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規劃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農村規劃建設中思想認識不到位
過去各級政府不夠重視村莊建設,普遍存在“重城輕鄉”的現象,對貫徹國家提出的“城市支持農村”的戰略決策尚未落實到村莊規劃建設層面,缺乏實質性措施。村委會本身更缺乏對村莊規劃重要性的認識,導致無序建設嚴重,往往既浪費土地,又破壞資源與環境。此外,基層方面把農村建設片面理解為村莊村貌建設,變成了拆舊房、建新房等簡單建筑行為。
1.2農村規劃建設缺乏資金支持
政府對農村規劃缺少必要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地方政府往往將爭取來的農業項目資金全部用于種、養、加工等產業的扶持,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缺乏資金支持。再者,農民增收緩慢,也限制了規劃的進一步開展。近年來,國家實施了一系列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增收,但受多種因素制約,農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難,這就從根本上制約了農村進一步的發展。此外,在長期二元結構下,對農村的投入嚴重不足,造成目前多數農村的經濟基礎薄弱,缺乏編制規劃的經費,限制了規劃編制的啟動以及后期建設的順利展開。
1.3農村規劃建設缺乏公眾有效參與
傳統的農村規劃是一種偏重于物質建設規劃上的規劃,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規劃控制方法,缺乏公眾的有效參與,使得規劃不能體現滿足村民的普遍愿望。村莊規劃中即使存在公共參與,也只是被動的、初級階段的參與,僅停留在有限知情權和監督實施的較低層次上。首先,公眾參與范圍小、廣度和深度不夠,較少涉及參與主體利益平衡等深層問題。其次,目前的技術手段多為問卷調查、一些意向性地選擇和規劃成果展示,它們僅被作為輔助設計手段,起不到協調、平衡作用。
1.4農村規劃建設缺乏長期投入機制
近年來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建設的投入力度,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也逐步得到改善,但由于長期以來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偏低,多年來的建設水平遠遠不能滿足農村發展的需要,甚至有些舊的建設由于缺乏后期資金投入尚未完成,加之新的建設對資金的需求量又十分龐大,對農村建設所需資金試圖主要依賴財政投入解決,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同時由于缺乏長期投入機制,至今難以得到保障,地方政府明顯“力不從心”。
2我國農村規劃建設存在的問題
2.1農村規劃編制質量參差不齊
我國農村規劃編制質量參差不齊。首先,有的規劃是多年前編制的,沒有預計到村莊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后來也沒有及時修訂,明顯滯后于村莊發展的需要。其次,有的規劃沒有考慮到農村居民點的特殊性,耗費大量土建工程來建設城市型社區,結果喪失了農村的地方風格。此外,以往農村規劃不全面。有的規劃僅有建房規劃,缺乏交通、給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規劃,對于村民安全的項目,如飲用水源的選址和保護等更是很少涉及到,而這些內容恰恰是建設農村所必需的。
2.2農村基礎設施長期缺乏
農村居民點經歷了漫長的形成、發展過程,在此過程中,由于缺乏科學的規劃指導,其建設普遍存在著很大的隨意性,致使房屋排列無序、各年代建設的房屋并存,道路曲折不整,公共綠地、公共活動場地普遍缺乏,用地結構失衡。此外,由于農村居民點布局分散、規模較小,且缺乏穩定的財政支持,無法維持諸如教育、文化、衛生、交通、娛樂、污水處理等公共設施的運營,因此很難在每個村莊都配置適當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這就給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2.3農村生態環境普遍堪憂
目前一些農村的生活垃圾、污水、鄉鎮及個體企業廢棄物等缺乏處理,嚴重污染了生活環境、水源和農田,破壞了生態系統。在農村,農業污染非常突出,包括肥料污染、農藥污染、地膜污染等。由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農田中大量施用化肥,化肥中的部分成分揮發到空氣中污染大氣,部分成分隨水流入河流和湖泊造成富營養化,甚至污染地下水體,致使一些地方出現土壤酸化、板結、不好耕作,且隨著化肥施用量的增加,其引起的耕地環境污染已成為非常嚴重的問題。
3政策建議
3.1制定統籌城鄉發展的規劃措施
農村規劃建設不僅受到村莊周邊地形地貌的影響,還受到區域內重大項目建設、現有基礎設施等因素的影響,只有將農村規劃建設置于區域經濟發展環境中統籌規劃,才能統籌協調村莊與周圍區域的關系。政府應根據國家經濟發展和當地自身發展的需要,從地域資源經濟的實際出發,最大限度地提高區域的生態和經濟系統效益,通過科學設計,提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實施方案: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尊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實現村莊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協調發展。
3.2大力引導資金投入農村建設
地方的農村面貌與農村發展直接體現了領導部門對農村建設的認識與決策水平,規劃管理部門應從長遠、社會各個方面考慮,不斷提高宏觀決策水平,不要盲目建設與急于求成。同時,要切實落實國家的各項支農政策,對于破壞農村生態環境、違背農民意愿的建設應堅決制止、追究責任。此外,政府應將農村公共設施建設放在首位,立足于公共利益,注重每一項規劃措施的社會效益。
3.3不斷提高農民參與規劃的水平
農民是農村規劃和建設的主體,因此在進行農村建設規劃時,必須改變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規劃模式,必須爭取到農民的廣泛支持和參與,提高村民的決策參與度,充分調動村民貫徹落實各項決策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在農民參與村莊規劃和建設中,應該賦予農民一定的決定權,才能夠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3.4制定長遠的農村規劃建設方案
農村規劃只有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才能引領農村規劃建設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為此,各地必須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界定建筑和建設標準,防止搞脫離實際的“面子工程”。其次,農村規劃一定要量力而行。要根據當地的經濟實力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在具體操作中,既要著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充分考慮農民的經濟狀況和承受能力,科學合理地分步實施。
參考文獻
[1]沈利.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初探[J].淮陰師范學院教育科學論壇,20*,(2).
[2]李銅山,陳明星.科學規劃新農村建設的理性思考[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8,(3).
[3]洪音.新農村規劃建設要突出農村特色[J].城鄉建設,2008,(5).
[4]施利紅.談新農村建設規劃中應注重的幾個問題[J].科技資訊,2008,(6).
摘要:近年來政府提出了社會主義農村建設的發展戰略,將農村的發展放在了首要位置上,但是面對如今多樣化和復雜化的新型農村,以往的農村規劃建設缺乏深入細致的措施。在探究我國當前農村規劃建設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分析問題的根源,進而提出科學的農村建設規劃。
關鍵詞:農村規劃;建設;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