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推進商務業的財稅機制及政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陳凡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
一、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的發展現狀及趨勢
目前,電子商務已日益深入我國市場經濟,成為現代服務業的主要領域之一,在市場營銷、客戶服務、成本管理等方面均發揮著作用。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的主要運作模式包括B2B、B2C、C2C三類。隨著電子商務市場化進程的加快,行業已呈現出以下發展狀況及趨勢:
(一)行業規模迅速擴大
自2001年到2011年,B2B電子商務網站數量從2001年的1350余家,增加至2009年的5320余家,年均增長速度達18.7%。而B2C、C2C及其他模式的電子商務網站,則由2001年的1985家上升至2011年的6962家,年均增長速度達17.0%,并分別在2004年、2008年,迎來了兩次發展高峰。這與“非典”后網民網絡購物意識的覺醒,及全球金融危機下網購省錢消費的觀念有著緊密關聯。
(二)地域分布集中在發達省市,行業分布側重服裝與家電
目前,國內電子商務服務企業主要分布在長三角、珠三角及北京等經濟較為的省市。其中,長三角市場份額達33.52%,珠三角為32.04%,北京為8.86%,而國內其他地方為25.58%。經濟較為發達的省市通常電子商務配套產業環境較為完善,政府扶持力度較大,經濟和人口集聚條件較為理想。此外,經濟的繁榮也使這些地方的居民網上購物、商戶網上交易較為活躍。這些均為當地電子商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行業分布方面,因紡織服裝、家電數碼均為與居民日常生活相關的必需品,在所有行業中市場份額最大,2011年分別達到14.32%和10.35%。排在三至十名的行業依次為:鋼鐵機械、化工醫藥、建筑建材、農林、五金、包裝印刷、食品糖酒、禮品飾品等。
(三)電子商務逐步向電子服務擴張,呈現產業鏈與供應鏈全覆蓋趨勢
電子商務廠商為迅速建立行業壁壘,滿足客戶差異化需求,其所提供的服務日趨外延化。即從僅提供信息服務升級到提供網站平臺服務,由資訊提供向交易服務轉變。隨著各領域、各行業之間的交叉融合化,電子商務逐步呈現向電子服務擴張與升級的趨勢。電子服務以現代服務業依托,為服務業、工業、農業等不同行業,企業、團體、家庭、個人等不同對象的社會或個體活動提供網絡化與信息化的支持服務,涵蓋了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現代物流、信息服務、企業信息化管理、新媒體應用、數字旅游、數字教育、電子醫療、數字社區、數字家庭等領域。而在這十一項領域中,前六項都與電子商務直接或間接關聯。可見,“電子服務業”的誕生,與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延伸密不可分。
二、我國電子商務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企業管理整合能力有限,營銷意識薄弱
行業電子商務網站作為集中行業資訊、商情的主要平臺,已經成為中小型企業電子商務應用的重要途徑。隨著行業電子商務網站的會員數量逐步增加,供需信息量急劇膨脹。其中,不乏大量過期、虛假信息。因此,雖有眾多信息量,但由于缺乏整合、加工,企業會員仍較難快速、準確地做出決策。除了信息流環節外,電子商務廠商整合物流、資金流能力也非常有限,這點在垂直行業領域尤為顯著。同時,營銷作為電子商務廠商為企業提供服務的基礎,涉及建站、網站優化、經營、支付、資源整合等諸多領域。目前,多數廠商的營銷水平仍處于基本層面,無法滿足不同企業對營銷的不同需求。
(二)物流配套體系仍需完善
在我國,先進的電子商務和落后的物流形成了鮮明對比。物流服務存在的諸多問題已不能滿足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一是運輸成本較高。昂貴的運輸成本給消費者造成了負擔,成為阻礙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二是網站響應速度較慢,往往延誤發貨時間。電子商務的優勢之一就是時間,然而現時情況是網站不能夠對客戶的需求及時滿足,導致許多不必要的等待,浪費了客戶的時間。三是商品和服務的種類和覆蓋范圍有限。現存的運輸配送體系仍不完善,相對集中于大中城市,對小城市的輻射力稍顯不足,此外,商品和服務種類較少,同質性現象比較嚴重,缺乏自身的獨特性。
(三)電子商務人才缺乏
電子商務是信息化與商務運營的有機結合,在實際操作層面,需要大量既掌握現代信息技術,又精通現代商貿理論與實務的復合型人才。然而,我國大多數電子商務服務企業從創業開始最需要和最重視的是開拓市場的營銷能手,信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匱乏成為行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加之這類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成本很高,形成了制約電子商務服務產業發展的人才瓶頸。一方面,由于文理分科、學科隔閡、培養方案不合理、高水平師資匱乏等原因,導致電子商務高級人才缺乏。另一方面,在理論層面,與實際需要相比,創新能力強、學術水平高的電子商務專家學者也較為稀缺,致使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工作難以開展。
(四)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網絡安全存在隱患
