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產業化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內容摘要:本文從實現農業產業化的角度分析并論證了農產品流通關鍵在于市場的建設,從而對農產品的供求規律及市場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農產品流通市場建設的基本構想和對策。
關鍵詞:市場建設農業產業化農產品供求規律
農業產業化的基本內涵就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依靠龍頭帶動和科技進步,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和企業化管理,形成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村經濟的經營方式和產業組織形式。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通過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實現農工商一體化經營,引導分散的農戶小生產轉變為社會化的大生產,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商品化和社會化。簡單來說,農業產業化就是實現貿工農一體化、產加銷一條龍經營。
農產品市場建設的意義
農業產業化從表面看主要側重于把農民組織起來實行專業化的生產、加工,但從本質上來說關鍵是產品的銷售及其市場建設。農產品最終目的是滿足市場需求,同時市場需求又反過來影響農產品生產和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趨向。所以農產品市場建設是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環節。
從我國農業產業化的經驗來看,凡是市場建設搞得好的地方,農業產業化發展都比較順利,如山東濰坊、壽光等市縣。目前,以市場建設引導農業產業化,以產業化進一步推動農產品市場建設已成為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道路。這種模式不僅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等有效的聯結方式,一頭聯結國內外市場,一頭聯結生產基地和千家萬戶,引導和幫助小農戶進入大市場。使小農戶得以組織有序地與大市場聯結起來,合理分享市場交易利益。而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市場機制調整農業生產布局,合理配置生產資源,優化農業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提高各生產要素投入的邊際報酬率,從而提高農業產業的整體效益。同時,進一步提高農民的市場意識,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市場化進程。使農產品生產和加工延伸到儲藏、運銷、服務等領域,帶動鄉村勞動密集型二、三產業,朝著一體化方向發展。
重視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農產品市場的建設,是把農戶經營引入現代市場進行社會化大生產的有效組織形式和加快農村市場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農產品市場建設是帶有全局性的、完整的市場農業發展的關鍵。
農產品市場建設的特點
農產品由于生產的季節性、供給的集中性和生產的周期較長,其供需有自己的特殊規律。農產品作為生活的必需品,一般供給彈性較大,而需求缺乏彈性,即農產品價格越高,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就越高,產品的供給量就越大,但需求卻是相對穩定的,不會隨價格的波動而發生巨大的變化。同時農產品本期的產量取決于上一期的價格,而本期的價格決定下期的產量。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從生產到上市都需要較長的生產周期,而且生產規模一旦確定,在生產過程未完成前,不能中途改變,因此市場價格的變動只能影響下一周期的產量。這就是目前表現出的當一種農產品價格上升,農民馬上一哄而上的局面,導致價格下跌農產品銷售困難。我國目前的家庭承包分散經營的農戶經濟為主體,單個的農戶行為很難對市場做出預測,由于信息的不對稱,農戶的生產安排往往以現有的市場價格為標準,預期未來的收益,往往陷入經濟學中的“蛛網困境”。產量增大,收入減少,生產往往趕不上市場變動的節奏,出現“賣難”現象。如2002年棉花總產大減,種植面積418萬公頃,比上年減少63萬公頃,總產減少7.5%,主要原因是2000年棉價較高,導致2001年種植面積大增,棉價大跌造成“蛛網循環”的結果。雖然在長期的實踐中,人們已意識到這種波動的特征,并試圖做出相應的調整,但實踐中仍是依據主觀經驗做出判斷,帶有較大的盲目性,再加上銷售渠道不暢,農戶面臨著極大的市場風險。造成這種情況關鍵是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滯后,沒有實現生產與市場的對接。
從產品進入市場形式來看,農產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消費領域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作為最終消費品,通過流通流域直接進入消費領域,如蔬菜、水果、雞蛋等。這一類產品流通是一個主要環節,但大多數農戶僅僅是個生產者,并不直接從事流通,很難把握市場反而依賴市場,因此他們很難得到流通環節的利潤,所以在這方面農民需要市場,更需要以組織的形式實現生產和流通結合。另一種是農產品經過加工和流通再進入消費領域,這一種的農產品占了絕大部分,如主要的農產品糧棉油以及一些特色產品。在這方面,農民不僅依賴市場流通而且依賴加工企業,但他們卻很難得到產品增值的部分,而且往往來自于這些行業的價格打壓。
就其以上分析,農民或農戶往往是市場的犧牲者,即使糧價上漲,他們作為生產者往往未必能得到好處(現實情況是,糧價一上漲往往伴隨著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從而抵消了糧價上漲的好處),而一旦價格下跌所有的損失都由農民來承擔。究其原因,關鍵是農業生產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市場建設落后,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相脫離。所以加快建設農產品市場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農產品市場建設的戰略構想
