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就業是民生之本,是國家經濟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的保障。就業率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是否復蘇或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在當今國內外就業形勢嚴峻的背景下,有效地提高高職院校的就業率使我們培養的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的需求。通過研究對比國內外高職高專教育中人才的培養模式即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分析我國高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試提出推動校企合作發展的對策,建構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創新模式,促進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動以及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就業;建構;高職高專;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一、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校企合作是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保證高職教育特色和質量的重要途徑。我國的職業教育對于引企入校、入企辦學、“訂單式”的培養等多樣化的校企合作模式都給予了很多的關注與熱情但是將這些表現形式具體落實到人才培養上就常常顯得研究不充分、措施不到位。
1.很多院校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在沒有對市場的需求進行充分調研的情況下,盲目跟風增設新的專業以及課程,導致老師的知識結構與硬件環境不能及時的同步更新,培養的學生無論是理論水平或是實踐能力都與社會的需求無法充分對接,導致無法找到適合的工作。
2.很多學校對于學生的實習環節都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與正確的指導,導致很多學生認為實習就是放假休息的誤區,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即便有的專業可以頂崗實習,到了企業也只是“放羊式”的管理,很多校中廠、廠中校的辦學形式大多流于形式、徒有虛名。
3.有時學校過分針對與某個企業的合作,在沒有確定學生職業傾向的情況下,局限學生職業發展的方向,不能充分的發掘學生的就業潛能。
4.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機制不健全,不能形成實時有效的互動。一方面學校無法全面了解企業的發展方向、用人需求,另一方面企業也不能及時反饋人才引進計劃,導致學校不能及時輸送企業需求的人才,無法實現真正“訂單式”的培養,最終造成“企業招人難、學生找工作難”的尷尬局面。
5.很多企業沒有看到技術進步與經濟效益的提高需要高校人才與技術支撐的長遠利益,所以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并不高,很多企業只是為了獲得短期的利益,所以無法與學校開展深度的合作,沒有真正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動。
6.很多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化、形式化,缺乏育人的功能。由于合作機制不健全,隨意性很強、共同開發的課程、實訓指導的作用都很薄弱,缺乏實用性和實效性。通過調查學校和企業合作的形式和比例來看,學校和企業沒有合作的占18%,淺層合作的占57%左右,專項深度合作的15%左右,全面深度合作的不到10%。可見、大部分高職院校與企業都處于淺層合作,甚至有的院校并沒有與企業開展合作,生源不斷下降,面臨著“招生難、就業難”的兩難困境。如何走出校企合作的困境,打開“校企共贏”的局面,既能有效地提高學校的就業率也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通過借鑒國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探索出符合我國現狀的校企合作模式。
二、國外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以及啟示
(一)德國雙元制模式特點以及啟示
德國雙元制模式的特點是以企業為主,先招工,學習地點分別在企業與學校交替進行,學生畢業要經歷行業的技能證書考核,德國的“雙元制”既進行工作實踐又進行理論學習,這已經成為國際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通用做法。德國雙元制模式的啟示:
1.德國雙元制教育將學習的地點在學校與企業交替進行,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得學生能夠滿足企業的需求,得到企業的認可和歡迎,為校企合作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校企交替實踐模式為我國發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2.在雙元制教育體系下,為學生創造了更多的實習機會,增進了人才與企業的交流,大大降低了培訓后失業的風險。這對于解決我國畢業生就業的問題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3.以行業技能考核為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體系,同我國偏重于理論教學的職業教育相比,雙元制教育模式將理論和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4.成立跨企業培訓中心,補救培訓機構不足的措施,這樣的形式在德國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歡迎。而對于我國而言,很多中小企業無法獨自承擔職業教育的培訓,因此組織企業聯合開展或者由行業主辦跨企業培訓是企業受益、學校發展的重要途徑。
(二)澳大利亞TAFE模式特點以及啟示
TAFE模式特點為澳大利亞實現職業教育市場化,其代表性是TAFE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建立了完善的國家職業資格框架(NAQF)體系,與此配套,推廣覆蓋了90%以上職業崗位和101個專業的職業教育培訓包,實現了職業教育與社會、行業崗位技能需求的“無縫銜接”。TAFE模式啟示:
1.澳大利亞TAFE教育面向全民招生,不分年齡、不分種族,入學時也無須參加任何的入學考試。學院的學生約有55%來自中學畢業生,其余學生則屬在職職工或失業人員的再培訓。這對于我國企業員工進入學校繼續深造學習即高職院校與企業深度合作提供了很好的發展方向。
2.由專門的行業指導委員會制定開發的課程。以市場的需求為目標開發實用的課程專業,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斷的修訂和改進課程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場地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這是TAFE教育模式的人才培養方案,也為我國的企業如何參與教學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
3.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以及招聘具有行業豐富經驗的兼職教師。TAFE學院要求專職教師應有3-5年實踐工作經驗,具有專業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熟悉企業工作環境以及運作模式。而兼職教師的招聘更加嚴格,要求必須有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員參與完成招聘的過程。這為我國校企合作中從學生的教育到教師的培養都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縱觀以上國家職業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我國的職業教育想要打開“校企共贏”的局面就必須走開放辦學之路,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從專業的設置、課程的開發到學生實習工作環節都要與企業的需求充分對接,形成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共贏的目標。
