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解讀國內名人農業教育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以及在丁穎教授逝世近半個世紀的今天,國家和人民仍銘記著這位“大師”,即在2009年授予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模范人物的殊榮,同時,自2000年以來,廣東省設立的丁穎科技獎條例以來,涌現了一批批各界科技精英;2010年9月1日的南方都市報以“廣州名片”———風云人物中作了大幅報道,其中寫到“:丁穎對華南稻作研究的貢獻無人能與其比肩,他純粹的科學精神也視作華農歷史上的精神坐標”;作為《丁穎紀念館》籌建組組長,以及丁穎紀錄片的和紀念冊的主要見證者,感觸良多。筆者在借助整合丁穎各類檔案資源之際,榮幸地走近了“丁穎教授”:在整合他的各類檔案資源中,追尋著他的奮斗足跡,在翻閱那封存已久的學術資料中,解讀著他的輝煌歷史,似乎在歷史和現實中淌洋,深深地被他那艱苦創業、求實創新、治學嚴謹、心懷民食的崇高精神所感動,他的一生與我國農業科教事業結下了不解之緣,他的精神讓人無比仰慕和崇敬.解讀著名人檔案,以更好地弘揚名人精神。
一、丁穎與我國農業科教事業
丁穎教授(1888~1964),廣東高州人,是我國著名農業教育家、科學家、水稻專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高等農業教育先驅,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三渡日本留學,1924年回國后曾歷任國立中山大學農學院教授和院長,華南農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協和廣東省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籌委副主任,華南農業科學研究所首任所長,全國人大第一、二、三屆代表,他建樹甚豐、品德優良,曾榮膺蘇聯列寧農業科學院、德國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捷克農業科學院榮譽院士,曾與在華南墾殖局為我國的橡膠事業并肩作戰,越南胡志明主席曾授予“友誼勛章”,日本學者在著書中稱其為“中國稻作之父”,他既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水稻專家,被譽為“中國人民優秀的農業科學家”,為我國的農業科教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中國稻作科學之父”。丁穎教授是一位杰出的農業科學家,除了在科研領域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外,還心系民生,身體力行轉化科研成果,直接為蒼生造福,讓萬民景仰。作為農學家,他創造了“三個第一”的輝煌業績:如創華南第一:創建華南第一個稻作育種試驗場(1927年);創世界第一:選育出世界上第一個千粒穗水稻株系(早銀粘×印度野稻F439-2()1936年),為此,時任國立中山大學的鄒魯校長,撰寫的《農人爭種中山白》詩一首加以贊賞;創全國第一:創建我國第一個水稻生態研究室(1963年);自20年代以來,撰寫的經典農業科學專著、論文等身;成為中國稻作科學的主要奠基人。1989年日本學者渡部武主編《中國的稻作起源》一書中,推崇丁穎為“中國稻作學之父”。
二、《丁穎紀念館》的建設
為了紀念丁穎教授,2009年11月8日百年校慶前夕《丁穎紀念館》正式竣工,這是建校百年來的首次舉措,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校園精神文化陣地,它以獨特的建設風格、豐富的愛國愛校史料、新穎的創意和布展,吸引著廣大青少年。學校決定將始建于1934年的國立中山大學五號樓為紀念館址之一,修建如舊,總面積五千余平方米,其中第三層的1000m2作為《丁穎紀念館》,與《百年校史展覽館》彼鄰上下,該樓中西合壁,雍容大氣,其紅墻綠瓦的三層樓,既斑斕多姿,建筑風格古樸典雅,外部結構承繼了宮廷建筑的氣度和樣式,展館內古色古香的裝修風格,將豐富的名人文化與滄桑的歷史建筑融為一體,營造出濃郁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充分挖掘資源,搜索了大量珍貴史料和實物,填補了許多空白,如主席和總理簽署的任命書,胡志明贈予的友誼勛章記載,郭沫若簽署的院士證書,捷克農科院院士證書等,日本學者稱其為“中國稻作之父”的書籍,與為廣東農墾事業并肩作戰的史料等,資源得到高度整合。特色展柜中匯聚了有他培育的千粒稻穗、論著、教材、講義、手稿、獎狀、證書等,史料富豐、主題鮮明,創意新穎別致,整個展館既厚重凝煉又催人奮進。紀念館主要以丁穎精神為主線,設有熱愛祖國熱愛黨、歷史重任、卓著業績、丁穎足跡、高尚品格、友愛與親情、弘揚、繼承和緬懷等展區;整個館場展示了丁穎個人輝煌歷程,凝聚著博大精深的文化之氣,如“丁穎精神”的“篤學明德、躬行踐履、建業自強、求精圖新”是丁穎等老一輩科學家在長期的辦學中“修德博學、求實創新”所形成的,也是學校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獨特的精神文明成果,她承載著學校的傳統與風格、精髓與靈魂,具有價值導向、精神陶冶、規范約束作用。它建立正是圍繞這種精神和突出這種精神而策劃布展,她既是辦學理念的具體體現,又是學校精神的物態結晶。在整體建設中,完成并涉及的有建筑藝術、歷史檔案、文案寫作、人與事的評價、史料的取舍、圖片數字化處理、展版設計、實物陳列、電子設備、文物保護、消防安全、解說詞撰寫及解說員培訓等工作;建設中強化了溝通意識,辦館大局意識、協調意識、精品意識以及檔案文化意識,促使從籌備策劃、征集史料、編撰文稿、收集展品、展板制作、場館布置、組織解說等環節,取得較大的成效。《丁穎紀念館》的建成取得較大的社會效應,在百年慶典期間,館內外成了接待國家和省級等領導的重要之地,同時全校各單位將參觀紀念館與政治學習結合起來,據不完全統計,自開館以來,先后接待領導嘉賓、機關團體、社團組織、師生和校友等達五千余批八萬余人次,僅二年的新生教育就達900余個班二萬余人次;圖文并茂、內涵豐富,使師生親身感觸到名人效應,也零距離感受到名人精神。
