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制約我國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與對策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農村居民消費不足是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難點,本文在分析各種制約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的前提下,就各種制約因素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以供決策者參考。
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各省農村居民消費的狀況存在各自的地方特色,但總體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村居民消費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低。中國農村市場擁有極大的消費潛力,但是由于現實環境中所存在的各種原因,農村居民消費需求一直得不到滿足。2008年,在經歷金融危機的情況下,我國國內市場銷售依然有較快增長,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8488億元,城市消費品零售額73735億元,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34753億元。但是占全國人口總數約2/3的農村,只消費了相當于全國商品1/3的數量。[1]據測算,農村人口每增加一元的消費支出,將為國民經濟帶來兩元的消費需求。如果能夠把農民居民的消費潛力發揮出來,那能為我國帶來的經濟價值是極其可觀的,但是現今的情況是農村消費嚴重不足,并在一定層度上制約了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二)農民居民消費結構不合理。農村居民消費受季節影響比較明顯,在節假日會有一個消費的高峰期,其它時間則大體上是處于消費停滯時期,這個時期的消費只是為了滿足日常的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農村居民消費會受當地風俗習慣的影響而產生大規模、大手筆的支出,在有些地區,婚喪嫁娶的費用占據了極大的比例,造成了極嚴重的鋪張浪費;同時農村居民生產性消費在總消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較大,而服務性消費支出的比重則較小,這與現在整體的經濟形勢是不相符;而在生活性消費中,農村居民在吃住方面的開支較大,在用行方面的消費則比較小。
二、制約農村居民消費的因素
(一)農民收入水平低
1.農業科技含量低。農業與工業及其他的產業相比,其勞動力生產率低,因而農產品的附加值較其他產業而言是極其小,同時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農民在很大的層度上是靠天吃飯,自然環境好的情況下能有很好的收成,否則,則可能會顆粒無收。因此,農民的收入得不到很好的保證,這使得農民基本上形成了存儲消費能力的習慣,這極大的制約了農民的消費意愿。
2.農業結構不合理。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種植都沒有形成規模化的生產,這就顯露出極大的結構性矛盾:首先,農產品中一般性產品多而經濟型作物偏少;其次,農產品大多數都直接出售,而未經過加工或深加工,這使得農產品的附加值低,農民的收入少;同時,農產品的生產由于沒有經過合理的規劃,很容易就形成了扎堆種植,這樣的現象在各個地方都很常見,常常是一種農產品前一年的價格可觀的話,則在下一年就會有大量的農戶選擇此種作物,而遭受到由于供大于而帶來的農產品價格下降,從而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
(二)消費環境差
1.基礎設施落后。近幾年來,擴大內需的重點主要是在擴大廣大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這使得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資金增加很快,農村的基礎設施在一定曾度上得到了改善,近年來村村通公路的政策為農村道路的暢通提供了政策保證,但對農村交通、水利、教育、衛生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來說,資金的投入量還遠遠滿足不了建設的發展需要,甚至還有許多農村地區的供水、供電問題根本還沒提到日程上來,這相應的抑制了家電的消費需求。
2.市場環境差。農村商業網點少,并且規模小,品種少,這使得農民可選擇的商品不多,極大的打消了農民的購買欲望。同時農村市場上充斥著假冒偽劣商品,而農民又都得不到很好的信息來指導自身的消費,這也就嚴重的打擊了消費者的購買積極性。
(三)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落后
農村居民由于受我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崇尚節儉,提倡“量入為出”的消費方式餓強調儲蓄,并且這樣的現象在農村尤為突出,這一方面也是由于農村居民的收入得不到保障,因而農民需要不今天的錢存儲起來以備不時之需。這樣的消費觀念,極大的阻礙了農村居民的當前消費。
(四)政府支農惠農力度不夠
2009年,政府大幅度增加了農機具購置補貼規模,擴大了良種補貼范圍和品種,并且繼續實施種糧直補、農資綜合補貼、漁業柴油補貼,中央財政四補貼規模為1230億元,比2008年增長了19.4%。但政府對農村的投入沒有達到農村的需求水平,使農村中公共品供給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現今,除了部分經濟發達的地區外,大多數農村仍然沒有享受到完善公共服務。
政府政策在確定了以擴大內需來促進經濟發展的方略之后,各項惠農工程得以逐漸制定并實施,并有了多項免稅、糧食補貼政策,但是這樣的補貼規模并不能真正的改善農民的消費狀況,并沒有實際的轉化為消費力,因而政府政策應該在深度和寬度上加大投入力度,使得各項政策能夠切實的服務于民。