三、關于建構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一)以就業為導向優化高職高專專業結構以及專業課程
首先充分調研產業結構調整背景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相關企業用人的需求,不斷優化高職高專專業結構以及專業課程的內容。一方面以國家的規定要求開展相應的文化課程以及專業對應的職業群標準內容為依據的專業核心課程。另一方面根據合作企業的崗位需求為依據,學校與企業共同開發專業技能課程。課程的內容不僅實用性強而且也要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有一定的教育性,從而保證課程內容能夠幫助學生實現就業夢想以及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
(二)校企合作、引進和培養“雙師型”教師
一方面通過學校合作的企業,可以邀請企業中的高級技術人才、管理人才到學校開展講座,讓學生了解相關行業的最新動態以及發展趨勢,指引未來的就業方向。另一方面企業可以直接選派技術人員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將企業的生產技術、經營管理及技術改進等方面的最新情況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及時地傳授給學生,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定期將職業院校的專業教師派送到企業開展學習培訓,提高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企業的培訓教師可以在理論教學中融入更多的實踐教學案例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也為培養“雙師型”教師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理論與實踐結合,建構高職教育與職業資
格銜接貫通的“直通車”模式構建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匹配的“雙證”模式,使高職教育在體系上與職業資格完全銜接貫通,形成完整的高職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鑒定的“直通車模式”。對于企業要求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高技能型人才需求而言,職業資格是檢驗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最好的工具,也是企業人才引進的考量辦法之一。根據崗位或崗位群的要求,考取相應的資格證書,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與所學習的技能結合在一起,培養符合企業需求的人才,使學生畢業就能上崗,縮短企業培訓時間,降低企業成本。
(四)開拓校企合作新思路,實施引企入校、入企辦學新模式
引企入校的合作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積極引入相關專業的企業進入學校,企業與學校共同開發組建企業的分廠分公司以及學校的實訓基地,并為學生提供設計、生產、制造、營銷、物流等多個實習崗位以及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將企業的具體項目引入到學校,企業提供項目與資金,學校提供研發團隊,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帶隊選拔一批優秀的在校學生,從參與到項目的開發、生產到運營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企業作為技能型應用人才的主要使用者和培養者,應該與學校共同承擔起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責任。充分發揮企業自身的資源優勢,提供設備與實訓基地,與學校積極開展入企辦學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將學校的實訓課程直接設置在企業,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進入企業,參與產品的生產和制作過程,理論與實踐結合真正培養出技能型應用人才。另一方面將高職畢業生的實訓環節安排在合作的企業中,使學生提前轉換從學生到生產者的角色,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不僅為企業提前培養了適銷對路的高技能人才,也為以后的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無論是引企入校還是入企辦學,都可以讓學生直接參與到企業生產的第一線,按照企業要求完成實際的生產服務工作,為企業直接培養出符合要求的技能型人才。這不僅解決了學校的就業問題而且也提高了就業質量。
(五)開展工學交替訓練、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既要有理論知識更要有實踐經驗,學校派送學生進入企業完成實踐學習,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場地完成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學校與企業的互動合作,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具體的實踐環節中,不能將學生的實訓集中安排在半年或一年的時間內,應將學校的學習和企業的訓練交替進行,開展校企的深度合作與有機互動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的學生不僅是為了現階段的就業更重要的是未來的職業規劃、職業發展。通過在校企的交替學習訓練,加深學生對企業的了解,深化對所學專業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職業認同感,讓學生帶著工作經驗走上社會,堅實的邁出就業的第一步。
(六)引項入校,實現校企合作開發技能型人才
引項入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學校積極與企業對接引進企業項目,形成學校與企業合作的開發模式,在校企導師的引導下主要由學生完成項目的設計工作,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將企業的技術難題轉換為合作項目,在導師的帶領下通過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培養學生的整體思維能力,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引項入校,學生不僅掌握了培養技能的程序性知識、培養技術的陳述性知識、還培養解決問題的策略性知識,有利于在未來工作中將動作技能和智力技能有機結合。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從企業的需求出發,學校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無論是教學還是實踐環節都與企業的生產技術和操作技術緊密結合,最終建構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
四、結束語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高等技術性專門人才,人才的需求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高職院校的發展要想真正得到社會的重視和認可,必須立足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突出職業特點,堅持與企業合作發展道路,培養企業真正需要的人才,為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徐國慶.職業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96.
[2]崔民初.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供求失衡與對策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02,(1):14.
[3]謝莉花.基于職業能力的職業教育校企一體化培養體系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3,(737):39.
[4]陳云霞.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0,(6).
作者:薩日娜 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 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