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民問題概念對當前三農問題的參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中國是一個農民占全國人口80%以上的落后的農業大國,廣大農民既是帝國主義勢力掠奪的最大對象,也是封建地主階級壓榨的最直接的對象,具有強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通過對農民中不同階層占有土地、農具、資金等生產資料狀況的分析,從而得出以下結論:富農約占農村人口的5%左右,是農村中的資產階級,它可能參加反帝斗爭,在反對地主階級的土地革命斗爭中也可能保持中立。因此,不應把富農看成和地主階級無分別的階級,不應過早地采取消滅富農的政策;中農在農村人口中約占20%左右;貧農、雇農約占農村人口的70%,他們是農村中的半無產階級,革命的主要力量。還指出:“在中國,只要一提到武裝斗爭,實質上就是農民戰爭?!盵1]因此農民是武裝斗爭的主要力量。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從民主革命兩大基本任務的相互關系上進一步闡明了農民在中國民主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如果不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就不能消滅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因為帝國主義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主要支持者;反之,封建地主階級是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主要社會基礎。如果共產黨不幫助農民推翻封建地主階級,就不能組成中國革命的強大隊伍而推翻帝國主義的統治。通過分析,認為農民階級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同盟軍。
2·農民問題是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
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內容是土地革命,其實質就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革命。首先,解決農民問題是實現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根本前提。無產階級領導權的核心問題就是對農民的領導問題,誰贏得了農民,誰就贏得了中國革命。無產階級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只有同農民結成鞏固的聯盟,無產階級領導權才能落到實處,其他中間力量也才會向無產階級靠攏,無產階級才有力量建立起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使自己成為名副其實的領導階級。其次,解放農民是完成中國革命任務的基本條件。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從侵略者、地主、買辦手下解放農民,建立近代工業社會。”[2]農民是決定中國革命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是關系著中國各階級命運的關鍵砝碼,中國革命離不開爭取農民,動員農民,必須使幾億農民真正成為中國革命的主體力量。
在中共七大的口頭政治報告中向中共高級干部強調中國革命就是一場農民革命,提出:“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是農民。忘記了農民,就沒有中國的民主革命;沒有中國的民主革命,也就沒有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也就沒有一切革命。我們馬克思主義的書讀得很多,但是要注意,不要把‘農民’這兩個字忘了;這兩個字忘記了,就是讀一百萬冊馬克思主義的書也是沒有用處的,因為你沒有力量?!盵3]
3·“工農武裝割據”理論
在開創農村革命根據地時,為回答當時黨內的種種疑問,先后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一系列著作。在論述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及條件時,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總概念。即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的三者密切結合的思想。因為只有進行土地革命,消滅封建剝削制度,才能廣泛動員和組織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參加武裝斗爭,鞏固和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只有建立革命武裝,并進行武裝斗爭,才能有效地開展土地革命,保衛根據地的發展;只有建設鞏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堅實的基礎,武裝斗爭才有可靠的依托。特別強調,“‘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共產黨和割據地方的工農群眾必須充分具備的一個重要思想”[1]。關于“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把爭取農民解放與奪取革命勝利兩個問題完美結合的產物。
二、新時期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途徑
1·農民問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問題
目前中國仍然是一個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農民總體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處于全社會最低水平的狀況沒有改變,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城市與農村的差距在日益拉大。這一現實,已經影響到農村社會的安定,阻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健全,影響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穩定與發展,決定了農民問題仍然是我國現在和將來很長時期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20世紀,主要依據農民的人口數量和社會地位來分析農民問題在中國革命中的地位,得出了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的結論,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時期因為從戰略的高度認識了農民問題、成功地解決了農民問題而贏得了革命的勝利。21世紀,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亦必須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解決新形勢下的農民問題,才能奪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勝利。因此鄧小平要求黨“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中國有80%的人口住在農村,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80%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所以,我們首先要解決農村問題”[4]。明確指出:“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5]由此看來,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時期,從實際出發都必須從農民的實際出發,農民問題是中國國情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梢哉f,農民問題基本解決了,中國社會進步與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就不難解決了。中國共產黨要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要實現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實現現代化,其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農民。
2·黨的農村政策必須符合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不了解農民,就難以了解中國社會,農民的基本情況如何,直接、間接地決定了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征。
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特別注重調查研究,在深入實際的農村調查中,使他對農民問題、農村問題的認識由微觀境界發展到宏觀境界,由感性層次上升到理性層次,為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在引導農民的革命實踐中,明確了對農民的根本利益———土地問題的認識,并抓住這一代表農民根本利益的問題,形成了以土地革命為中心的革命道路,沿著這條道路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使農民的最大利益得以實現,從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民成為無產階級最廣大、最可靠的同盟軍,使農民走上了正確道路。新時期,我們要開展長期、認真、細致、周密的調查研究,制定出符合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政策,只有抓住了農民的利益問題并切實加以解決,才能贏得農民的支持和擁護。加強經濟發展,增加收入,盡快致富,是新時期廣大農民最迫切的要求。因此,現今我們應把“歸利于農”,保護并幫助實現農民的利益,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調動農民積極性作為制定和實施黨的政策的首要出發點,切實地服務于農民,給農民以實惠。
3·發展農村教育、落實科技發展觀是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出路
我國現行教育體系在開發農村人力資源、積累與轉化農村人力資本、提高勞動者素質尤其是專業技術能力等方面存在著嚴重缺陷,基本上還處于無所作為的狀況。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思想認識上明確發展農村教育的重要意義。發展農村教育,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所必需。中共十六大提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艱巨的歷史性任務。農業現代化是工業化的必然要求。農業現代化意味著農業勞動力投入的減少和勞動生產率的大大提高,它依賴于農業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大大提高,而這一切的根本前提是教育的發展,是農村居民受教育機會的增加和受教育程度、質量的普遍提高。要發展農村義務教育,通過完善有關制度、法律和加大督察力度,使各級政府切實承擔起對農村義務教育投入的義務。國家還要創造條件,使有志于在農村創業的青年獲得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的機會,以提高從業能力,保障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提升、優質高效農業的發展和農村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切實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農村要發展必須和城市的發展統籌結合起來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應該統籌以下方面:實現城鄉現代化,必須對農業給予支持,反哺農業;統籌城鄉社會事業(教育、衛生、醫療、養老等);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就業。同時,政府在統籌的過程中要轉變觀念和行為,尊重農民,按照客觀規律辦事。把加快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作為第一要務,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統籌協調、科技興農、改革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逐步把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實現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