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鄉三農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到山東兗州鄉下采訪,與農民工交談,他們說的最多的是:“在我們這里,農民的日子與城里人差不了哪去。”
為了讓農民對生活有這樣自信的感受,兗州市認真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農民非農化,破解“三農”問題,使鄉村發生了巨變。2003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23.0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3849元。
發展農業———
推進產業化農田變車間兗州是全國優質糧生產基地,60萬畝農田中有42萬畝是優質糧田,但糧價低位徘徊,種糧收益低,直接導致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如何破解農業收益低這道難題,讓農民從土地上獲得最大的財富?市里從強化農業基礎地位入手,推廣良種工程,建立健全優質專用小麥、玉米良種引進、繁育和推廣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
大安鎮小安村農田里綠油油的小麥長勢喜人。正在勞作的農民劉學生臉上寫滿了笑容,他向記者介紹:“這是強筋小麥,顆粒重、產量高,適合生產方便面,市里每畝發給10元的良種補貼,還能領到小麥直補款。”
最讓劉學生放心的是小麥不愁銷路。“市里有十幾家方便面加工生產企業訂單收購,足不出戶,就能賣個好價錢,比普通小麥價格高出10%,俺這8畝地能多收入900多元呢!”
種植強筋小麥讓農民嘗到了甜頭,也讓來此投資的方便面生產企業輕松找到了原料。目前已有正龍、華龍、華豐、中旺等10多家知名方便面企業落戶兗州,建成方便面生產線30條,每年消化30萬噸強筋小麥。康師傅、統一也慕名而來,打算到兗州建廠,屆時,全市方便面生產線可達100條。這些企業反過來又會促進強筋小麥的推廣種植,帶動兗州和周邊縣市農
民種植強筋小麥的積極性。短短3年間,強筋小麥已推廣種植38萬畝,農民每畝增收113元。全市農民僅此一項每年增收4000萬元左右。
繁榮農村———
加快城鎮化鄉村變社區2001年,興隆莊鎮涼水井村因煤炭開采塌陷搬到了鎮駐地,村舍與較早搬來的北湖村、王樓村連成一片。這些“小別墅”整齊劃一,十分美觀,如同城里的社區。兗州市受此啟發,提出了農村城鎮化的新思路。
“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收,農村城鎮化是關鍵。”兗州市著眼于農民的長遠利益,充分尊重群眾意愿,按照“統籌規劃、分步實施、先易后難、點上突破”的原則和“設施城市化、管理社區化、建設特色化、內涵四型化”的標準,積極穩妥地推進“小村并大村,400變100”工程,把396個行政村合并成100個左右的中心村。采取村并城區、村并鄉鎮、村并開發區、小村并大村等形式,對規模較小、布局分散的村莊進行統一規劃,統一進行道路、供水、供氣、供電、電話、有線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讓農民50年不用翻蓋住房,減輕了支出負擔,改善了生活環境,還騰出土地用于發展工業,實現了土地占補平衡。
經濟條件較好的新兗鎮對前寨村、后寨村、倪村、喬村和于橋村進行統一規劃,636戶居民統一住上了“小康樓”。5個村原來占地700畝,現在只用了500畝。
兗州的農村城鎮化走在了全省的前頭。目前形成了以城區為龍頭、以衛星城鎮為依托、以現代化文明示范村為基礎、以貫穿城鄉的綠色通道為連接的城鄉建設格局,全市城鎮化水平達到了65%。
富裕農民———
加速非農化農民變工人王樓村搬遷到興隆莊鎮駐地后,依靠“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發展服務業,有100多人分別在鎮里、礦上找到了就業崗位。在鎮駐地開飯店的程傳平說:“農村城鎮化不僅讓我們生活的環境發生了變化,更讓我們在城鎮找到了事干。現在俺也成了城里人了。”
兗州市農民有40萬,盡管農業產業化搞得好,但單純靠土地增加農民收入十分有限。讓農民從土地中轉移出來,農民才能富得更快。
為了就地轉移更多的農民,市里在發展農村城鎮化的基礎上,鼓勵各鎮、村發展工業經濟,先后引進項目162個,當地群眾掛靠這些“龍頭”企業,自籌資金建立配套企業120家,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目前,全市有11萬農村勞動力在本地轉移為企業工人,農民已基本實現戶均一人在本地企業就業或在外地打工。
在為農民提供本地就業機會的同時,市里還積極組織農民外出打工,成立了勞務輸出服務中心,在北京、廣東等勞務需求量大的省、市建立了17個勞務協作基地,年輸出農民工5.5萬人。
為讓農民“進城、進廠”就業,市里先讓農民“進校、進修”。把提高農民素質作為統籌城鄉經濟發展的“主體工程”來抓,堅持以人為本,從提高農民專業技能入手,加強農民素質培訓。今年啟動了“萬名農民培訓工程”,對萬名農民進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使農民有序向二、三產業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