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廣東省農業產業化經營經驗給我們意義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廣東省瀕臨南海,毗領港澳,交通便利,華僑眾多,地理位置優勢明顯,全省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我國改革開放最早的省份。二十多年來,中國成為世界上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而廣東又排在全國的前列,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在全國有8個第一。廣東省GDP占全國1/8,稅收占全國1/7,倉U匯占全國1/3,出口占全國協。2003年廣東農民人均純收入4265元。八十年代初,廣東省的農產品價格率先放開,“三來一補”外向型企業異軍突起;九十年代,以外資帶動農產品出口,以“高產量、高產值、高效益”為內容的“三高”農業快速發展;跨人新世紀,廣東省圍繞農業增效、農民收和加快農業現代化的目標,以農業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為主線,以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以市場為導向,以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發展中介組織為重要途徑,大力推進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在確保基本農田面積和穩定糧食生產能力前提下,重點發展南亞熱帶的優質水果、蔬菜、花卉等園藝作物,畜牧業和園藝業成為廣東農業的兩大增長點。近年來,廣東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呈現五個特點:
(一)龍頭企業發展快,產業化組織分布合理2003年廣東省共有各種類型的農業產業化組織1898家。按組織類型分類,龍頭企業帶動型1083家,占57%;中介組織帶動型283家,占15%;專業市場帶動型197家,占10%;其它類型335家,占18%。按利益聯結方式分類,有合同關系1094個,占57.6%;合作方式按股分紅的213個,占26.4%。全省1083家農業龍頭企業中,省級重點扶持115家,市級重點扶持310家,縣級重點扶持688家。從產業類型分,種植業353家、畜牧業287家、水產業105家、林特產業75家、其它行業263家。
(二)龍頭企業規模大,實力強,效益好全省1083家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264億元,平均每家企業2439萬元;年銷售收入達760億元(專業市場交易額),凈利潤40億元,上繳稅金26億元,出口創匯10億美元,其中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有150家。規模最大的廣東溫氏集團年銷售收入達48億元。全省農業龍頭企業興辦一大批種養生產基地,農作物種植面積達877萬畝,水產養殖面積136萬畝,養畜量1636萬頭,養禽量6億只,農產品加工量達1820萬噸。
(三)突出科技創新,實施標準化生產廣東省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在帶動農民增收過程中,特別重視良種引進、新技術應用、標準化生產。珠海市農業現代化示范區是1999年廣東省政府確定的珠江三角洲十大農業現代化示范區之一。目前已建成集規模化生產、農業科技研究、科普教育、推廣示范服務和現代物流等功能于一體的農業現代化示范區。示范區的斗門對蝦產業化研究院有限公司高薪聘請養蝦專家,發展繁殖快、產量高的南美白對蝦新品種,推廣益生菌調水和防治病蟲害等十大健康養殖技術,輻射帶動20個鄉鎮、8萬多農民,人均收達9320元,比斗門區農民人均收入5224元,高出78.4%。深圳市農業龍頭企業大多數與科技部門、大專院校以及國外一些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公司聯合起來,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提高了企業競爭力。光明集團公司原是一個國有華僑農場,1958年建場,1999年實行政企分開。2003年總資產達8.2億元,年銷售收入達11億元。公司在加強自主研發基礎上與國內外知名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協作關系和人才基地,走出了一條依靠技術和管理創新之路。光明豬配套系已被國家科技部指定為2001年國家科技成果重點推廣項目,實現了自主知識產權科技成果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
(四)重視體制創新,發揮中介組織功能體制創新給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115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中,非公有制企業77家,占69%,其中民營企業有65家,占非公有制企業84%,外資、合資企業有12家。廣東溫氏食品集團有限公司等10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被評為廣東省優秀民營企業。廣東在加強龍頭企業改制過程中,也非常重視市場流通體系的建設,特別是以流通為主的中介組織已成為廣東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紐帶和橋梁。珠海市斗門農產品流通協會成立于2001年9月,現有會員370人,擁有總資產7161萬元,其中流通運輸車輛360輛,電腦30臺,水產運輸船20條,直接帶動從員600多人。2003年協會銷售水產品11萬噸,年銷售額20億元,創利潤3億元,出口創匯750萬美元,上交稅金982萬元。僅水產養殖帶動1.8萬農戶、5萬農民,對蝦養殖16.5萬畝,增收6300萬元,平均每戶增收3500元。
