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產學研用人才培養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現狀與分析
在我國,環境設計教育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藝術設計培訓機構,一般分布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大中城市;另一類是大中專院校,包括本、專科以及職業技術學院等。盡管教育方法各有特點,但兩者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所學的專業知識僅僅是專業的開端,缺乏針對市場的應用型教育,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較弱。因此,無論哪一類的環境設計教育,在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上都應當提供給學生符合市場應用的職業技能知識。由此可見,環境設計專業急需創新現有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針對市場需求的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出具有職業設計資格的,且適應市場與企業需要的高水平設計人才。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創新模式
以理論知識教育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現代商業化的經濟市場。通過教學改革與現產學研用相結合,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實現培養高素質、綜合應用型人才目標的重要手段徑。
(一)建立環境設計專業“3+1”的新型教學模式
從行業的市場特點來看,環境設計企業的需求是“即插即用”型的應用能力與實踐能力兼備的綜合型高素質設計人才,這就要求大學生在校期間必須掌握較為全面的應用型職業技能。由此可見,改革課程設置,增加實踐課與實習實訓課程變得極為重要。“3+1”的新型教學模式由“3”階段教學設計和“1”階段畢業設計兩個部分組成,大學生入學后的前三年進行專業理論課以及專業實訓課的學習,第四年進入環境設計企業進行專業實習實踐,使學生獲得更多參與社會生產實踐、設計實踐的機會。要求畢業設計創作必須在企業的實習實踐中完成,使學生能“真刀真槍”般地投入到實際項目的設計中,體會生產實際的現場氣氛,這樣可以縮短環境設計專業學生適應社會工作的時間,提高就業競爭力。
(二)創立環境設計專業“雙證書”或“多證書”制的人才培養模式
“雙證書”或“多證書”制人才培養模式是以具有較高的職業技術與踐能力為目標,解決目前人才需求發展的有效方式。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可以考取行業相關設計師證書,如室內裝飾設計師證、建筑設計師證以及景觀設計師證等。通過在專業培養方案中體現各種設計師證書的考核,落實考試大綱,并制定考證的種類和學期時間,提高學生考證通過率。除此之外,還應當堅將“雙證書”或“多證書”制度納入畢業制度要求,增強學生在校期間的考證意識,真正認識到“雙證書”或“多證書”制度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
(三)創新環境設計專業產學研用人才培養合作模式
1.建立專業實驗實訓中心
實驗實訓中心是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重要平臺,也是學校辦學水平與實力的重要標志。建立與環境設計專業相關的實驗實訓中心,包括施工技術實訓中心、環境藝術設計中心建筑裝飾體驗中心等。這些實驗實訓中心的建立,符合職業崗位實際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滿足職業崗位能力的實用性技能的訓練,不僅可以引導學生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學以致用,而且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團隊合作精神的塑造,以及應用實踐與課題研究等能力的培養都有極為重要作用。
2.實行工作室制,開展項目化教學
建立環境設計專業校內工作室,充分發揮其資源優勢,聯系企業或科研單位承攬實際設計業務,并將業務融入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使校內工作室與地方企業成為設計生產的聯合體,使專業教學與實際生產得到更為緊密地結合。開展項目化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主要分為兩種途徑:一是“引進來”,即承攬企業或科研單位的實際設計項目,并引入課堂教學,導師帶領學生在課程中通過完成實際項目設計的制作達到實踐教學的目的和效果;二是“走出去”,即學生在導師的帶領下走出學校進入企業或實習基地,以課堂實習或畢業實習等方式,完成實際項目的設計,培養學生的實踐合作能力。實踐證明,學校通過與地方環境設計企業或科研單位等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并在課堂中引入項目教學,不僅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對環境設計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增強與自信心的提升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對學生畢業以后可以迅速轉換角色并融入工作當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3.校企校研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
通過校企校研合作,創新環境設計專業產學研用人才培養合作模式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學校與地方企業以合作的方式實踐“3+1”的培養模式。例如學校與企業簽訂合作培養協議,讓學生在到大四以后進入企業實習實踐,包括畢業設計在內的多項實踐性課程必須在企業實習的過程中學習、研究并完成,企業按照實習期間的工作量和貢獻度給予學生補貼,幫助學生畢業以后迅速完成角色轉換并融入企業的工作之中。二是以科研課題為基礎,與環境設計企業、科研單位進行綜合性的理論及應用展開課題研究,實現科研成果實現校企雙贏。三是邀請企業或科研單位設計師或專家進行學術講座。學校定期邀請環境設計企業的設計總監、優秀設計師或者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來校講學,與老師學生進行學術研討會,將企業前衛的設計理念、現代經營與管理理念以及科研單位最新研究成果等引入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之中。這三種合作模式是教學、科研、生產、應用四個方面相結合,充分發揮學校、企業和科研單位三者的各自優勢,合理優化校企資源配置,體現對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創新。
三、產學研用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
(一)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
環境設計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學生就業為導向,按照地方環境設計企業需要的人才規格與地方經濟、產業發展的需求,以不同的專業方向和崗位能力為目標,通過對企業實際項目的設計實踐,有計劃地進行環境設計專業的單項、專項以及綜合項目訓練,進而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主要體現了設計思想的主題和項目載體從基于學科知識的課程設計轉換為基于職業能力的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從理性思維為主變為以能力訓練為主,從教師講解為主變為教師積極引導、創造學習環境和條件為主,進而使學生主動參與操作、積極參與新知識探索。
(二)廣泛開設專業選修課
廣泛開設專業選修課,已成為高校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且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應用能力的綜合性人才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是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選修課的開設,可以使拓展和培養學生的知識面與綜合素質,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愛好選修適合自己需要的課程,有利于增強學習的信心與興趣,充分發揮個人的特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另外,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軟件應用能力較強,可以開設相近專業的軟件課程,如AI、Dreamweaver、AfterEffects、Premiere等,或者選修多媒體系統設計、影視后期與動畫設計、插畫設計、網頁設計等,學習其他藝術設計專業方向的設計軟件,進而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與就業競爭力。
四、結語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藝術設計市場的競爭也是空前激烈。無論是設計師還是設計企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環境設計市場越來越需要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素質人才,傳統的單一模式難以適應設計市場瞬息萬變的需求。因此,環境設計專業應當順應市場需求,改革和建構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教育體系,形成產業、教學、科研、應用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適應時代的發展,提高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作者:李玲 單位:宿州學院 美術與設計學院