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發展觀提升農民增收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十五”期間,我國農民收入呈現出V形走勢。2004年成為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幅度扭轉了“十五”頭三年連續下滑的趨勢,從4%左右的低位一舉躍升至去年的6.8%。2005年上半年更是超過同期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增幅,達到12.5%。這是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結出的碩果。它同時也表明,繼續堅持科學的發展觀,以科學的發展觀構建農民增收的環境體系,是確保農民增收的長效性和持續性的重要保證。這是因為,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和本質要求,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尤其是健康安全需要,切實保障發展的成果要惠及全體人民。協調發展,其重要內容就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科學發展觀為農民增收既提供了制度保證、環境支持、實現途徑,還著眼于經濟、社會、政治、生態等各個方面,使上述幾個方面相互銜接、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因此,以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構建農民增收的環境體系是指導農民增收的嶄新思維理念,也是實現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的必由之路。
1加快行政效能建設,在效能環境中催化增收
能否全面、協調、可持續地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提高農民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行政效能建設,這個建設搞得好,農民增收就快,反之,就慢,甚至倒退。政府的行政效能如何,關鍵取決于政府職能的轉變,取決于政府與社會、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是否更加協調。但就目前來看,基層政權的架構、行政目標與行政方式,與農民需要,與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還有相當的距離。對此,要從圍繞建立農民增收的工作目標取向和政績考核機制入手加強行政效能建設:
(1)要正確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真正內涵,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和規劃發展戰略,強調以人為本,聽民聲、順民意、集民智,注重社會全面發展,進一步轉變發展觀念,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構建和諧社會。這是因為科學發展觀所講的發展,是以人為本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和諧發展,而不是傳統發展觀所指強調突出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速度。因此,不能把“發展是硬道理”簡單地理解為“增長是硬道理”,不能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視為“以速度為中心”,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增長,不能以單純的經濟指標取代人文社會等綜合指標,不能借“統籌”之名搞新的形式主義。
(2)建立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近年來,在農村屢屢出現的重大決策失誤,已經嚴重地影響到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影響了農民收入的增加。因此,要完善重大行政決策的合法性、可行性論證制度,推進政府機構、職能、行為的法制化。
(3)要建立農民增收的政績考核體系。要堅持不以傳統的GDP目標為取向,不以表面繁榮為政績,以把黨的富民政策創造性地惠及到農民身上為己任,形成農民增收穩定的政績考核機制。
(4)要建立政府誠信體系,打造誠信政府。這也是凝聚民心,改善農民增收效能環境的一個有力舉措。要用行之有效的制度規范誠信建設,樹立政府誠信形象。
(5)農業要增效,還離不開建立政府的社會化服務體系。這也是行政效能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如為解決農村經濟發展中出現的信息不靈問題而建立的快速、準確的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價格信息服務體系;為解決農業科技貢獻率低的問題而建立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體系;為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而建立的農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服務體系;為減輕災害損失而建立的對病蟲疫情和水旱災害的測報和防治體系;為減少結構調整中的盲目性、趨同性而建立的農業結構調整區域布局規劃體系,等等。對這些體系,當前重點是完善和強化。
2發展農村知識經濟,在知識環境中催化增收
2.1知識經濟的本質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經濟
發展農村知識經濟,關鍵就是推進“科教興農”戰略。實踐證明,只有解決了農民的知識化問題,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系統接受農業職業教育的農村勞動力不到5%。農村勞動者科技文化素質不高,嚴重制約著農業勞動效率的提高,直接影響著農民的經濟收入,成為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鎮化的根本性制約因素。這具體表現在:
(1)農村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制約農業產業化的整體推進。在農業產業化進程中,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規模養殖和種植項目的選擇確定,農業科技的操作運用,都對經營者和生產者的現代素質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而相當多的農民的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是不適應的,結果導致農業產業化步履緩慢,農業經濟效益整體不高。