(五)企業品牌意識強,產品科技含量高廣東115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中,專門設立有研發機構的55家,建立專門質檢機構的70家,獲得國家或省級科技成果獎的19家,被省部級認定高新科技企業的20家。企業產品獲國際國內各種產品質量認證的有60家,其中獲得綠色食品認證30家,得IS09001和IS09002國際質量體系認證38家,獲得GMP或HACCP或IS014000系列標準認證26家,取得歐盟認證2家。產品獲得國家或省認定品牌(名牌)40個,其中省名牌(農業類)15個。我們考察的廣東東升農場有限公司隸屬于香港區泰記農副產品加工有限公司,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從事蔬菜種植及保鮮加工出口業務,公司擁有現代化智能溫室育苗中心、現代化自動噴淋系統、大型標準化加工流通車間等設施,實現了果菜產供銷一體化基礎上的生產標準化、產品綠色化、營銷國際化。2003年,公司蔬菜水果產量達13萬噸,出口8萬噸,“東升農產”贏得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港澳及珠江三角洲地區大型超市的良好信譽。
(六)完善利益聯接機制,強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全省1898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戶308萬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28%,其中訂單關系帶動農戶140萬戶,占帶動農戶數的45%;1083家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265萬戶,占全省農戶數的24%,其中簽訂合同的農戶數122萬戶,占帶動農戶的46%,合作合股的農戶16萬戶,占6%,其它形式帶動的127萬戶,占48%,合作方式按利潤返還的11萬戶,占10%,股份合作方式按股分紅的2萬戶,占2%,其它形式帶動的33萬戶,占30%。產業化組織帶動農戶增加收入124億元,其中1083家龍頭企業帶動增加的收入51億元,戶均增收1926元,115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增收24.6億元,戶均增收2214元。
二、廣東省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經驗
(一)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高度重視1998年,省委八屆二次全會提出實施龍頭帶動戰略,根據不同經濟類型地區發展特點,實行分類指導,從三個層次推進廣東的農業產業化經營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一是在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建立十大現代化農業示范區,輻射帶動全區以至全省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二是實施龍頭企業帶動戰略,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東西兩翼和山區重點扶持發展一批有實力、規模大、輻射能力強的50家農業龍頭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三是對經濟相對落后的16個貧困縣采取幫扶辦法,培植48家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貧困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2001年,廣東省委八屆七次全會作出了《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決定》,省政府制定了《廣東省重點發展100家農業龍頭企業的實施方案》,建立了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制度,并安排一定的財政資金對省農業龍頭企業予以扶持。
(二)多方支持,形成合力近幾年來,各級黨委政府為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各級財政十分重視扶持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扶持資金逐年增加。省財從2002年起每年拿出5000萬元扶持省農業龍頭企業(其中1000萬元扶持扶貧農業龍頭企業),從2003年起每年拿2000萬元扶持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建設十二個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廣州市財政2001年至2003年無償投入資金14542萬元,主要支持龍頭企業開展農產品深加工和市場建設。深圳市財政三年來安排了6533萬元,支持省農業龍頭企業拓展內地生產基地,擴大生產規模,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珠海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對龍頭企業帶動和建設生產基地500畝以上的,每畝補貼600元用于農田基本建設,農機具購置補貼50%,與此同時,市財政還拿出264萬元,用于補貼斗門農產品流通協會,購置農產
品流通車44輛,電腦24臺。近年來,金融部門對115家省龍頭企業貸款支持累計達159.68億元。各級稅務部門按政策減免省農業龍頭企業包括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36630萬元。115家省龍頭企業中有59家農產品加工企業落實了購進農產品原料的增值稅進項抵扣率從10%提高到13%的政策。
(三)優勝劣汰,扶優扶強廣東省堅持打破門戶之見和區域限制,多種形式創辦一批、催生一批、重組一批、改制一批的做法,使一大批農業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和壯大起來。如云浮市目前擁有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50家,其中超億元的7家,其成功經驗是立足山區資源優勢,實施“五個一齊抓”和“大龍小龍一齊舞”的戰略,形成了群龍競舞的發展格局。潮州市抓住當地茶、涼果、咸茶和水產、畜牧等傳統加工產業優勢,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扶持華海、康輝等一批民營農業龍頭企業,帶動當地興辦了茶葉、水果、水產、蔬菜、糧食等10多萬畝生產基地,形成了主導產品區域化、規模化生產。