三、《丁穎紀錄片》和《丁穎紀念冊》的攝制和編撰
為了更好地發揚丁穎精神,在百年校慶前夕,與《丁穎紀念館》建設同步進行的《丁穎紀念片》和《丁穎紀念冊》隆重推出。學校組織了專門攝制組和專題組,從國內外征集了大量圖文資源,期間攝制組上至北京農業部、中國農科院等,下至他的家鄉茂名謝雞鎮等,以系列采訪和口述歷史的方式,匯集了大量珍貴史料,填補了許多空白,紀念片和紀念冊具有較高的歷史和學術、宣傳和教育價值:真實地記述了他生在舊中國,目睹國家民族危亡,懷著救國理想,三渡重洋留學日本歷時12年,之后仍回國報效祖國,他教書育人、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他以解決民食為己任,立足本民族,較早提出重視“三農”、發展“三農”的理念,愛國愛民,求真務實,創建基地、培育良種,為發展我國水稻生產和科技事業嘔心瀝血,鞠躬盡瘁,他的事跡凝聚著無限的愛國情懷,是理想的愛國主義教育教材。突出了他作為中國水稻之父的“憂心民食,矢志農學”的情懷,記載了他一生為振興祖國的農業科教事業殫精竭慮的事跡,展示了他熱愛祖國熱愛黨、治學嚴謹、求實創新、艱苦創業的崇高品格,他教書育人、著作等身、桃李滿天下,他的足跡遍及祖國各地,在學術界享有崇高威望,并蜚聲國內外。還介紹了他作為我校和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第一任領導,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的事跡。展示了丁穎教授治學嚴謹的風范,如他堅持科研、生產、教學三結合,試驗室、試驗場、農村基點三結合;試驗、示范、推廣三結合,重視我國優良傳統,重視農民經驗,重視科學實驗,開辟了農業科研新局面;展示的手稿、論著、教材等,以及他創造“三個第一”的輝煌業績成果,如創建的華南第一個稻作育種試驗場,選育出的世界第一個水稻千粒穗株系,創建的我國第一個水稻生態研究室等,豐厚翔實,直觀生動,是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教育場所。展示了他艱苦奮斗和團結協作的精神,他主持的科研項目規模宏大,協作單位遍布全國12個省市,并以75歲高齡帶領團隊跑遍全國各省實驗場,取得了空前浩瀚的科研數據;雖然位居中科院院長,但人們看到的卻更像—位勤勞樸實的老農,長期深入農村,帶領學生赤腳下田、頂著烈日開展實驗,他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的敬業精神,對學生的教育作用遠遠超過第一課堂。值百年校慶之際,《丁穎紀念片》和《丁穎紀念冊》作為珍貴禮物,誠摯地奉獻給了奮戰在廣東乃至全國農業科教戰線的工作者,獻給關心和支持農業教育和農業科技事業的各界朋友們,獻給學校自己培養的12萬余學子,以更好地緬懷丁穎教授一生在我國農業教學和科研的光輝業績,學習他獻身農業科教事業的抱負,以不斷弘揚和繼承丁穎精神。
四“、丁穎精神”代代傳
走近丁穎教授,更進一步了解到他為振興祖國的農業科教事業殫精竭慮,從先輩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崇高的愛國主義情懷,也看到了他甘于寂寞、恪盡職守、默默奉獻、勇于探索、求真務實的治學風范。其“篤學明德,躬行踐履,建業自強,求精圖新”的丁穎精神,已成為所在學校的寶貴精神財富和校風的重要象征,也是學校百年來不斷發展的根基所在,永遠值得人們銘記和傳承。半個世紀以來,為了傳承和弘揚丁穎精神,從中央到地方都以不同形式給予了肯定和表彰:
國家在1955年就聘他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委員(郭沫若簽署1955.6.1),郵電部于1990年10月發行《中國現代科學家》郵票一套,其中丁穎為農業科學家,其圖案背景為水稻栽培試驗場,那束特寫的稻穗,是丁穎培育的“中山一號”良種,代表著他的水稻研究成果;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國家和人民仍銘記著這位“大師”,他被授予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三農”百名模范人物。
廣東省作為他的成長之地,也于2000年7月通過“廣東省丁穎科技獎條例”和“廣東省丁穎科技獎條例實施細則”,并先后開展共有九屆丁穎科技獎勵活動,表彰了各界科技精英近二百人,時任省委書記張德江曾為丁穎科技獎獲得者頒獎;在他工作學習的各地先后鑄有他的6尊銅像,以示教育和激勵后人。
所在學校八十年代初就設立了“丁穎科學基金”,表彰過一批批優秀學生,先后還籌資矗立了雕像、建立紀念館、編撰論文集、出版紀念冊、拍攝紀錄片等;展開了“丁穎精神與學校特色”大討論系列活動,在他誕辰的100和120周年之際召開了隆重的紀念大會;近年來,學校開展的“丁穎實驗班”和“丁穎講座教授”活動,先后吸引了一批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學生和一大批國內外知名學者,丁穎精神得以不斷傳承和弘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