價值教育的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主要由各種臨時性的政治任務充任,沒有體現出其與人生命價值與尊嚴之間必然關聯;三是缺乏對教育對象自身合理利益的認可,教育內容往往以極端情況下個體應對社會或集體利益的無私奉獻為準繩,實際上造成對教育對象自身合理利益某種漠視,最終使得所進行的教育內容難為教育對象所認可與接納。總的來說,從人性的維度來看,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在教育目標還是教育內容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問題,在我們看來,這些問題是造成我國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人性論維度下的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
告子曰:“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人性不僅具有超越性的社會屬性,同時也具有難以較為低級的自然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對人自身的教育,是意欲對人自身的思想與行為施加影響的教育,因此,必須要考慮人自身所具有的基本屬性。在我們看來,基于人性論維度的考慮,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以下兩個方向上作出相應的改革努力。
第一,教育目標的設立要改變過去政治意識形態掛帥的簡單做法,這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目標設立方向上的發展方向。目標設立要體現不能千遍一律、僵化死板,要區分不同領域、不同任務中的目標設立,使得目標設立具有適宜性與合理性的特征,既要照顧到政治意識形態引領上的需要,同時又要考慮到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是社會的動物。從這個角度來看,政治意識形態教育本身也是人自身成長的所需要的,是合乎人自身需要的。但是,政治意識形態教育似乎更多照顧到的是人社會性的一面,而與人自然性的一面距離較遠,因此,不能以政治意識形態在所有教育任務中始終都占據主導性的地位,在一些政治意味不大的領域,其目標如如果終以政治意識形態為中心,實際上只會造成泛政治化的不良后果,而其真正的教育目標則被這種泛政治化活動所遮蔽,這樣的教訓在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史上不可謂不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設立既要考慮到政治引領上的意義,同時也要考慮到大學生自身在其他方面成長的需要,這樣的教育目標才是合乎人性科學的目標,也只有這樣的目標才能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第二,教育內容的安排要改變過去過度理想化的處理,這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內容安排上的發展方向。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將理想教育、人格教育、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等科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既要照顧到國家與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與要求,同時也要照顧到大學生自身成長的需要。鄧小平曾說:“人是要有一點理想的”。理想教育當然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但卻不能將之看作是唯一的內容。以往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往往側重的是政治與理想方面的內容教育,而對學生自身的人格成長、心理健康等內容缺乏應有的關注,由此客觀上造成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學生現實需要間的脫節,從而影響了教育實效性的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方面的改革,需要改變理想教育在任何情況下都應該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的狀況,從而將理想教育、人格教育、生命教育等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實質性提升。
綜上所言,大學生是國家與社會的未來,也是相應家庭的驕傲與希望,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顯然十分重要,如何提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每一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理論研究者所應自覺承擔的任務。我們從人性論的維度反思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提出相應的改革意見,相信會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提高帶來助益。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8.
[2]陳萬柏,張耀燦,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第二版):57-71.
[3]王海明.人性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15.
作者:劉婷婷 單位:安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