(四)遵循規律,加強指導一是把握標準,選好扶持對象。農業龍頭企業必須實行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輻射帶動農戶,并有相對穩定的銷售體系和生產基地。二是實行“扶優、扶強、扶大”原則和動態管理辦法。省、地級市、縣各級黨委都制定了認定標準和扶持政策,對認定的農業龍頭企業實行動態管理。2002年廣東省農業產業化辦公室對不符合條件的11家龍頭企業予以摘牌,今年在嚴格考核的基礎上,又對不符合條件的7家龍頭企業予以摘牌。三是處理好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與農民承包土地的利益關系。明確要求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是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推進,不能動搖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不得侵犯農民的財產權益。土地使用權流轉必須堅持農民自愿、有償、依法的原則,決不允許在土地使用權流轉中損害農民利益。四是引導公司與農戶建立較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目前主要有三種:一種是緊密型。廣東東升農場有限公司、斗門對蝦產業化研究院有限公司等與農戶簽訂合同,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第二種屬半緊密型。斗門區農產品流通協會為農戶提供技術、購銷等統一服務、發展訂單養殖業。另外還有一種就是松散型。公司與農戶沒有契約約定,公司通過自己的經營活動向農戶傳遞信息,并采取優惠措施吸引農戶。
(五)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發展環境一是抓好農田基本建設。珠海市的“農業現代化示范區”、順德的“花卉世界”和廣州花博園等企業,通過政府投資和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引來諸如美國維生科技有限公司等海內外260家花商前來投資建場,形成了從廣州一順德一珠海的百公里花卉長廊。二是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通過規劃、改造,重點發展產地和銷地農產品批發市場,全省建成農產品市場達1956個,年成額740億元,有14個成為農業部定點市場。三是完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全省已有13個地級市和30多個縣(市)建立了農業信息服務網站,為當地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民提供信息服務。四是加快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設。廣東省有12個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被農業部列為部級質量監督檢測中心籌建范圍,其中有9個已通過農業部機構授權認證和國家計量認證。同時在全省農業龍頭企業和現代化示范區全面實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在農業部定點的市場全部設立了農藥殘留檢測站,對進場交易的農產品進行農藥殘留檢測。
三、山西農業產業化經營與廣東比較分析及啟示
(一)優勢比較廣東是我國農業大省,有五大優勢:一是區位優勢。光熱豐富,靠近港澳;二是海洋資源優勢。島嶼多,全省有8個出海口;三是體制優勢。機構精干,工作效率高;四是市場優勢。改革開放早,市場化程度高;五是人才優勢。華僑眾多,人流、物流、信息流有機統一。但我們還應該看到,廣東的發展不平衡,珠江三角洲經濟總量占全省的80%,財力占85%。山西屬中部內陸地區,是一個農業小省。優勢在于:一是山高土厚,人少地多;二是氣候四季分明,名特優產品豐富;三是煤鐵資源豐富,有利于以煤補農。不利因素是:一寒,高寒山區面積大,無霜期短;二旱,十年十旱,持續時間長;三流失,80%的國土面積水土流失嚴重。
(二)觀念比較“實干興邦,空談誤國”,是珠海、深圳特區經濟發展的根本經驗。“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敢闖、敢冒、敢試”等精辟語言體現了特區人的時代風貌,催人奮進。1998年,廣東省委八屆二次全會提出實施龍頭帶動戰略。2001年,廣東省委八屆七次全會做出了《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決定》,省政府
制定了《廣東省重點發展100家農業龍頭企業的實施方案》,有力地推動了廣東農業產業化高起點、大規模發展。我從1997年開始抓農業產業化工作,起步比廣東早一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4個關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文件,對推動我省農業產業化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與發達地區相比,特別需要指出的是,龍頭企業還不強不大,競爭力不強。從發展理念上看,廣東是先發展、后規范、不等不靠,找市場不找市長,立足國際國內兩個資源,占領兩個市場,不斷做大做強龍頭企業。而我們山西農業產業化工作起步早、發展慢。一方面,觀念落后、企業家爭先意識不強,龍頭企業不強、不大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另一方面,作風飄浮,在一些地方存在“三多一少”的問題。即文件多、會議多、講話多、落實少。
