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三農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著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發展高效農業,實現產業化發展,科技應用是關鍵。我國許多農產品價格高于國際市場,而農產品質量卻低于別國水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國農業現代化程度不高,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隨著中國加入WTO,這種落后的差距將使中國農業遭受巨大的沖擊。所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使我國農業朝著無公害、標準化、現代化方向發展,是我國農業發展當務之急的大事。一方面各級財政要加大農業科技的投入,另一方面要依靠社會力量尤其是龍頭企業帶動農業科技的發展,引進、吸收世界先進的農業科技成果。
盡快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許多農民想致富,但因不了解市場信息,種啥養啥常處于盲目狀態。而中介流通組織卻猶如農民的眼睛與雙腳,通過為農民提供中介服務,使農民準確把握市場脈搏,能根據市場需求來發展自己的產業,實現農產品貨暢其流,如贛縣成立400多個農產品流通組織,在國內60多個大中城市建起118個銷售網點,一年推銷價值1.05億元的各類農產品,由此可見,中介組織對農業產業化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應充分發揮縣、鄉農業經濟服務部門以及鄉村農業技術員的作用,建立起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信息指導與技術服務,有效地解決農產品“賣難”與增產不增收的問題。
樹立品牌意識。一個好的品牌,可能會帶來數億的經濟效益,如信豐的臍橙,大余的板鴨,因為有了名氣,全國各地來此采購的人絡繹不絕,從而能生意興隆通四海。但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叫響一個品牌,往往要靠過硬的質量,良好的信譽與宣傳媒體廣泛的傳播,一般情況,要依賴龍頭企業把品牌打出去,但有些由地方命名的品牌,由某家企業來掌握,往往是行不通的,如贛縣沙地板鴨,個體加工戶認為,沙地板鴨是沙地人多年經營逐漸創立的,應屬沙地人民共有,凡沙地板鴨均可打沙地板鴨這個品牌,所以誰也不愿為品牌宣傳花錢,尤其是一些個體加工戶受利益的驅使,不按操作規程加工,甚至以次充好,以假亂真,這些行為極大損害了沙地板鴨的聲譽,所以,凡以地方命名的農產品品牌,應該由地方政府來宣傳,并由政府來經營品牌。這樣才能通過品牌的效應使農業產業在激烈的市場經濟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居住城鎮化——解決農村發展滯后的問題
中國農村發展水平低,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有9億種田的農民。美國農業人口僅占總人口的7%,而中國農民卻占了總人口的76%,所以,只有走城鎮化之路,讓大部分農民進入城鎮或者相對集中起來居住,才能使農民這具龐大的群體消腫,輕裝上陣走向富裕之路。
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首先要拆除城鄉樊籬,統—城鄉勞動力市場。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城巾勞動力再就業問題的凸現,有些地方制定了以保護城市勞動者為重點排斥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就業的歧視性政策,這不僅無助于兩種就業市場的統一,而且在相當程度上使城鄉隔離,阻止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因此,摒棄歧視性的就業政策,開放城鄉勞動力市場,促進城鄉間生產力要素的自由流動,對于解決三農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要形成具有特色的農貿市場。興建農貿市場既轉化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又對城鎮化建設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如崇義縣的冬筍交易市場、大余縣花卉交易市場、安遠的無公害臍橙交易市場、章貢區的農資大市場等等,這些農貿市場不僅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而且凝聚了人氣,增加了財氣,繁榮了城鎮經濟。第三,要依托工業化促進城鎮化的發展。如果沒有產業基礎,農民到城鎮就只能“居住”,不能“樂業”,城鎮化不是簡單地把農民集中在一起,否則,盲目的城鎮化只能讓農民走向失地失業的困境。一個大型企業需要成千上萬產業工人,成千上萬的人聚集在一起,就能形成一個小城鎮;工業化引起城市聚集必然要求行業間的要素、商品、信息發生各種交換與聯系,引發交通、通訊、金融保險、各類市場的發展。以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要以工業園區為載體,進行合理布局,科學規劃:第四,要使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我們提城鎮化,不講城市化,這是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中國地少人多,分布面廣,不可能叫億萬農民都涌向大城市居住,只能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既要發揮大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也要引導縣鄉小城鎮合理有序的建設,逐步形成科學的城鎮體系,使城鎮化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統籌城鄉發展,要大力發展城鎮經濟,著力改善城鄉生活環境。要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健全城鎮居住、公共服務和社區服務等功能,加強城鎮生態建設和綜合治理,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現階段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渠道是城市。但不能因此忽視小城鎮在勞動力轉移中的作用,各地要有計劃地將一些分散在貧困落后區域的農民集聚到條件優越的城鎮中來,通過居住城鎮化,解
