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詳細介紹了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包括合理輪作、深耕整地、施足底肥、選用良種、播前催芽、起壟覆膜、適時播種、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收獲與貯藏等方面內容。
關鍵詞脫毒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
馬鈴薯是青海省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具有高產穩產、生育期短、適應性強、營養豐富、糧菜兼用、用途廣泛等特點,在農業經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對于解決青海省馬鈴薯生產中長期存在的低溫、干旱、無霜期短等不利自然條件的影響具有重要作用。
1合理輪作
選擇適宜的前茬和地塊能經濟利用土壤肥力和土地,有效地防治病蟲害,特別是防治土壤或病殘體傳播的病蟲害。青海省輪作年限以3~5a最好。5a輪作方式為馬鈴薯-麥類-豆類-油菜-麥類,或馬鈴薯-麥類-豆類(或油菜)-麥類-麥類;3a輪作方式為馬鈴薯-麥類-豆類(或油菜)-麥類,或馬鈴薯-麥類-豆類-麥類。
2深耕整地
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氣性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狀,為馬鈴薯的根系生長和薯塊膨大創造良好的條件。馬鈴薯的須根穿透力較差,在塊莖播種后出苗前,根系在土壤中發育越好,幼苗出土后植株生長勢越強,產量越高。因此,深耕是保證馬鈴薯高產的基礎。耕深一般要求18~20cm,嚴格做到土地平整細碎。
3施足底肥
地膜覆蓋后,地溫增高,有機質分解能力增強,前期能使土壤中的硝態氮含量提高,馬鈴薯生長快,養分消耗多。所以地膜覆蓋必須增施有機肥,防止作物后期缺肥和土壤肥力下降,引起馬鈴薯生長后期脫肥早衰。地膜覆蓋的基肥施用量要比一般田塊增加30%~50%。根據馬鈴薯的需肥規律,按產量指標30t/hm2為基礎計算,應施優質農家肥60~75m3/hm2、氮素150kg/hm2、磷素60kg/hm2、鉀素330kg/hm2。施肥后充分耕翻,均勻混合。追肥采取隨灌水追施化肥和葉面噴施的方式,以保證馬鈴薯生長中后期對養分的需求。
4選用良種
良種是增產的內因,覆膜是高產的關鍵。覆膜要與良種相結合,良種要與脫種相結合,才能達到穩產高產的目的。選用良種要以早熟脫毒馬鈴薯為主,如夏菠蒂、費烏瑞它、大西洋、脫毒175等早熟品種,適當搭配一些當地優良當家品種。播前要精選種薯和催芽處理,以利于幼芽提早發育,減輕環腐病、晚疫病等病的為害。
5播前催芽
播前催芽可使馬鈴薯幼芽發根快,出苗早,有利于苗齊、苗全、苗壯和植株早發育,從而早結薯,以利于高產,催芽播種的馬鈴薯比不催芽的可增產10%以上。催芽要求播種的整薯或切塊上芽長0.5~1.0cm為宜,催芽過程中對種薯要經常翻動,使之發芽均勻粗壯。
6起壟覆膜
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采取寬壟雙行密植,一般以壟寬60~80cm、壟高20~25cm、壟距15~20cm為宜。要求壟面平整細致。鋪膜時要求將膜拉緊、鋪平、蓋嚴,使薄膜緊貼土壤表面,這樣才能達到土壤最佳增溫效果。
7適時播種
我縣一般在3月中旬到4月初播種。播種量因種薯大小而定,一般1500~1875kg/hm2左右。在壟上種植時按行距25~30cm、株距20~25cm種植,株數保持在6.00~6.75萬株/hm2,播深18~20cm。
8田間管理
馬鈴薯地膜覆蓋栽培最重要的是放苗。出苗期要隨時檢查,及時放苗,以免幼苗接觸地膜燒傷或燙死;并對缺苗穴孔及時補種和移栽,確保苗全苗齊。馬鈴薯苗期和謝花后期要進行后期灌水,灌水量不宜超過壟高的1/2(半水溝),使土壤保持疏松而潮潤的狀態,以利于薯塊膨大生長。現蕾至開花期進行蹲苗,不宜灌水。
9病蟲害防治(1)病害防治。防治早疫病和晚疫病,可用25%的甲霜靈1.5kg/hm2噴霧,每隔7d噴1次;也可用種薯重量0.1%~0.2%的敵克松加草木灰拌種。
(2)蟲害防治。對地上害蟲,用50%的敵敵畏乳油500倍液,或40%樂果乳劑1000~2000倍液,或20%速滅殺丁乳油2000倍液噴霧,均可收到良好效果。對地下害蟲,可采用深翻滅茬、施用腐熟糞肥、鏟除田間雜草、合理輪作倒茬等農業防治措施,或采取毒餌誘殺。
10收獲與貯藏
當植株達到生理成熟期即可收獲。生理成熟期的標志是大部分莖葉由綠轉黃,達到枯萎,塊莖停止膨大易與植株脫離。早熟品種在正常年份可以達到生理成熟,中、晚熟品種直到霜期莖葉仍保持綠色,可在莖葉被霜打后收獲。
貯藏是馬鈴薯生產過程中最后一個環節。貯藏前要清掃和消毒薯窖,入窖時要嚴格剔除病、傷和蟲咬的塊莖,防止入窖后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