(三)環境比較廣東憑借優越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農業資源、龐大的市場交易等,與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確立了緊密的經濟伙伴關系,世界跨國公司500強有400多家在廣東投資;廣東經濟正快速納入國際分工和國際交換的世界經濟體系,國際經濟的通行規則在廣東普遍適用。近一年來,我省各級黨委和政府重視優化環境工作,并提出“政府創造環境,人民創造財富”。但與廣東比仍存在三個差距:一是投資環境。政府職能部門辦事效率低,基礎設施不配套,綠色通道不暢;二是用人環境。高級管理和高科技人才引進難,留不住,且流失嚴重;三是政策環境。2000年農業部等國家八部委《關于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的意見》落實難。1997年以來,省計委和財政每年拿出5000萬元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除此以外,還有用于農業產業化的農業綜合開發、扶貧開發、以工代賑、鄉鎮企業發展基金等專項資金,每年大約有1億元。但地方和部門條塊分割,形不成合力,扶持重點不集中,資金使用分散,扶持龍頭企業做強做大難。
(四)競爭力比較廣東省1083家農業龍頭企業固定資產總值264億元,平均每家企業2439萬元,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有150家;山西有1707家農業龍頭企業,平均每家企業固定資產總值300萬元,年銷售收入1億元以上的農業龍頭企業27家,年銷售收人最大的恒康乳業5.5億元,相當于廣東省溫氏集團年銷售收入的餾。山西農業龍頭企業做不強不大的根本原因是:企業家觀念落后,企業家人才缺乏,技術研發不足,開拓市場能力不強。一是人才戰略滯后。廣東省115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共有職工10萬人,其中碩士以上學歷有688人(博士生103人),占職工總數的0.6%;本科生4517人,占4%,大專及中專生有16210人,占15%。而我省農業龍頭企業中層以上干部學歷普遍不高。二是品牌戰略滯后。廣東的龍頭企業高度重視打造品牌,各級政府大力扶持和獎勵龍頭企業質量認證和品牌認定。廣東品牌意識強,發展快,而我省品牌戰略實施才開始起步。
四、理清思路,重點突破。扎實推進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快速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觀,學習廣東以龍頭企業為載體,分層推進。以市場化帶動產業化,以標準化提高產業化,以國際化完善產業化。努力實現現代化的經驗。把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貫徹2004年中央1號文件和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重中之重,實施全國農業產業化“1515”行動計劃,啟動我省農業產業化“1313''''’工程,采取突破性措施,加快我省農業產業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一)在集中扶持上突破由省產業辦牽頭,分別由省計委、省財政廳等有關產業化成員單位,制定當前和今后幾年農業產業化發展規劃,做到計劃、項目、資金有機統一。一是扶持內容集中。農業產業化主要扶持三大區域、四大主導產業。(雁門關生態畜牧經濟區、東西兩山小雜糧干果區、中南部優質果菜區、小雜糧、畜牧業、干鮮果、蔬菜。)二是扶持對象集中。主要扶持全省農業產業化百龍企業,分三個層次: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省級龍頭企業。三是扶持資金集中。在資金渠道和使用不變的情況下,由省農業產業化辦初選項目、資金投向和使用計劃分別由省計委、省財政廳分別發文落實。省計委、省財政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和用于農業產業化項目的以工代賑、扶貧開發、農業綜合開發、鄉鎮企業發展基金等項目資金要相對集中,有計劃的扶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組織。
(二)在品牌戰略上突破品牌就是企業的競爭力。省計委要切出一定比例的產業化專項資金用于龍頭企業設立研發中心、產品質檢中心。省財政要在實行貸款貼息基礎上,籌措專項資金用于獎勵獲得國家和省部級農業類、科技成果、產品質量認證和國際國內名牌的龍頭企業。
(三)在人才培育上突破省農業產業化辦和省財政廳共同牽頭,制定農業產業化領導干部和龍頭企業家培訓當前和今后幾年的培訓計劃,要加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經理和干部隊伍的培訓,省市兩級財政要切出專項資金用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家和干部隊伍培訓,開闊眼界,增長才干,提高素質。
(四)在監測管理上突破省農業產業化辦要組織產業化成員單位定期對龍頭企業進行評估和監測。凡企業出現違規經營,損害農民和經營者利益,造成社會不良影響、虧損,要予以摘牌,不得再享受農業龍頭企業的各項政策扶持和資金扶持。省農業產業化辦、省計委、省財政廳等職能部門要加強農業產業化的項目管理,重點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省計委、省財政、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分別增加到5000萬元,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二是強化利益聯接機制,確保產業化項目帶動農民增收;三是建立農業產業化項目庫,項目管理規范化。
(五)在企業上市上突破省農業產業化辦牽頭,由省上市辦,省財政廳、省計委、省農行等部門參加召開聯席會議,幫助有條件上市的龍頭企業,解決實際問題。今年重點扶持種業、醋業、乳業龍頭企業率先上市。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六)在優化環境上突破在硬環境上,一是重點解決好綠色通道問題;二是圍繞龍頭企業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三是重點搞好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的產品質檢中心建設。在軟環境上,一是加強調查研究,搞好政策落實;二是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效率,加強領導,協調統一。三是圍繞農業產業化組織,搞好以流通為重點的服務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