目前,我國電子商務信用環境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在建立電子商務信用保障體系中,還存在著諸多制約因素,如普遍缺乏信用意識和信用道德規范、企業內部電子商務信用管理制度不健全、信用中介服務落后、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獎懲機制、網上虛假、不健康甚至違法商業信息等。同時,電子商務交易安全問題也嚴重影響著我國電子商務又好又快發展。電子商務的運作,涉及諸多方面的安全問題,如資金安全、信息安全、貨物安全、商業秘密安全等。信息在網絡的傳輸過程中被截獲、傳輸的文件可能被篡改、偽造電子郵件、假冒他人身份、違反事先承諾等問題均是電子商務安全面臨的重要威脅。
(五)現行的稅收制度已不能適應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
目前,我國現行稅收制度在電子商務環境下存在較多問題,已難以適應其發展的需要。首先,電子商務的運營模式與稅收原則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不協調。稅收負擔不平衡,納稅人和征稅對象難以準確定義,虛擬的交易市場,這些都顯著影響著稅收的效率、公平和中性原則。其次,現行稅制中與電子商務相關的稅制要素規定未能與其適當匹配,導致稅收征管出現了法律空白。稅法中對稅制要素的規定是征管工作和納稅義務能夠同時進行的依據,具體為納稅人、征稅對象、納稅程序、地點、時間等。而電子商務的納稅人界定不清,征稅對象相對模糊,納稅程序復雜,納稅的地點和時間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因此,稅制要素的不確定帶來了很大的征稅風險。再次,電子商務影響了主體稅種的稅收,隨著其規模的不斷擴大,由于各種稅制要素定義不明,導致主體稅種在電子商務中的大量流失。此外,目前國際上對電子商務的立法已遠超各國國內的相關法律法規,而國家直接的立法水平也存在不對稱,這必然會出現稅制套利現象,不利于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的健康發展,損害了我國電子商務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三、促進我國電子商務業發展的財稅體制與政策建議
盡管我國電子商務市場發展的政策面依然向好,相關管理體系日漸完善,但在市場發展管理和扶持方面仍存在錯位和缺位的問題。電子商務因其無邊界,無法明確歸類,使得國家法律監管方面存在較多漏洞,亟需政策加以引導。為了更好地推動我國電子商務業的發展,良好的財稅體質與政策環境不可或缺。針對我國電子商務行業目前存在的問題,文章提出以下建議:
(一)修訂和完善有關財稅法律法規
首先,應完善稅收實體法相關內容。對于電子商務稅收,可以采用擴展原有稅收實體法約束范圍和對象的方法使其對電子商務發揮效力。具體來看,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一是清晰界定納稅人,明確納稅主體,保障征管效率。二是完善關稅征收,分別在線和離線貿易,對其實行有區別的關稅政策。三是在印花稅方面,準確定義電子訂單的法律地位,保護在線交易中我國法律劃定的交易主體的合法權益,保證各種交易的順利進行。其次,稅收征管相關法律法規需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現有的《征管法》仍然不能完全指導稅收征管人員在工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在電子商務登記制度、交易發票、納稅申報、以及其他相關的交易憑證方面的相關規定仍需完善,進一步規范稅收征管工作。再次,加強電子商務的相關法律制度建設。在現有的電子商務法律體系基礎上,構建完善的納稅、征管框架,統一監管、規范操作。除此之外,還需要完善和電子商務相關的其他領域的法律,如金融、商貿、會計準則等,支持電子商務的有序發展。
(二)實行基于信息流的稅收征管模式
現階段,如何對管理電子商務行業征稅,主要采用兩種模式:信息流基礎和資金流基礎。前者基本上延續了傳統的征稅方式,即通過“信息流”的監管控制達到征稅目的,這一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稅制要素的確認(例如,設置稅收常設機構的指導方法)。在完善相關法律和協調國際稅制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該方法的針對性,提高其執行水平。后者則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創新,即對稅制和征管手段進行全面改革。該方法實現了在一定程度上規避前一模式的種種弊端和難點問題。另外,在監管網上銀行、銜接電子商務稅制和傳統稅制、貨物和服務交易、網站間互換廣告、增值稅抵扣、出口退稅問題上尚存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二者各有利弊,基于我國當前國情,本文認為信息流模式的稅收征管更為可取。它在沿襲傳統稅收制度和思想體系的基礎上,不僅執行難度較小,還有利于和國際規則接軌。因此,實施基于信息流的稅收征管模式,規范適合電子商務發展的財稅環境,將更有助于推動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
四、結論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電子商務市場規模逐步擴大,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斷加大,已成為拉動內需、解決就業的重要手段。電子商務逐步向電子服務擴張,線上電子商務平臺與線下實體平臺日趨融合,呈現產業鏈與供應鏈全覆蓋趨勢,并引導了第三方支付等新興行業的興起。然而,現有的財稅體制與政策環境已不能適應電子商務行業發展的需要。目前,我國物流配套體系發展較為滯后,電子商務行業相關人才較為匱乏,信用體系建設不完善,網絡安全存在隱患,財稅政策難以規范電子商務行業發展。對此,我國政府應修訂完善現有財稅法律法規,實行基于信息流的稅收征管模式,創造出良好的財稅體制。同時,還應加強物流體系建設,注重培養電子商務行業人才,加強農村電子商務市場的培育。通過完善的外部環境與內在機制的雙向調節作用,進一步推動電子商務行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