由于農產品自身生產的特點和產業化經營決定了其必然與市場相連,不僅擔負著產品交換而且具有調節生產的功能。目前全國農產品出現了過剩,農民收入增幅下降。所以市場建設是產業調整和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重要步驟,較好的市場環境可以及時的把市場需求信息和供給狀況反映給生產者和農戶,目前加快農產品市場開發和建設就是通過開拓和建設市場,運用營銷手段把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銷售出去。農產品市場建設主要包括產地市場、銷地市場和農產品集散與中轉市場建設,目前最主要的是重點建設農產品產地市場、在內涵和服務上鞏固提升銷地市場、培育建立農產品集散與中轉市場等,形成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
目前,在市場服務中已形成了綜合批發市場、專業批發市場、集市貿易、大型超市和零售并行的市場流通體系。市場建設已由規模擴張發展到內涵提升階段。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應采取如下措施:
整合和提升農產品市場建設的總體效益
農產品市場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具有綜合性、專業化、規模化、系統性和整體性的特點,必須整體策劃,以市場體系建設推動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從產業的發展出發,整合、提升現有的各種市場資源,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一批大型的現代化中心批發市場,對布局不合理、重復建設、效益低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重組合并。對市場的各種功能、設備、信息、服務等按要求重新配置和設計,使農產品交易成本更低,流轉更快。
在市場建設布局上要體現:地理位置優越,可以很快形成集糧食倉儲、加工、批發、信息四位一體的區域性農產品物流中心;規劃布局合理,要具有糧油、果菜等交易區、倉儲區、綜合服務區;市場功能完善,市場建設要具有展覽展示功能,滿足新品種的陳列與宣傳、以及具有檢驗檢測功能、電子商務與信息收集功能、物流配送功能等;同時完善市場規則和準入機制等;總之,要構建完善、高效的農產品交易市場體系。
實現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
我國農產品市場雖然呈現出多元化的主體體系,但在鮮活農產品流通領域,單個農戶已成為市場的主導力量,相對于專業流通組織來說,農戶在收集信息、組織商品流通、質量檢驗、交易談判等方面往往不具備優勢,自身的利益難以維護。但農戶作為市場流通的主體是由當前的家庭經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這是難以改變的,所以提高農戶的組織化程度是我國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現實選擇。
建立和發展農戶供銷合作組織。農戶合作組織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產物和發展趨勢。通過農戶合作組織把眾多分散的農戶連接起來,增強進入市場的實力,這是提高農戶組織化程度的基本形式。農戶合作組織如農民協會、行業協會、農戶運銷聯營組織等,通過組織增強自身的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以追求最大的經濟利益。培養和發展公司制的流通組織,實現“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企業性的流通組織自身有較規范的組織管理和銷售系統,企業通過產銷合同的形式把農戶組織起來進行生產,形成企業穩定的貨源基地,形成大生產(基地+農戶)與大流通的對接,充分利用農業生產與流通的不同分工所帶來的好處。
延長批發市場的業務功能
目前農產品批發市場提供交易的服務功能主要是:交易場地、磅秤租賃、中介服務,有的采取了統一司磅、統一開票結算的方式,實行現貨對手交易,這些只滿足了客商交易的基本需求,并沒發揮市場的整體功能。目前應在完善這些基礎服務的同時,創新交易方式,引進拍賣交易,配送,期貨交易,網上交易,委托交易等。其中拍賣交易應是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創新方向,也是國際上規范批發市場價格形成機制的普遍方式。同時,由于農產品多種多樣性,產地批發市場一般應是專業性的,但銷地批發市場應盡可能辦成綜合性的。而且向流通領域的縱深延伸,與大型超市、大型零售市場、城市集貿市場甚至集體消費單位聯網互通,組貨配送,減少環節,降低成本。
采取市場與生產相結合的營銷策略
制度建設是農產品市場建設的前提。農產品市場建設中應堅持市場全面開放,嚴格準入的原則,建立完善的市場約束機制和市場規則,實行標準化管理;發展農產品加工,加快農產品轉化和增加附加值。具體的營銷方法和途徑應從如下方面著手:
實行品牌戰略,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產業化為市場建設提供了基礎。通過形成品牌、宣傳品牌、提高質量等手段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從而推動市場建設,形成市場規模和擴大消費群體。把創造特色產品和特色市場結合起來,有了自己的品牌和產地標志,實際上就等于提高了農產品和市場的競爭力。
調整農產品競爭策略,堅持市場與生產的對接企業應重視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的安全、營養價值。隨著人們收入的提高,人們對生活品的追求由數量型開始向營養、安全方面轉變。企業應把握市場需求規律的變化,在質量上下功夫。因為低水平的價格競爭已上升到質量、服務和品牌的競爭。
正確定位農產品市場,采取不同的營銷手段選擇農產品營銷的目標市場,首先要對某類或某種農產品進行市場調查和需求預測,估計當前和未來的市場規模,并對農產品營銷市場進行細分。根據細分變數劃分出的農產品細分市場是否具有開發價值,還需看農產品細分市場是否具有足夠的購買力、農產品市場規模是否可以盈利、農業廠商是否有能力進入所要選定的農產品市場。農業廠商選定了農產品目標市場,還要為營銷的農產品進行市場定位,根據不同消費者采取不同的營銷組合,實行差異性營銷策略。
推進農業產業化,只有農產品及加工品立足市場、占領市場,才能順利推進農業產業化。同時又要不斷研究市場,順應市場、開拓市場,使農產品順暢地進入流通領域,實現其價值,這是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根本要求。市場越大越穩定,配置資源的效率就越高,對農民的帶動、對農村經濟的促進作用就越大。
參考文獻:
1.寇平君.構建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模式的建議和思考.農業經濟問題,2002.8
2.盧建鋒.論農產品期貨市場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經濟問題,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