三、擴大農村居民消費的對策
(一)切實可行的增加農民收入。增加收入是擴大消費的最重要因素,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是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根本前提,我國耕地的保有量目標是18億畝,我國農戶總數約為2.4億戶,平均每戶耕作面積大約為7畝。[3]如果每戶農民都能采用高科技來生產,則能夠帶來相當可觀的收入,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業正是以高科技為依托來發展并走向全世界的。
在增加農民收入的環節中,農產品的結構有很大的影響。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在選擇農產品的種類時,是以大力發展優質高產農業為基礎,美國的農業經過多年的發展,人力畜力逐漸被機械所取代,優良動植物品種正在不斷的引進中。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經營方式不斷得到優化,農、林、牧、漁得到更全面的發展,這也使得美國理所當然的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農業大國。我國農業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盡快的擺脫盲目、小規模的生產,而是應當在掌握了新的技術、新的市場信息之后快速的做出反應,選擇一種市場前景好、能夠確實帶來收益的品種來進行生產,從而能給農民帶來更大的收益,也就能更進一步的擴大農民消費需求。
(二)改善農村市場消費環境,為農民消費創造良好的氛圍。在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的基礎上做好相應的建設規劃,要高度重視統籌城鄉發展,要從適應勞動力轉移、城鎮化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趨勢出發來全面考慮;同時要認清現在農村的發展形勢,在結合現實政策和發展需要的基礎上,以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編制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計劃。
解決農村基礎設施的問題還只是為擴大農村居民消費創造了一個最基本的條件,現今,農村市場局面混亂,大量假冒偽劣、過期霉變、三無食品充斥著農村消費品市場,這大大的打擊了農村居民的消費熱情,因而在解決基礎設施的問題之后整頓農村市場環境則是另外一個艱巨的任務,此時則需要各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切實履行職責并加大查處力度,嚴格執法、狠抓落實,對城鄉結合部、邊遠農村的集市、臨時性農副產品市場開展專項檢查,嚴格把好質量關,從而增加農村居民的消費信心,并且農村居民只有在此此基礎上才會擴大自身的消費需要,才能更加放心大膽的消費。
同時,加快農村銷售網點的布局,從而為解決農村市場環境差的局面提高更進一步的幫助,并可以為農村居民提供適銷對路的產品,來更好的開拓農村市場。即要,建立健全農村市場的流通網絡,把超市的零售模式推向農村,鼓勵企業到農村去開設網點。在健全的流通體系下,優質、低價的產品能夠便捷的進入到農村消費品市場,農村居民會在自身的知識水平范圍內選擇更加好的產品來滿足自身的需要,從而使得假冒偽劣產品無處藏身,這樣來很好的凈化農村市場環境。
(三)加大農民社會保障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農村醫療保障體系,改變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2009年啟動實施了新農保試點工作,全國27個省區320個新農保首批試點縣和4個直轄市的試點方案已經全面啟動。[4]這一試點工作得以順利的開展將是一項大的惠民工程,現今農村居民之所以有量入為出的傳統消費觀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未來的消費是無法預知的,所以在此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都選擇了謹慎消費。此種情況下則需要政府加大農村社會保障的投入,加大對農村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等的投入,并在2009年新農保試點工作的基礎上加大范圍和投入力度,從而減少農民消費時的后顧之憂,來達到增加農民消費的經濟目的。
同時,解決消費觀念的另外一個方面,則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首先是要進行教育,加強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來更新傳統的消費觀念,即以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經濟原則來進行消費選擇,恰當的安排日常消費和非常規消費,引導農民進行科學、合理的消費;其次是通過報刊、廣播等媒介來引導農民的消費與城鎮消費接軌;第三是要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來實施政策導向的作用,使農村居民在政策的引導下,改變消費觀念,接受新的消費理念,從而創造出更大的消費需求。
(四)政府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中央及地方財政要繼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特別是要加大對農田水利及基礎設施的投入,來改善農業的生產條件和農戶的生活條件,在農民增收的同時擴大消費支出;同時政府應在研究當前經濟的形式下創新出更好的惠農工程,像是家電下鄉這樣的工程就能極大的開拓農村市場,也能給商家龐大的生產力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