決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實現城鄉一體化。
農民知識化——解決農民素質偏低的問題
沒有知識是導致愚昧貧困的根本原因,所以要使農民走向富裕,摘掉貧困落后的帽子,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提高農民素質。使農民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善于接受新鮮事物,善于掌握各種新的農業科技本領,善于適應現代的生活方式。1、要提高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世界銀行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勞動力受教育的平均時間增加一年,GDP就會增加9%。因此,一方面,我們要鼓勵青壯農民通過電大、函大等形式的學習,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另一方面要對農民子女強化義務性教育,許多農民都渴望子女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所以農村教育發展應與城鎮化相結合,要抓住農村撤鄉并鎮的機會,調整農村中小學布局,集中力量搞好中心鄉鎮教學點的建設,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使農村培養出更多有文化知識的新型農民。2、要提高農民的科技知識水平。著力推廣農業科技知識,組織農民進行科技培訓,讓農民學會、掌握、使用農技知識,使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真正在種養業中發揮優勢,產生最佳經濟效益。提高農民科技知識水平,應重點培養一批農村土生土長的田秀才、土專家,發揮他們在現代農業科技知識運用中的典型示范作用,3、提高農民的經濟知識水平。在農村,我們常看見一些有經濟頭腦的人,見什么賺錢就干什么,如有的看著養奶牛賺錢,就把種稻改為種草養牛,結果經濟效益大增,有的看見發展果業有前途,立即大膽承包荒山,因而很快走向了富裕之路,而有些農民卻只知道世世代代“以糧為綱”,結果辛辛苦苦勞累了半輩子,仍舊是在貧困線上掙扎,兩者的差異就是經濟知識的差異,經濟知識是生產觀念與生產經營方式的綜合反映,要使廣大農民共同走向富裕的道路,必須通過宣傳教育、經驗交流、組織參觀等形式,讓農民開拓眼界,增長經濟知識,讓他們懂得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的重要性,學會根據市場需求選擇種養項目,學會在特色產業中找出路,學會用最經濟的手段換取最高效的利潤,在信息高速公路的新時代,要充分運用現代信息網絡的作用,讓農民及時了解最新的市場信息,掌握最新的經濟知識,從而找準最快的致富路子。
管理法制化——確保兩個“文明”的健康發展
農村工作紛繁復雜,處于管理的薄弱環節,要使農村工作規范有序地開展,必須加強農村的法制建設。1、依法治理生態環境。我們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因此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依法保護農村的生態環境。要重點解決對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影響嚴重的環境污染,如采礦、冶金、造紙等污染源,要嚴禁濫砍濫伐破壞山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的現象;要大力治理整頓采礦、造紙等“五小”企業,防止廢渣、廢水、廢氣的隨意排放,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2、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一是強化農村財務收支管理。農村建設專項資金要納入財政專戶,堅決杜絕侵吞、挪用支農資金的現象,堅決制止揮霍公款的行為。各級紀檢、財政、審計等部門要加強農村建設資金的監督檢查,一旦發現違法亂紀者,要堅決嚴肅查處。同時要規范涉農收費,著力治理“三亂”。要堅決杜絕各種變相的亂收費、亂罰款、亂集資以及巧取名目的“三亂”收費現象。涉農收費要按照“誰受益,誰負擔”原則收取。鄉村公益事業建設所需資金,必須通過“一事一議”籌集,而且年內不得超過稅改所規定的限額。二是抓好農村稅費改革的各項配套工作。要抓好鄉鎮機構改革和人員分流工作,通過人員分流減輕鄉鎮財政負擔。同時加大對農村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確保農村基層政權的正常運轉;3、加強農村基層組織的監督、約束。推行政務公開,發揚民主,健全法制,還權于民,增強農民自我保護能力。同時,要努力依法行政。認真維護農民對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對非農建設用地的征用,要做到用地占補平衡,切實保障失地農民生產生活不受影響,對未發包或承包到期的“三荒”水面,灘涂等經營權一律實行公開招標,競價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