(2)農村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直接制約鄉鎮企業的發展。在鄉鎮企業中,盡管相對吸收了一些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農民,并且越來越多的民工在上崗前要接受培訓,但是民工的總體素質水平依然較低。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不僅不能適應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要求,而且也是造成鄉鎮企業后勁不足的原因之一。“十一五”計劃要求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區域經濟,形成以縣級工業園區為片,以鄉鎮集中區為點的網狀格局,加快工業化進程,努力培育新興產業,做強主導產品,實施名牌戰略等,對農村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盡管已多方面、多渠道加速培訓人才,而我國鄉鎮企業仍有65.3%以上的從業人員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下。
(3)農村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制約著農村城市化的進程。根據現代化的規律,農村現代化就是農村城市化的演進。而城市化的主體——市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是農村勞動者無法達到的,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許多有知識的農民已經成為城市產業工人或經商的市民,而每年“民工潮”中成千上萬的農民進城只能出賣原始勞動力,既不可能成為市民,也不可能成為產業工人,更有甚者在城市違法亂紀,造成了一些社會問題,更值得我們深思。依靠城市化帶動現代農業,走農村城市化的路子,不失為途徑之一,但首先要花大力氣,全方位、多層次地解決農村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問題。
(4)農村勞動者科學文化素質的高低影響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是靠科技支撐的,是同國際國內大市場相聯接的,是現代經濟的一部分,需要現代素質的人來操作、來推進,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需要勞動者具有與之相適應的素質。科學技術一旦與勞動者結合,就會產生極大的社會經濟效益,這一道理已被人們所認識。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開始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方向發展,產品在名、特、優上下功夫,經營組織向規模化、專業化邁進;工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向現代化方向發展,門類繁多的第三產業蓬勃興起。所有這些,都需要更多的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農村勞動者和農業科學技術人才去實踐。
2.2在知識環境中催化農民增收,關鍵是要建立健全三大科技體系。
第一,要建立以農業遠程教育和縣、鄉、村各類農業培訓資源為主的教育培訓體系,健全農村職業技術教育體系。第二,要建立以高效農業示范園區、示范村、示范戶為主的技術示范體系。第三,要建立以高效農業研究會、專業科研組織、農民科技小組為主的新技術研究體系。通過以上措施,一方面,用科技為農民增收插上“翅膀”,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培養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識、有技術的新型農民,把沉重的農村人口負擔轉化為強大的人力資源優勢。
3優化農村社會環境,在平安環境中催化增收
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講,農村社會環境主要包括法制環境、生態環境和消費環境,這三個環境對農民增收具有重要影響。
(1)要優化法制環境。在農村,農民的合法權益屢屢受到侵害主要來自橫行鄉村的土豪惡霸對農民的財產和人身的侵害和鄉村政權對農民民主權利、土地資源權利和其他生存權利的損害。面對這些制約農民增收的不安定社會環境,要從建設農村政治文明入手,抓好民主法制建設,抓好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以良好穩定的法制環境讓農民安心增收。
(2)要優化生態環境。應該看到,當前農村生態環境極端脆弱,質量持續下降。一方面,由于農藥、化肥等農用化學品的不合理使用和各種養殖業的垃圾廢物排放,嚴重地污染了土壤和水資源,對土地的副作用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由于水土保持體系不健全,農業節水灌溉發展緩慢,造成了水資源和土地養分的大量流失。以上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了農民的生存環境,而且嚴重影響了農產品的質量,制約了農民增收。對此,要站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白色農業和微生物農業等可持續農業,在農村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政策環境和發展機制,全面建設生態型農村社會。
(3)要優化消費環境。目前由于農村個別地方封建迷信和黃毒賭泛濫,攀比奢侈之風盛行,節約觀念滯后,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的非正常開支。應從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入手,加強農民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提倡文明消費,提倡勤儉節約,勤儉辦一切事業的的良好風尚,以良好的村風和民風催化農民增收。
摘要以科學的發展觀構建農民增收的環境體系,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關鍵。要構建以效能環境、知識環境和平安環境為內容的環境體系,在環境中實現增收。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農民增收環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